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母嬰 | 我給5歲女兒吃了普通的感冒藥,她怎麼就聾了?

還有人記得2006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的《千手觀音》嗎?

這場驚艷的表演,其實是21位聾啞演員的傑作。而且他們當中的18個孩子是藥物性耳聾患者。


播放GIF


其中領舞的女孩叫邰麗華,2歲時一次發高燒,醫生給她注射了當時很常用的鏈黴素,而她因此徹底失聰。其他孩子都是同樣的情況。



藥物性耳聾就是因使用某種藥物或接觸某些化學製劑而引起的耳聾。導致藥物性耳聾的藥物有近百種,最常見的就是普通的感冒退燒藥,尤其是抗菌葯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鏈黴素、慶大黴素等)、解熱鎮痛葯(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另外有利尿葯、麻醉藥、抗腫瘤葯等。


央視也播過一則關於兒童用藥的廣告,看完讓人扎心。幾個天真爛漫的孩子,都因為用藥不當永遠失去了聽力。

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 30000多兒童因為用藥不當而失聰,你可能想問,普通的感冒退燒藥怎麼會導致孩子失聰?


其實,父母亂用藥是導致孩子失聰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很多父母不知道,成年人的感冒藥不能給孩子吃。但除了亂用藥,還有一個絕對不能忽視的原因:基因缺陷。如果攜帶有「藥物性耳聾」相關的基因有缺陷,很多常用藥都是致耳聾的「毒藥」。


所以,有一些全新的用藥姿勢,必須給大家普及一下。



同一種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法


現在全世界的科學家們都在表達同一種觀點:任何一種藥物都沒有所謂的標準使用劑量,用藥必須因人而異


想想你身邊有人可以狂吃不胖,也有人喝水都長肉的現象。是不是很扎心……其實吃藥也是同理,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

播放GIF

當我們服用某種藥物後,藥物必須經過一系列代謝才能發揮藥效。整個過程中,藥物代謝相關的是關鍵。代謝酶的活性低,對藥物代謝速度就會降低,容易引起藥物在體內累積,引發不良反應;相反,代謝酶活性特別高,使藥物的排泄速度太快,在體內停留時間短,藥物可能不會起效。


在人體內,基因是決定這些代謝酶活性的根本。所以用藥也要看看基因給不給力


目前,科學家把代謝藥物的基因型分為4種:

正常代謝型

慢代謝型

中間代謝型

超快代謝型

科學家最關注的,是攜帶慢代謝型和超快代謝型基因的人。因為在使用標準劑量的前提下,慢代謝型的人,會因為藥物排泄慢,導致血葯濃度急劇升高而發生中毒;而超快代謝型的人,則會因為藥物代謝太快,血葯濃度達不到要求而導致治療無效。


這個原理,還適用於其它所有的藥物。


(科學家們已經開始根據基因給病人開藥方)


治療胃潰瘍,亞洲人可以少吃點葯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的醫生們研發發現,一直以來,咱們亞洲的胃潰瘍病人葯吃得太多了。


因為他們做了長達10年研究,得出了一個結論:由於基因上的差異,治療胃潰瘍等酸相關疾病的時候,黃種人的用藥劑量比白種人少一半,就能起到相同的效果。這裡的黃種人,包括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等所有黃種人。

比如像奧美拉唑,標準計量是每日兩片,但事實上黃種人每天吃一片就夠了。如果是靜脈用藥,標準計量是每日80MG~160MG,亞洲人可以直接減半。


這一研究成果,目前已經被加拿大制定的《北美消化性潰瘍出血治療指南》採用。


用藥量減少,就意味著可以幫助病人減少副作用,還可以減輕一些經濟負擔。一舉多得!

有時候,正常用藥劑量也可能要命

我國衛生部統計的數據顯示,每年有20萬住院治療的患者是死於藥物不良反應。多數時候,醫生開的葯沒有錯,用藥劑量也沒有問題。然而不幸還是避免不了……直到藥物基因組科學家們發現了問題。



比如,有種藥物warfarin(俗稱「華法林」),是許多心血管病患者常用的一線藥物,用來防止血液凝固產生血栓,也防止血液凝塊在血管內遷移。

這種藥物的效果非常好,深受醫生和病人喜愛。但醫生們發現,這種葯特別任性,給不同的病人使用,效果差別非常大,劑量非常難把控。劑量高一點可能會導致病人體內出血,劑量低一點又可能導致血栓形成。搞得醫生們欲哭無淚……


現在他們知道了,這一切背後可能是基因在「搗亂」。

人體的CYP2C9基因參與代謝這種抗凝劑。CYP2C9基因上的某種突變,會導致這種藥物的代謝速度非常慢(弱代謝型),導致抗凝劑容易在人體過量積累,引發體內出血等嚴重癥狀,甚至造成生命危險。反之,則可能容易造成血栓。


(基因檢測結果)


目前,美國FDA對華法林的使用說明書上已經標註:


基因突變可以幫助醫生選擇藥物最佳劑量

給孩子和孕婦吃藥,可不要心太大!

彷彿家長們都有這個通病,衣食住行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偏偏用藥這種大事兒上各種不小心。有點兒小毛小病就給孩子打針吃藥,甚至隨便給孩子吃藥。


根據CFDA最新發布的《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 (2016年)》顯示:我國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兒的不良反應率則達到4倍,兒童佔到每年因不良用藥死亡人群的33%。用藥不當是導致這一切最主要的原因。


舉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可待因



研究證明,人體的CYP2D6基因參與20%~30%常見藥物的代謝過程,其中就包括可待因。科學家發現,可待因在CYP2D6基因超快代謝型或快代謝型的兒童患者中使用,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後果。


這就必須要重視了。所以,2017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發布的「總局關於修訂含可待因藥品說明書的公告」中特別指明:



【禁忌症】應增加內容:「12歲以下兒童禁用;哺乳期婦女禁用;已知為CYP2D6超快代謝者禁用」。

【注意事項】項下應增加內容:「禁用於已知為CYP2D6超快代謝者。可待因超快代謝患者存在遺傳變異,與其他人相比,這類患者能夠更快、更完全地將可待因轉化為嗎啡。血液中高於正常濃度的嗎啡可能產生危及生命或致死性呼吸抑製,有的患者會出現藥物過量的體征,如極度嗜睡、意識混亂或呼吸變淺,目前有與可待因超快代謝為嗎啡相關的死亡不良事件報導。在扁桃體切除術和/或腺樣體切除術後接受可待因治療,存在使用可待因在CYP2D6超快代謝的兒童中發生過呼吸抑製和死亡的證據」。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項下應註明「哺乳婦女禁用」,並增加以下內容:「哺乳期母親使用可待因可分泌至乳汁。在可待因代謝正常(CYP2D6活性正常)的母親中,分泌至乳汁中的可待因量很少並呈劑量依賴性。但如果母親為可待因超快代謝者,可能出現藥物過量的癥狀,如極度嗜睡、意識混亂或呼吸變淺。母親乳汁中的嗎啡濃度也會升高,並可導致乳兒中產生危及生命或致死性不良反應」。


註:以上所有內容摘自「總局關於修訂含可待因藥品說明書的公告(2016年第199號)

」檔案附件。比較關心的同學,可以到CFDA網站查看更詳細的檔案哦~

在歐美國家,針對兒童用藥的基因檢測是被廣泛允許的。美國FDA已批準在140餘種藥物的藥品標籤中增加藥物基因組的資訊,其中60多種是兒童常用藥。


對需要首先考慮做藥物基因檢測的兒童可做如下分類:



① 推薦給打預防針的兒童;

② 曾有過藥物不良反應的兒童;

③ 現在的藥物治療效果不好或者用藥沒有進展的兒童;

④ 需要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兒童;

⑤ 有藥物不良反應家族史的兒童。


另外,針對兒童安全用藥的基因檢測,主要集中在解熱鎮痛、抗感染、抗過敏、止咳平喘、腸胃不適、鎮靜安神類的藥物……

播放GIF

所以呢,不管大人還是孩子以後去醫院開藥,還是先給醫生亮出一份藥物代謝基因檢測報告比較放心。

兒童用藥安全基因檢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