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工耳蝸刷屏,A股兩公司布局 國內3大公司估值22億

新京報訊(記者 肖瑋)12月19日,北京城的冬日被一則“弟弟丟失價值20多萬元耳蝸,重配可能需要開顱手術”的求助弄得火熱。

不過,事件迅速發酵,2天之中就經歷了從感動到質疑的反轉。最新消息,家屬及廠商已公開否認行銷炒作,而該名男子丟失的耳蝸廠商也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失主的姐姐表述不準確可能是不了解耳蝸手術。”

丟失的人工耳蝸來自哪家廠商?在國外產品佔據絕對優勢的環境下,國內又有哪些公司在突圍?

丟失耳蝸來自澳大利亞廠商 進口產品幾乎佔領國內市場

此次失主丟失的耳蝸為澳大利亞廠商科利耳公司生產的人工耳蝸N6,該款人工耳蝸於兩年前在中國市場發布。

公開資料顯示,科利耳公司成立於1981年,於1995年首次進入中國市場,成為全球第一家進入中國的人工耳蝸公司。同年,其在澳大利亞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

2015年,科利耳公司總部和大部分工廠均設在澳大利亞雪梨,全球擁有近2500名員工及逾25萬消費者,全球市場份額超過70%,公司每年的研發費用佔到銷售收入的12%以上。

2017年7月,科利耳宣布在中國市場投入5000萬澳元,開辦新工廠用於生產耳蝸植入設備與聲學處理器,2018年2月,該工廠落戶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區。

根據公開資料,科利耳2018年共銷售55萬部產品,銷售收入13.51億美元,同期增長9%;淨利潤2.46億美元,同比增長10%。

人工耳蝸之所以價格不菲,與其高技術門檻密不可分。巨集源證券研報稱,人工耳蝸技術壁壘極高,涉及微電子、精密機械、耳科醫學、仿生學、心理學、語言學和生理科學等10多個學科,涵蓋信號處理、集成電路、微電子芯片、產品模塊設計、密封、材料生物相容等多種技術與工藝。

據世界衛生組織防聾合作中心常委、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耳鼻喉科教授馬芙蓉介紹,目前,進口人工耳蝸有三家企業生產,分別來自澳大利亞、奧地利和美國。

上市公司康芝藥業2015年12月披露的《北京恆卓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下稱《恆卓科技報告》)顯示,由於國產人工耳蝸剛剛起步,進口產品幾乎佔領了整個國內市場。三大主要的人工耳蝸生廠商分別是澳大利亞的Cochlear(科利耳)公司,代表產品為Nucleus系列人工耳蝸;奧地利的MED-EL公司,代表產品為combi40+和PulsarCI100等;美國的AdvancedBionics公司,代表產品為Clarion和HiRes90K等,該公司於2009年被瑞士Sonova公司收購。

《恆卓科技報告》稱,雖然不同的人工耳蝸產品在語音信號處理和電極設計方面都有很大差異,但是各種產品的佩戴者在使用中卻沒有特別明顯的效果差別。上述國外廠商多年一直壟斷著人工耳蝸產品技術,佔據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幾乎全部國際市場。進口產品的價格昂貴,主流產品價格在15萬元左右,最新的產品達35萬元。加上人工耳蝸植入後的更新、維護以及康復訓練需要的金額,綜合來看,費用大約需要40萬-50萬元,異常昂貴。

國內市場規模超100億 兩家A股企業布局

西南證券2015年發布的研報稱,調查顯示我國約有2780萬聽障人士,其中740萬人適合通過人工耳蝸移植恢復聽力。從市場規模來看,預計我國每年的人工耳蝸市場空間超過100億元,但目前僅為10億元左右,且植入比例遠低於國外發達國家,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與此同時,人工耳蝸也是國家政策支持發展的產品。2011年12月國家科技部發布的《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十二五專項規劃》和2016年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關於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重點工作部門分工方案》,分別提到要研究和發展人工耳蝸。

針對人工耳蝸的市場機會,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至少有兩家A股上市公司已在該領域進行了布局。

2009年,上市公司海南海藥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資金用途首項為增資力聲特用於人工耳蝸擴建項目,與此同時,海南海藥也取得了力聲特的控股權。當時披露的《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企業價值評估報告》顯示,力聲特股東權益評估價值為1.83億元。

9年後的2018年7月,為拓展新一代人工耳蝸產品,海南海藥為力聲特新增上海聲承和上海珧利兩名投資者,後兩者合計對力聲特增資1920萬元。而在這次增資中,力聲特估值2.5億元,增資完成後,海南海藥持有力聲特的股權比例由91.17%降至84.67%。

2017年和2018年1月-3月,力聲特營收分別為1127萬元和278萬元,淨利潤分別為-951萬元和-113萬元。截至2018年3月31日,力聲特淨資產為2.1億元。

資料顯示,力聲特是第一家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醫療器械注冊證的企業。力聲特公司由複旦大學附屬耳喉鼻科醫院教授、中科院院士王正敏教授領銜,歷時約20年,先後研製成功單道脈衝式和單道連續式人工耳蝸,並於2003年研製成功我國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蝸”,即REZ-I型人工耳蝸。

海南海藥稱,公司人工耳蝸主導產品為REZ-I型人工耳蝸,主要採用直銷和分銷相結合的銷售模式。力聲特已在上海、北京、湖南、江蘇、山東等省市設立近70家人工耳蝸手術中心,其中2017年新增26家。此外,力聲特在安徽、河南、山西、山東、東北三省、湖南、湖北、江蘇、江西、福建、四川、重慶、廣西、廣東等大部分地區建立了行銷服務網點。

今年11月17日,海南海藥披露公告稱,國務院國資委旗下的新興際華醫藥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新興際華醫藥”)擬向公司增資不超過20億元,增資完成後,新興際華醫藥將成為海南海藥新的控股股東。

在增資協定中,新興際華醫藥提出三項要求,其中第一項就是關於人工耳蝸業務,其要求力聲特要在2020年12月31日前完成第二代人工耳蝸系統(LCI-20PI型人工耳蝸植入體、LSP-20A型人工耳蝸語音處理器)產品(含6歲以下人群)的注冊上市。

除海南海藥外,康芝藥業也於2015年開始對人工耳蝸行業進行布局,其參與北京恆卓科技增資擴股,以投前估值2億元投資3750萬元,取得北京恆卓科技增資後15%股權。

康芝藥業2017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繼續履行對北京恆卓科技的出資義務,報告期內出資1500萬元。截至本報告期末,公司合計支付增資款3750萬元,合計持有恆卓科技15%的股權。

天眼查顯示,北京恆卓科技100%持股沈陽弘鼎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下稱“弘鼎康醫療”),而後者主營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主要產品有愛益聲人工耳蝸。

國內三家人工耳蝸企業合計估值約22.5億元

《恆卓科技報告》顯示,除了弘鼎康醫療的愛益聲人工耳蝸、力聲特的REZ-I型人工耳蝸外,國內還有杭州諾爾康神經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諾爾康”)的晨星人工耳蝸系統。REZ-I型人工耳蝸和晨星人工耳蝸系統,從根本技術上是仿製澳大利亞Cochlear公司產品,已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的批準上市。

資料顯示,諾爾康由美籍華人曾凡剛、前房地產商李方平合作創立。2006年,諾爾康公司購買加州大學專利,啟動電子耳蝸國產化。

2012年和2014年,諾爾康全年銷售量分別約400套和1000余套,每套市場售價為7.8萬元至9.8萬元。

2013年8月,諾爾康引進北京啟明創科、新疆凱基、杭州德同創業等風險投資;同年12月取得凱鵬華盈(KPCB)和德同資本1億元融資,彼時估值約12億元;2014年12月取得高盛1.3億元融資,估值18億元。

按前文所示,力聲特、弘鼎康醫療和諾爾康最新可查估值分別為2.5億元、2億元和18億元,若按此計算,國內三家人工耳蝸企業合計估值約22.5億元。

新京報記者 肖瑋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吳興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