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飲食調理血液黏稠

血液黏稠是高黏稠血症的通俗講法,是由於血液中紅細胞聚集成串,喪失了應有的間隙和距離,或者血液中紅細胞在通過微小毛細血管時的彎曲變形能力下降,使血液的黏稠度增加,循環阻力增大,微循環血流不暢,可經血液流變學檢查確診。此症以往多發於中老年人,但隨著人們飲食和作息習慣的改變,發病人群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血液黏稠對人體的危害

血液黏稠的常見表現為:晨起頭暈,不清醒,思維遲鈍,一般要吃過早餐後,頭腦才逐漸恢復正常;午餐後犯困,需要睡一會兒,否則整個下午都無精打采,相反,晚餐後精神狀態特別好;下蹲時回到心、腦的血液減少,肺、腦等器官缺血,導致呼吸困難。血液變稠,流速減慢,血液不能充分營養視神經,導致視神經或視網膜暫時性缺血缺氧,看東西一陣陣模糊。

血液黏稠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血液黏稠會傷害甚至堵塞毛細血管。如此一來,就不僅僅是氧氣和營養物質無法運送的問題了,連周邊的細胞都會死亡,而且肥大的血管很容易吸附脂肪、膽固醇、鈣等,血液由此會變得更加黏稠。

血液黏稠度越高,血液流速越慢,加上過多的紅細胞老化、硬化,易發生紅細胞聚集,進一步加重血稠程度,造成心、腦等重要臟器血管供血不足。缺血缺氧可引發頭暈頭痛、心悸氣短、胸悶胸痛、頸項強硬不適、四肢麻木、乏力、嗜睡或失眠等癥狀。若血液過度黏稠,處於高凝狀態,則容易形成血栓。如果堵塞了冠狀動脈血管,可引發急性心肌梗死;堵塞了腦動脈,可導致缺血性腦中風;血栓還會堵塞腎動脈、腹部動脈、下肢動脈等而引起急性缺血性疾病。

若患者同時患有其他疾病,則可加重其他疾病的臨床癥狀。如血液黏稠可加重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的損傷,影響微循環,加速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腎病等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還可促使癌症患者癌細胞的生長繁衍、擴散和轉移,使抗癌藥物失靈。

血液黏稠的形成原因

人體血液中除了水分外,還有蛋白質、脂肪、糖、無機鹽、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纖維素等成分,血液黏稠度的形成及變化規律受到飲食、運動、機體代謝狀況、居住環境、季節、時間和氣候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一般來講,紅細胞數量越多、脆性越弱,血液黏稠度越高;血漿中的蛋白質、脂肪、糖越多,血液越黏稠;血液中纖維蛋白原的含量對血液黏稠度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當纖維蛋白原增高時,血液黏稠度會明顯升高。

(1)細胞濃度過高:血液中的細胞數量相對增多,如老年人體內水分相對減少,血液中的水含量也減少,那麼血細胞的比例就會相對增大,由於血液中的液體成分減少,固體成分增多,血液中的黏度就自然升高了。

(2)血液阻力增高:血液中除了紅細胞以外,還有許多血漿蛋白,如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等。這些大分子蛋白質增多時,常與紅細胞黏合成網格,增加了血液流動的阻力,導致血液黏度增高。

(3)血細胞的聚集性增高:血液中的細胞應該是散在分布的,而不是積聚在一起的。當紅細胞或血小板的結構出現某種異常時,紅細胞和血小板就會積聚到一起,阻塞血管。

(4)血細胞的變形性減弱:人體內的毛細血管是很細的,最小的血管只能允許一個血細胞通過,而且血細胞在通過毛細血管時還要改變形狀,以利通過,當血細胞的變形能力減弱時,通過毛細血管時很困難,影響血流速度,因而使血黏度增高。

(5)血脂異常:由於血液是全身循環的,所以血液中脂肪含量過高時,可以使血液的自身黏度改變。另外,增高的血脂可抑製纖維蛋白溶解,使血液黏度稠度更加增高。

血液黏稠的調理方法

(1)多飲水

水是血液黏稠的即刻因素,堪稱血液的「速效稀釋劑」。眾所周知,水是人體中的重要物質,流動著的血液,90%以上由水組成。大量出汗、服用利尿劑、腹瀉等引起的身體失水,都可使血容量減少,此時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紅細胞等)相對增多,血液黏稠度自然增加。一旦飲水充足,體內水分得到補充,黏稠的血液便被立刻稀釋。

(2)多吃具有稀釋血液功能的食物

血液過於黏稠的人,日常飲食宜清淡,少吃高脂肪、高糖飲食,多吃魚類、新鮮蔬菜和瓜果、豆類及豆製品。黑木耳、洋蔥、柿子椒、香菇等蔬菜,以及草莓、菠蘿、檸檬等水果具有抑製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番茄、紅葡萄、橘子、生薑等具有類似阿司匹林的抗凝作用;香芹、胡蘿蔔、魔芋、山楂、紫菜、海帶、玉米、芝麻等具有降脂作用。蔬菜與瓜果除含有大量水分外,還有豐富的維生素C及粗纖維。維生素C能降低血脂,粗纖維可以在腸道阻止膽固醇的吸收,有利於降低血黏稠的程度。血液黏稠或有此傾向的人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食用。

另外,平時可服用酵素類亞健康調理養生食品。每天早、中、晚各食用40℃以下常溫水稀釋的液體酵素,有分解血液中過多的脂質等有害成分、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更多使用方法建議參閱《酵素與亞健康》、《漫話中醫治未病》等科普書籍。需要注意的是,購買酵素應選擇正規管道、正規企業。

(3)少吃動物內臟、脂肪及甜食

動物內臟如豬腦、豬肚、肥腸及動物脂肪含有大量膽固醇與飽和脂肪,可加重血黏稠程度。甜食糖分多,身體代謝中消耗不完的糖分不但會累積在肝臟中,還會增加血液中甘油三脂的含量,使血液變得黏稠。故三餐宜清淡一些,以素為主,粗細糧搭配,控制食量,且盡量不要吃零食。

(4)規律的生活習慣

平時應作息有時,勞逸結合,睡眠充足,不吸煙和酗酒。這樣,體內的生命節律才能有條不紊,各組織器官代謝正常,血流自然暢通。

(5)堅持適度的運動鍛煉

運動不足會導致體內的脂肪和糖分燃燒不充分,最終變成脂肪在體內囤積起來。另外,運動不足導致代謝機能下降,殘留在體內的廢物不能及時被排出也會導致血液變得黏稠。持之以恆地進行適度的有氧代謝運動,如慢跑、做體操、打球、跳健身舞、騎車、登山、游泳等,可有效地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脂質代謝,降低血液黏稠度。

(6)保持心理平衡

血液黏稠度的高低與人的情緒好壞密切相關,長期過度精神緊張、過重的心理壓力,易導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調節好自己的心態,讓情緒處於愉悅之中。有了心理平衡,各臟腑生理機能才能平衡,代謝正常,血液也自然暢通。

來源/《中國醫藥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