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沉澱期的英國中醫行業路在何方?

【歐洲時報記者陳述報導】從上世紀60年代針灸引入英國,到70年代中國醫生到倫敦唐人街開設診所到今天,中醫及其各類治療方式在英國走過了跌宕起伏的半世紀曆程。如今的英國中醫藥行業已經進入相對穩定的「沉澱期」。業界依然在為推動中醫立法這一終極目標而努力,儘管總體情況似乎並不樂觀,但並不意味著全無出路。

全英中醫藥聯合會醫師學會主席馬伯英在推動將中醫納入合法合規領域奮戰多年。如今已經退居二線的他直言,從目前情況來看,政府並沒有熱情推動中醫進行立法。

他解釋說:「中醫領域近幾年來一直風平浪靜,政府認為不監管似乎也沒有出什麼問題,因此沒有推動立法的動力;第二,推動立法之後如何將原有中醫師的學歷和資質納入到新體系中可能會出現問題,如果需要涉及新的考試進行認證,很多中醫師可能並不願意。」

該學會現任會長陳贊育也認為,NHS預算本來就很緊張,很難為中醫方面投放更多資源。

包括針灸在內的中醫藥治療方法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在英國發展迅速,對於部分疑難雜症和慢性病的治療贏得了英國主流媒體關注和社會認可。由於英國政府長期將西醫之外的治療方法認定為輔助和代替醫學,並採取零監管的態度,全英中醫診所數量在「全盛時期」達到超過2000家之巨。

而伴隨如雨後春筍般冒起的中醫診所而來的,是大量低水準中醫治療師魚目混珠進入市場,進而導致整體水準滑坡以及無序競爭。在90年代末爆發「中藥致癌」事件是中醫在英國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同時也是中醫藥在英國口碑的分水嶺,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

在經歷了世紀之交的風波之後,中醫行業淘汰掉了一批不合格的中醫診所和中醫師。英國中醫界人士也決定爭取立法以為中醫正名。2000年,英國上議院輔助醫學報告向英國政府提議對草藥、針灸等輔助醫學進行立法管理正是這一努力的首次嘗試。

缺乏監管帶來的另一負面影響體現在中藥供應方面。

2011年《歐盟傳統草藥製品法令》正式實施,佔據中藥市場份額達60%的中成藥被禁止出售。中醫師只能使用部分獲得許可的中草藥進行治療。

英國鳳凰醫藥公司總經理何朝華認為,當前的中藥材供應方面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缺乏合格的供應商,「因為這件事情誰都可以做,所以水準參差不齊」。

在他看來,中藥和西藥可以合作共存,但需要包括學術、監管、商家等全行業的共同參與。但由於草藥安全性檢驗花費巨大,且中藥市場規模相對仍然較小,投入產出比不高,想要說服全行業的一起參與並不容易。

1997年,英國密德薩斯大學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幫助下,開辦了英國首個中醫課程。隨後多家英國大學紛紛效仿。但近幾年這些課程已經全部關閉,目前英國中醫教育均由私人學校進行。

英國中醫藥學會會長湯淑蘭長期在曼徹斯特從事中醫培訓工作。她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學習中醫的人越來越少,當下面臨的主要問題除了缺乏監管,還有備份人才不足的現象。她認為,跟大學相比,私人學校教學時間更少,但是效果更好。她說,傳統中醫教育都是私人甚至是家庭式的,這樣的方式可以加深對於中醫的理解。

推動行業進步不止一途

儘管在爭取英國醫保體制認可上屢屢碰壁,但由於療效和安全性的逐步提升,從整體行業趨勢上看,中醫藥正處於越來越流行的上升通道。陳贊育表示,中醫已經成為主要的替代治療手段和藥物之一。

因此,無法爭取到立法不代表行業倒退,相反在提升療效,爭取病患認可方面還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太空。

牙醫出身的Alice Bordas剛剛和自己的針灸師朋友創辦了123FirstAid急救培訓公司,並專為針灸師開設了培訓課程。

Alice Bordas說:「通過這一課程告訴他們在治療中面對緊急情況時候應該如何進行救護。比如燒傷,之後如果不採用特定方法,可能會觸犯法律。我們的價值就在於幫助針灸師在治療中防控風險,防止出現意外。」

123FirstAid的課程總長7個小時,由6小時的基礎課程和1小時的針灸師特別訓練組成。這7個小時的培訓將可以計入持續專業進修(CPD)積分。

除了患者,中醫藥的發展還需要爭取西方主流醫學界的認可。

牛津大學生理學系中藥研究室主任、牛津大學中醫藥中心主任馬玉玲多年來一直在探索使用中草藥治療心率失常。去年,在她主持之下進行的中成藥「心速寧膠囊」電生理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她說:「西藥開發實踐都是希望從化學成分入手發明新葯。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成立了一批中醫藥學院,也希望利用類似的方法開發藥物。但是中藥這幾千年來的使用方式和實踐證明,必須依照傳統從整體上使用草藥,必須是復方葯,不可能是一個單方。」

馬玉玲認為,研究中藥藥性是未來幾代人需要找到答案的地方。「中藥無法得到有效驗證,不是中藥的問題,而是研究手段水準的問題。我們對這門科學,對自己的身體的了解還很少。」

而對於實驗室研究,她更加建議從臨床研究入手贏得西方醫學界的認可。她笑言實驗室研究可能需要20-30年時間才能轉化為具體成果,但多邀請西方專家前往中國觀摩臨床實驗可能是更有力的方法。

中醫適宜技術助力海外推廣

無論如何,病人的認可是中醫行業最大的力量來源。與此同時,來自祖國的支持也是在英國從事中醫藥行業從業者的強心劑。2016年12月6日,國務院發表《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白皮書指出,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的教授、中國中醫藥協會中醫藥適宜技術專業委員李曰慶在受邀參加「第二屆英中中醫藥高峰論壇」時表示,中醫藥適宜技術(包括:針法、灸法、按摩、刮痧、火罐等)在數千年中醫治療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療效顯著,而且簡單易行容易操作便與推廣。因此在推廣中醫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這些適宜技術反而是排頭兵。他說:「醫學最重要的就療效,這是爭取國外認同的最重要因素。」

馬玉玲也表示:「現在國內正在著力推廣的適宜技術,就是希望能夠在不同地方找到擁有特殊治療手段的人才,把技術一代代傳下去。」

湯淑蘭認為,針灸先於中醫藥來到英國,由於這個時間差的存在,導致在認識上,大家對於兩者的看法是分開的。

而對於未來,馬伯英依然希望立法能夠成為現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杜絕渾水摸魚現象,另一方面也是對廣大在英中醫師身份的認可。」他期待中醫師能夠提升自己的英語水準,有效表達自己的主張。

他同時建議,目前熱門的大數據研究或許可以應用在中醫藥研究領域,「只是這件事情可能吃力不太好,沒有人願意做,但至少是未來可以探索的一個方向。」

陳贊育也承認,推動中醫藥為西方社會接受需要有技術理論和長期實踐的支持。「中國政府在推廣中醫藥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我們也希望得到更大支持,更多的曝光率。但同時我們也知道需要過程,文化差異也需要時間磨合,這就是我們進行舉辦中醫藥高峰論壇,邀請業界進行探討的原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