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日、韓、台中藥標準概況及幾點思考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漢武帝時期,中國醫學就開始傳入朝鮮;四世紀中期,經由朝鮮傳入日本,後唐時期,中國醫學開始直接傳播到日本。從中國走出去的中藥到了日本被稱為「漢方」,中醫到了韓國被稱為「韓醫」。毋庸置疑,日本、韓國的「漢方葯」或「韓醫藥」均是來自我國中醫藥,與我國中醫藥同根同源。但是不容迴避的是他們都在應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有體系,在基源、採收加工、含量測定、規格等方面各有不同,也各有所長。近年我國出現了去日、韓國購買中藥的現象,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其中的原因。本文對日本、韓國、台灣等鄰國和地區中藥相關標準進行了概述與比較分析,所獲得的幾點思考謹供借鑒。

1標準概況

1.1日本藥局方

《日本藥典》名為《日本藥局方》(The Japanese Pharmacopoeia,JP),由日本藥局方編輯委員會編纂。1886年6月頒布第一版,至第9版頒布之前,每10年修訂一次,從第9版開始,每5年進行一次大修訂;從第12版開始,每5年進行兩次增補,至2016年4月1日已頒布第17版,稱《第十七改正日本藥局方》(簡稱「JPXVII」)。

第十七版內容包括通知(Notification of MHLW),目錄(Content),前言(Preface),凡例(General Notices),原料葯通則(General Rules for Crude Drugs),製劑通則(General Rules for Preparations),測試、流程和設備通則(General Tests,Processes and Apparatus),正文專論(Official Monographs),紅外參考光譜(Infrared Reference Spectra),紫外參考光譜(Ultraviolet-visible Reference Spectra),總資訊(General Information),附錄(Appendix)和索引(Cumulative Index)。《日本藥局方》的索引有藥物的日文名索引、英文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三種。其中拉丁名索引用於生藥品種。

《日本藥局方》中生葯(Crude Drugs)的品質標準收載在醫藥品專論(Official Monographs)項下的Crude Drugs and Related Drugs中,共323個專論,英文版各專論項下的內容如下:英文名(English title),拉丁名(Latin title),日文名(Title in Japanese),基原(Origin),含量限度(Limits of the content of the ingredient(s)),製法(Method of preparation),性狀(Description),鑒別(Identification),特殊的物理或者化學效價(Specific physical and/or chemical values),雜質(Purity),乾燥失重或水分(Loss on drying or Water),熾灼殘渣(Residue on ignition),總灰分和酸不溶灰分(Total ash or Acidinsoluble Ash),製劑要求(Tests being required for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含量測定(Assay),容器和貯藏(Containers and storage)。其中部分專論含有的內容不完全,個別項沒有列入。

在生藥專論中收載的內容包括:234個生藥材專論,與JP16相比增加了18個;27個提取物專論和62個單味和復方製劑專論。其中生藥材部分有植物藥專論217個,涉及植物161種,動物藥專論12個,和5個礦物藥專論。提取物包括普通的植物葯提取物,植物油脂提取物和動物油脂提取物。有關的劑型主要為湯劑(Extracts)、丸劑(Pills)、酒精劑(Spirits)、酊劑(Tinctures)、浸膏和煎膏劑(Infusions and Decoctions)、茶劑(Teabags)、芳香水劑(Aromatic Waters)、糖漿劑(Syrup)和流浸膏(Fluidextracts)等。

《日本藥局方》中收載的生葯相對較全面,歷版藥典在生葯部分均有進行完善、修訂以及數量上的增補。在植物基原方面,來源多為一個或兩個種,與中國藥典相比,可能存在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等或者同名但用藥部位不同等情況;檢查項涉及重金屬、農殘等的測定;沒有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等的說明。在品質標準控制方面,所使用的檢測方法相對簡單。在薄層鑒別方面,較少使用對照品和對照藥材,僅以Rf值和斑點顏色進行描述,定性指標以一個居多;含量測定方面,以液相色譜為主,測定指標多為一個或兩個。製劑類型多以湯劑、浸膏劑型等為主,偏向於傳統中藥製劑類型,較少收載運用新型技術和方法制作的劑型。

1.2《韓國藥典》

《韓國藥典》(KP)是韓國政府為改善公共衛生而制定的藥物法規,旨在通過規範用於治療和預防疾病的處方製劑及藥物的製備,特性,品質和貯藏等方面為國民提供安全有效的藥品。

《韓國藥典》現行版本為第十版,由韓國食品藥品安全部(The Ministry of Food and drug Safety)以及製藥行業的專家學者共同合作出版;2012年12月27日,韓國食品藥品監督局發布實施。包括前言,修訂總結,歷史沿革,編者,凡例,一般製劑要求,正文第一部,第二部,檢定方法、過程和儀器,總論,索引等。

《韓國藥典》第十版由第一部,第二部和增補本構成,收載品種總計1559種。第一部收載1159種,主要為常用單一成分藥物和製劑;第二部收載400種,包括:179種生葯和生葯製劑,46種生物製劑,19種復方製劑,140種賦形劑和16種準藥品(Quasi-Drugs)。

正文項下每個品種包括以下內容,但根據藥物的性質,不必要的項目可省略:英文名(English title);結構式(Structural formula and rational formula);分子式和分子量(Molecular formula and molecular mass);常用名或拉丁名(Commonly used name(s) or Latin name);化學名稱和化學文摘服務註冊號(Chemical name and Chemical Abstract Service registry number);基原(Origin);成分含量或標定的限度(Limits of the content of the ingredient(s) or labeling requirements);製備方法(Method of preparation);性狀(Description);鑒別(Identification);特定的物理和/或化學值(Specific physical and/or chemical values);檢查(Purity);乾燥失重,熾灼或水分損失(Loss on drying,loss on ignition or water);熾灼殘渣,灰分或酸不溶性灰分(Residue on ignition,ash or acid-insoluble ash);製劑檢查(Tests for preparations);特殊測試(Special tests);其他試驗(微生物限度,粒度分布,異構體等)(Other tests(microbial limit for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test for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isomer ratio,etc.));含量測定(Assay);揮髮油含量,浸出物(Essential oil content,extract content);貯藏(Containers and storage);有效期(Expiration date)。

《韓國藥典》標準體系不夠完善,分類尚不明確,植物葯和生物葯仍放在同一部下。植物藥品種數量有所下降;收載的類型比較全面。植物葯涉及的分析檢測技術基本為常規方法,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較少。鑒別項基本採用顯色反應以及薄層鑒別等方法,部分採用專屬性不夠強的顯色反應,無顯微鑒別項;但薄層鑒定採用的展開劑較中國藥典更加環保。含量測定項基本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但其中很多種植物葯項下並無此項。在藥品安全性方面,植物葯檢查項內容比較全面,對重金屬、農藥殘留以及二氧化硫等檢查項目和限度標準均給出了要求。

1.3台灣標準

台灣市售中藥材大多依賴進口。為建立藥材品質管制規格、促進藥材品質的均一性、療效確實性及保證民眾用藥安全,台灣衛生署於2004年出版了第一部植物葯標準,並於2005年更名為《台灣傳統藥典》,含200種中藥材的專論。2013年1月第二版出版,並將《台灣傳統藥典》更名為《台灣中藥典》(Taiwan Herbal Pharmacopoeia,THP),出版機構為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者為台灣行政院衛生署台灣中藥典編修小組。2013年4月起正式實施,凡製造、輸入台灣的中藥材,必須滿足上述標準。

《台灣中藥典》第二版包括序、沿革、凡例、通則目次、通則、品項目次、正文及索引,主要分通則與正文兩大部分。正文記載了預防及治療為目的的法定中藥材,其項下的項目順序為:中文名、拉丁學名、英文名、基原、含量、性狀、鑒別、雜質檢查及其它規定、含量測定、貯藏法、用途分類、用量及注意事項。通則記載了一般物理性質及測定法、鑒別試驗法、一般檢查法與測定法、製劑通則及一般規定、生葯檢驗法、生物製品相關測定法、特殊檢驗法、效價測定法(生物檢定法)、試劑與溶液、試驗用器具及儀器、劇毒中藥一覽表及中藥基準方等。

與第一版相比,《台灣中藥典》在品目數量、檢測方法、測定項目種類及環境友好等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第二版共收載了中藥材共計300種,並在通則目次內收載了中藥基準方200個,同時新增了《劇毒中藥一覽表》。為提高客觀性,在第一版中大量應用的顯色法的比例由第一部的63%降低至7%,薄層色譜法與高效液相色譜法分別從第一版的55%和18%升至87%及35%。同時,引入了重金屬、農藥殘留、黃曲霉毒素及微生物等測定項目。薄層層析法中使用的苯、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溶劑逐漸以毒性較小的溶劑代替。

《台灣中藥典》標準專論主要針對中藥材,未涉及飲片、粉末、提取物等。《劇毒中藥一覽表》中列出了21種劇毒中藥的名稱及拉丁名,但未有相應的專論,故並未有相應的品質控制方法。《中藥基準方》中列出的200種基準方,涉及丸劑、散劑、湯劑等,以濃縮製劑為主,若為傳統製劑的劑型,會在名稱後標「丸」或「散」。基準方以表格形式列出了方名、出處、處方效能及適應症;其中處方項下包含復方所用各味藥材名、每味藥材一日用量及一日飲片總量,並簡單標註傳統製劑時的注意事項,比如加蜂蜜等輔料。但也可見,《台灣標準》的基準方並未詳述製法,也無對應的品質控制方法。

2對比實例

2.1人蔘

人蔘是四個國家和地區都常用的中藥材,四個專論中的人蔘都來源於相同植物,但是《中國藥典》的人蔘包括了兩個藥用部位根和根莖,其餘專論隻用根。《中國藥典》規定了採收季節,其餘專論未提及。《中國藥典》及《日本藥典》的製法略有不同,其餘專論未提及。性狀描述時,《中國藥典》雖分了兩種情況,但未明確指出是園參還是林下山參,《日本藥典》及《韓國藥典》也未進行區分,但《台灣標準》描述時分類較明確。《中國藥典》和《台灣標準》對橫切面及粉末進行了描述;《日本藥典》僅描述了橫切面,因粉末屬於另一個專論;《韓國藥典》無粉末描述。鑒別時,日韓藥典鑒別仍用到了顯色反應,薄層鑒別使用了對照品進行比對;而《台灣標準》的薄層鑒別與中國藥典2010版基本相同,使用了對照藥材和對照品進行比對。《中國藥典》及《台灣標準》的含量測定方法及限度基本一致,同時測定了Rg1,Re及Rb1;《日本藥典》和《韓國藥典》的含量測定均以兩個方法分別測定了Rg1和Rb1,方法基本一致,限度相同。《中國藥典》未測定重金屬,但對農藥殘留要求更細緻。《韓國藥典》還測定了二氧化硫。《中國藥典》後附飲片,在飲片內規定貯藏、性味與歸經、功能與主治、用法及用量,注意等,《台灣標準》對貯藏、用途分類、用量等做了規定,日韓藥典對貯藏方法進行了規定(表1)。

2.2甘草

甘草也是四個國家和地區都常用的中藥材。《中國藥典》,《台灣標準》及《韓國藥典》的甘草來源相同,《日本藥典》未收錄脹果甘草。《中國藥典》規定了採收季節及製法,但其餘專論未提及。《中國藥典》和《韓國藥典》在性狀項下按照三種來源進行了描述,但《台灣標準》及《日本藥典》未進行分類敘述。薄層鑒別時,《中國藥典》及《台灣標準》採用了對照藥材及對照品進行比對,但《日本藥典》僅採用了甘草酸對照品進行比對。《台灣標準》薄層鑒別時,對照品溶液的製備方法與、展開方法與《日本藥典》基本一致,但供試品溶液的提取溶劑不同;《中國藥典》與《韓國藥典》的展開劑一致,但供試品製備方法不同。四個專論均測定了重金屬及農藥殘留,但《韓國藥典》的農藥殘留要求更細緻。同時,《韓國藥典》還測定了二氧化硫。含量測定中,《中國藥典》以一個方法同時測定了兩個待測成分,《韓國藥典》以兩個方法測定了兩個待測成分,《日本藥典》及《台灣標準》專論隻測定了一個成分。除《韓國藥典》與台灣藥典的甘草酸測定流動相類似外,測定方法均不相同,含量限度也略有不同。同時,《台灣標準》還測定了水浸出物。《中國藥典》後附飲片,在飲片內規定性味與歸經、功能與主治、用法及用量,注意及貯藏等,《台灣標準》對貯藏、用途分類、用量等做了規定,日韓藥典對貯藏方法進行了規定,具體內容請見表2。

2.3小柴胡湯

《日本藥局方》第17版收載了小柴胡湯(Shosaikoto Extract),《中國藥典》2015版收載了小柴胡片,小柴胡泡騰片,小柴胡膠囊和小柴胡顆粒。《韓國藥典》第10版沒有收載相關內容。兩國藥典收載的處方均由7種中藥組成,配方組成有所差異;《中國藥典》中的黨參,對應日本藥局方中人蔘;《中國藥典》指出半夏為薑半夏,而日本藥局方未明確炮製方法;每種劑型所對應配方中每味葯的配伍量有所差異。中日藥典均收載項目包括品名、處方、製法、性狀、鑒別、檢查、含量測定以及貯藏等,而《中國藥典》還包括功能與主治、注意、用法與用量以及規格等項目。

在定性、定量以及檢查項等方面,《日本藥局方》的規定地更詳細、全面。《日本藥局方》小柴胡湯標準中,採用5個薄層鑒別方法,包括柴胡皂苷b2,6-薑酚,漢黃芩素,人蔘皂苷Rb1,甘草苷等對照品進行比對鑒別;而《中國藥典》採用了1-3個薄層方法,分別採用黃芩苷對照品以及甘草,柴胡,黨參對照藥材進行鑒別。日本藥局方鑒別比較全面,包括處方中五種主要組成藥味,而《中國藥典》的特點在於採用對照藥材進行比對鑒別。另外在薄層色譜條件中,展開劑的選用不同,《中國藥典》中涉及甲苯及氯仿的使用,而日本藥局方以乙酸乙酯、環己烷等作為展開劑更加環保。《中國藥典》隻規定了黃芩苷的含量,《日本藥典》對柴胡皂苷b2、黃芩苷、甘草酸均規定了含量限度;在檢查項下,《中國藥典》隻列出應符合每種劑型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日本藥局方該項列出了總重金屬、乾燥失重、總灰分等限度規定;綜上所述,《日本藥局方》相對《中國藥典》對小柴胡復方製劑的品質控制更加全面,詳見表3。

3四種藥典比較分析

3.1《中國藥典》的優勢

《中國藥典》與上述鄰國和地區的藥典標準相比,無論是中藥標準自身的地位以及所形成的數量、覆蓋範圍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優勢。

《中國藥典》體系完備,從第一版開始就收錄大量中藥專論,第二版開始每版的第一部均為專門的中藥卷。台灣中藥典也是為中藥設立的,但是目前僅編至第二版;《日本藥局方》第十七版分出了生藥專論;《韓國藥典》的植物葯是第二部五類藥品中的一類。《中國藥典》中藥專論的數量遠遠超過其它藥典及標準,為2598個;《台灣中藥典》僅收錄專論300個,《日本藥局方》323個,《韓國藥典》179個;《中國藥典》一部包含了藥材和飲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製劑和單味製劑的各類專論;台灣中藥典僅收錄了中藥材的專論;《日本藥典》專論包含藥材、粉末、飲片、提取物及製劑;《韓國藥典》專論包含藥材、提取物及製劑。

定性方面,《中國藥典》薄層鑒別分別採用對照藥材及對照品進行比對,台灣中藥典與此一致;而《日本藥典》僅以一個對照品進行比對或僅描述斑點的Rf值;《韓國藥典》多以對照品進行比對;另外,《中國藥典》中指紋圖譜及特徵圖譜已成為整體品質控制的常用手段,但是《日本藥典》、《韓國藥典》及《台灣標準》尚未應用這些技術;含量測定方面,《中國藥典》中含有大量的多指標成分含量測定,並開始收錄一測多評方法;而《日本藥典》及《韓國藥典》含量測定時,一般一種方法僅測定一個成分,故多指標成分測定則需要用到多個方法,品質分析過於繁瑣。

劑型方面,《中國藥典》第一部的中藥製劑包含多種劑型,如滴丸、膠囊、濃縮丸、片劑、氣霧劑等;但《日本藥典》及《韓國藥典》主要還局限於傳統劑型,如湯劑、散劑等;《台灣中藥典》主要為濃縮丸,也包括一些傳統的湯劑及丸劑;關於性味與歸經、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中國藥典》有中醫理論作為基礎,有詳盡的性味與歸經描述;並有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規定;《日本藥典》及《韓國藥典》無上述規定;《台灣中藥典》簡單列出了藥材的用途與分類;《中國藥典》在專論中的【性味與歸經】項下會描述藥品的毒性,如「有大毒」、「有毒」、「有小毒」;但日本、《韓國藥典》及《台灣標準》的專論中未描述每個葯的毒性;《中國藥典》在【注意】項下會列出用藥禁忌及不良反應,如「孕婦禁用」,不宜與某葯同用等;而《日本藥典》、《韓國藥典》及《台灣中藥典》未列出。

3.2其它藥典可以借鑒的地方

《日本藥典》保留傳統湯劑的製備思路與理念,處方製法簡單。同一名稱的標準下,可以有多個加減方,如補中益氣湯(Hochuekkito Extract)項下就有6個處方,以表格的形式體現,每個處方中藥味劑量明確,其中蒼朮與白朮,生薑與乾薑是可根據不同需求進行加減的藥味,從而為臨床不同體質病人用藥提供了科學標準與依據。復方整體質控:在《日本藥典》中,復方的質控標準做得更加完整。如補中益氣湯浸膏,處方中含有10味葯,而在品質標準中定性鑒別包含11項;另外定量分析中,對方中的三個成分進行了測定,並有上下限的規定,上限是下限的3或4倍,從而可以更好地保證臨床用藥品質的批間一致性。另外一法多用的理念也體現在《日本藥典》中。不同復方中相同藥味的定性與定量分析方法相同或相近,既實用又簡化,尤其有利於葯檢部門的快速檢測。在《日本藥典》中,薄層方法採用Rf值,該方法需要規範的操作規程作為標準執行的支撐,讓薄層鑒別方法具有良好重現性。《韓國藥典》大多數專論都規定了二氧化硫,農殘及重金屬限度;《中國藥典》雖近年來在二氧化硫、農殘重金屬測定方面有了進步,但是範圍多局限於重要品種;《日本藥典》採用的展開劑毒性相對較小,多用乙酸乙酯、甲醇、正丁醇、磷酸溶液等,未見苯、甲苯、三氯甲烷等;《中國藥典》尚未完全做到替換有毒試劑。

4思考與建議

通過對上述藥典的比對分析,可見《中國藥典》優勢明顯,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藥典也有需要借鑒和學習的地方。

4.1定性鑒別

隨著中藥材品種的日益增多,各種偽品、混淆品給中藥識別應用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薄層色譜鑒別方法因為簡單、易行,各國藥典都在使用。在《日本藥典》、《韓國藥典》採用對照品或比移值,專屬性不強;《中國藥典》採用對照品與對照藥材相結合進行真偽鑒別,可以更加準確辨識。但是對於多基源品種、不同產地差異較大的品種則還存在很多問題。在定性鑒別分析中,建議應加強定性用對照提取物的研究與推廣,可以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很好的思路。另外,採用薄層色譜進行定性鑒別時,需通過加強薄層鑒別方法的規範操作,從而保證方法的重現性。

4.2一法多用

《日本藥典》成方製劑標準中,特色之一即為「一法多用」。因為製劑的製備工藝簡單,所以同一中藥在不同復方中可以採用相同的鑒定或含測方法進行分析、質控。建議對「一法多用」的策略與理念進行推廣,在發展液相色譜中心切割技術的基礎上,讓相同中藥在不同成方製劑中採用相同或相近的鑒別或測定方法,減少供試品製備方法繁瑣與複雜性,以及色譜條件的多樣性,讓成方製劑標準簡單、可行。

4.3全面質控

在《日本藥典》成方製劑的標準研究中,體現了全面質控的理念,採用薄層色譜對製劑中每一味葯進行鑒別。為了保證中成藥品質的批間一致性和療效的穩定性,應該明確規定方中每味葯相應專屬的質控方法。另外,還要繼續重視重金屬、農殘、二氧化硫等檢測,這是建立藥品安全性的基礎保障;應積極推行綠色標準,避免採用毒性較大的溶劑或試劑建立檢測方法。

來源:大品種聯盟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