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看孔子和《論語》如何漂洋過海

在中國對外交往的歷史中,往往離不開孔子和儒學。

孔子所創立的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它鋪染了中國人的生命底色。2000多年來,儒學不僅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還傳播到東亞、東南亞和歐美國家,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思想文化互相碰撞、融合,對其政治、經濟、文化乃至風俗習慣、社會風貌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國與東亞、東南亞組成了共同的文化圈,正是儒家文化影響的結果。《論語》等儒家經典最早傳入朝鮮半島,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

大約在西晉時期,王仁從百濟到日本傳授《論語》。朱熹的《四書集注》傳入日本後,日本研讀《論語》的人更多了。德川幕府時代,出現了眾多關於《論語》的著述;明治維新以來,《論語》通俗書增多。為天皇進講有《論語》,學校教材常選《論語》。被稱為“日本企業之父”的澀澤榮一更著有《論語與算盤》,主張將《論語》作為經商和立身處世的準繩,將其作為一種商業智慧與處世哲學,後成為著名的經營模式。

從15世紀到19世紀,越南的儒學發展進入全盛時期。他們興辦儒學教育,用儒家倫理加強社會教化,完善以儒學為內容的科舉考試制度。近現代,孔子儒家思想在東南亞影響最大的是新加坡。許多華人移民而來,鄰近地區華裔遷入,帶來了中國傳統文化。1849年,新加坡開設了第一所華文學校崇文閣。

孔子儒家思想傳入歐洲,主要是在16、17世紀,通過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逐漸傳入西方各國。最早來中國的是意大利傳教士,之後是葡萄牙、法國、德國、英國等國的傳教士。他們有意無意地向歐洲介紹中國,介紹各種思想流派,特別是儒家思想。

1687年,巴黎出版了拉丁文譯本的《大學》《中庸》和《論語》,孔子學說正式傳入西方。歐洲受孔子思想影響最大的是法國,孔子思想對18世紀神學統治下的法國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啟蒙思想家們高舉理性的旗幟,以孔子儒家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為他們展示了一個嶄新世界。

人類不會停止對美好世界的憧憬與嚮往,在經歷了近代以來的曲折之後,面對社會問題,人們希望尋求孔子的智慧。

西方科學精英看到孔子與人類現代文明息息相關,更多人看到孔子思想在當今世界的重要價值。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認為,應該“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法則銘刻在每個人的心中”。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在《幸福論》中特別提到,中國的聖人孔子要求人們心地誠實地對待他人,如同對待自己一樣。他稱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認為這個樸素而又通俗的道德原理是最好、最真實的,也是最具說服力的。

1843年,美國思想家愛默生得到了中國的“四書”譯本後細心研讀,從而對孔子產生了仰慕之情。他認為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具有入世精神,又能自拔於流俗。

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的石碑上,用多種語言鐫刻著這樣的話: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在有人認為不同文明之間將衝突不斷時,中國基於自己幾千年來的和諧與和睦,基於自身文化的內在精神與特質,呼籲不同文明要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把“天下為公”“和而不同”作為當今的世界精神,倡導平等相待、和平共處。

法國一位《論語》翻譯者說:“它首先是門智慧而不是哲學,不僅僅適用於中國人,而是每一個人。” 孔子思想對古與今、我與世界、價值觀與方法論的思索,可為當今世界國際交流與合作提供借鑒。

在世界舞台上,有德之民族,有德之國度,有德之文明,如北辰燦然居中。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標識,不同的文明有各自的色彩,不同的國家有各自的國情,彼此間人民的互相交流,文化是重要紐帶。國與國間的相識相知、信任合作,離不開對對方文化的理解、了解和尊重,文化往往是互利互信、合作共贏的牢固基礎。歷史上,以孔子儒家思想為紐帶,中國與世界很早且很好地開展了交流與交往,今天中國走向世界,孔子儒學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博大精深的孔子儒學影響了中國文明史,也應該成為中國與世界文明對話的紐帶,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