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成都110個社區提前61秒倒數:地震預警該加速普及

長寧6級地震:成都居民提前61秒通過電視、手機等接到預警。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據應急管理部最新消息,截至6月18日8時30分,於6月17日22時55分發生在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的地震,已造成12人死亡,125人受傷。地震還造成部分房屋、道路、電力、通訊等設施受損。

目前救援工作仍在進行之中,災區仍伴隨著餘震。我們祈禱救援工作能夠更順利、高效,將地震帶來的傷害降到最低。

地震發生後,無論是信息發布,還是救援力量的響應,都非常迅速。人們在關心災區的救援進展時,從昨晚開始,一則“成都180所學校和110個社區,提前61秒收到預警”的消息也引發格外關注。

幾乎與地震的發生同步,源自成都一些小區帶有預警警報聲音的視頻就在社交平台傳播。

我所居住的小區雖然沒有安裝預警系統,但部分業主也聽到了從其他小區傳來的預警警報。

這次預警的“大顯神通”,尤其是倒計時數十秒的“畫面”,給人的震撼可能不亞於地震本身。這讓人看到,在理想狀況下,相當一部分人能夠通過接收這種預警信號,在地震波到達前作更多準備。

需要區別一下預報和預警。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前對地震作出預測,這在目前仍是個世界性難題。而預警是指地震實際已經發生,“根據縱波和橫波之間的時間差,和地震波‘賽跑’,來贏取提前預警的時間”。

四川長寧地震,成都為何能提前61秒收到預警? 新京報動新聞出品

最通俗的一種解釋是,破壞性更大的橫波傳播速度約每秒4公里,以這次地震為例,它從震中傳到200多公里之外的成都,中間需要幾十秒的時間。

只要預警足夠及時和迅速,這段時間差就可以用來讓人“逃學生”。目前像日本等國家,在對地震的研究中也主要是在預警上下功夫。中國屬於地震多發國家,特別是在汶川地震發生後,相關研究也在跟進。

事實上,這套地震預警系統在2011年6月就正式投入使用,最早在2011年12月汶川發生的3.8級地震中得到運用。此後在雲南巧家、四川蘆山、九寨溝等多次地震中,都成功發出預警信息。

但要最大限度發揮預警的價值,還有一些“配套”需要補齊。一是,這次包括成都在內,雖然有多地的小區、學校都通過警報或者電視、短信的方式收到了預警信息,但從不少成都市民的反應來看,相當一部分並不知道預警系統的存在,即便是收到了信號,很多人第一反應也未想到地震,遑論作出足夠的應急準備。這說明,預警常識的告知以及日常的預警演練也該同步跟進。

二是,如該系統的研發者王暾博士所憂慮的,系統應用還面臨著打通“最後一公里”的挑戰。據其介紹,目前四川地震區有79個縣已經開通了電視、手機預警服務,佔四川省地震區的60%。而從全國來看,開通電視預警的只有四川。

從學界聲音來看,對地震預警系統的推廣,也有不同意見。如越是接近震中,能提供預警的時間就越短;離震中越遠,提供的預警時間越長,但意義也隨之削弱。而部署地震預警系統,也不只是技術問題。像收到信息後,一個普通的高速列車駕駛員是否有權馬上停車?如果預警不準,如何避免“狼來了”的心理效應等,都還待進一步探討和解決。

但鑒於系統目前的多次成功運行,以及地震多發的國情,在科學評估後,加快推動預警系統在震區人口密集區域及重要公共場所,如學校、醫院等的優先普及,值得有更高層面的嚴肅考量。而隨著智能手機及5G等技術的應用普及,地震預警信息的發布渠道將更多元化、實時化,或能夠減少應用推廣的成本。比起等待一個完美的方案,邊應用邊推廣邊改進,或許是更符合現實的思路。

閔蕭(媒體人)

編輯 孟然 校對 李項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