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京這所小學竟然有十畝田 孩子們每天關心糧食和蔬菜

新京報訊(記者 曹雁南 張羽)“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這是詩人海子的詩。而在地處北京海澱的一所小學裡,孩子們不僅關心糧食和蔬菜,更要種植與收獲。原因在於,這所小學居然有十餘畝可供耕作的土地,“勞動光榮”在學校裡終於不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變成了最真切的體會。

結合每個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台頭小學專門開設了“兒童園藝師課程”、“水稻課程”、“小麥課程”等多門勞動教育課程,校內特有的動物園改造項目學習班、中醫藥課程也不斷拓寬著孩子們的知識緯度。孩子們可以化身小小自然學家,親自經歷從種子到沙拉的旅行;可以變身小小建築師,為學校的動物園改造出謀劃策;可以體驗小小農人,學習水稻從種植到收割、脫粒直至變成米飯的全部過程。城市的孩子雖然身未在鄉村裡,但通過一系列的勞動教育課程,心已遠至田間地頭,感受到了勞動的酸甜苦辣。

孩子們感受到豐收的喜悅。受訪者供圖

種植樂趣多 從種子到沙拉的旅行

有十多畝田地、學生們熱愛種菜和園藝,這種罕見的“接地氣”特徵,吸引了新京報鄉村頻道前往位於鳳凰嶺山下的北京市海澱區台頭小學現場探訪,沒想到還看到了頗具規模的溫室大棚和有趣的動物園。

校園被分為兩個區域,即前園與後園。南側的前園主要是教學樓,後園由種植土地、溫室大棚以及動物園構成。由校門沿北而行,就是台頭小學的“金鳳凰實踐基地”。基地西側為時珍圃,主要種植板藍根、景天、金銀花、牡丹、芍藥等中藥材。

學校裡的時珍圃,主要種植板藍根、景天等藥材。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課程負責人劉麗娜對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表示,從上學期開始,了解與認識中草藥納入到學生的課外活動項目中,“通過10節課的課程,讓學生了解中醫藥、名醫、校園中的本草以及一些食用藥。”同時,時珍圃一側的院子圍牆上掛滿了農業用具,如笊籬、鋤頭等,每個農具旁邊還帶有說明與介紹。

基地另一側是種植基地,不少土地上已有些許綠意。劉麗娜介紹道,到了5月,種植園基本上就會被各種植物所覆蓋。

基地的種植基地已有些許綠意。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據悉,“兒童園藝師課程”是學校裡的特色課程,一到六年級每個班級都要開展。而這個集合植物學、生態學、園藝勞作等多學科為一體的“小學自然教育課”,也被師生們親切稱呼為“從種子到沙拉的旅行”。

在“旅行”中,孩子們會在老師的指導下,親自參與播種、種植、養護、采摘等全部生長流程,並最終在六月的收獲期裡參加學校舉行的“沙拉大賽”,學生要在比賽中親自采摘勞動成果並清洗製作,最終設計出創意十足的蔬菜沙拉拚盤比拚高下。

而在“水稻課程”裡,同學們還能親身接觸到稻子從種植到收割、脫粒最終變成米飯的全過程。

同學們在體驗農活。受訪者供圖

從沙拉旅行到水稻課程,學生們接觸了真正的農耕,也遠遠比普通的城市孩子更加珍惜糧食,珍惜每一粒精心勞作出的成果。

“一米菜園”內 人人都是承包人

在學校的田地裡,每位學生都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米菜園”。部分圍起的土地被整齊地劃分為若乾個方格,在土地的一角,分別豎立著班級編號,以此宣示“主權”。

劃分整齊的一米菜園。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劉麗娜解釋,此為學校開展的“一米菜園”項目,班級中每一到兩名學生承包一個方格,在裡面播種老師指定的植物,以蔬菜為主,其中包含玉米、黃瓜、西紅柿、茄子、薄荷等,共有九種。

同時,每位承包“菜園”的同學,都有一個為期三個月的責任期。在此期間,從第一次播種、到最後的成熟采摘,期間一切除草、除蟲、施肥等工作,都需要“責任人”親自承擔。

學生們在一米菜園裡勞作。受訪者供圖

“我們班是一個菜園兩個人種植,如果要種九種植物就把方格劃成了九宮格,每個格子種不同植物。”一位六年級學生告訴記者,他的任務是種植西紅柿、紫蘇、薄荷、黃瓜和芝麻菜,雖然還未開始播種,他仍常到種植地來,與同學一起撿石子、除雜草,“種植前需要把土地裡的石子拿出,防止石子影響植物生長,雜草也要統一放到植物園的肥料廠去。”

學校新建好的溫室大棚。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在後園的最北側,記者又看到了一座嶄新的溫室大棚。據悉,溫室大棚剛剛蓋好,之後要讓學生在這裡了解植物在冬天如何生長,學生將來也可以在大棚裡學習無土栽培,體驗高科技下的種植技術。

動物園搬家 改造項目變實踐教育

沿著種植園向東側走,是學校去年剛改造完成的動物園,羊駝、兔子、孔雀、綿羊以及小馬等多種小動物剛剛在這裡安家。校方介紹說,之前的動物園緊鄰學校外牆,美觀性略有不足,去年正好趁著建溫室大棚的機會,對動物園進行了位置騰挪與改造。

學校動物園裡還有羊駝。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沒想到,當時一個簡單的小小動物園搬家,最終發展成為一場頗具創意的教育實踐。“當時有同學主動提出能不能參與到改造中去,我們就在全校進行了招募。”據介紹,學校為此專門加設了課程,每周五報名的學生統一到大教室討論,提出自己的動物園設計方案,老師們見縫插針對其中的知識點進行解答。最終,學校真的根據孩子們的綜合意見作出了改造方案,並在全校進行了公示。

這才僅僅是改造學習班的第一階段。方案確定後,學校繼續招募了願意參與到具體建築中的“小小建築師”們,進行深度學習體驗。“我們會在孩子們報名後進行一個考試測評,選拔出那些前期積累了較好的知識儲備、對建築有興趣且動手能力不錯的同學,在接下來的建築測量、標記等過程中繼續參與。”

確實,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在動物園參觀時,隨處可以看到學生們集體設計的智慧結晶,外牆布滿了參與設計的學生的手印、充滿童趣的標識等等。

孩子們收獲時露出開心的笑臉。受訪者供圖

眾多富有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最終讓這所海澱北部的小學成了孩子們的勞動樂園與創意樂園,在長期的課程實踐中,學生們有了一個難得的接觸自然、了解農業的機會。農作物的生長奧妙,在他們的手中通過勞作一一展開,而他們也在親近泥土的過程中,邂逅了生命的魅力與自然的饋贈。

新京報記者 曹雁南 張羽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