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京四季青學區研發學區特色課程 促優質資源共享

學生們正在進行野外植物標本采集,並測量溫室室外濕度。資料圖片

地處海澱區西部,為三山五園所環抱,坐擁李大釗烈士陵園、曹雪芹紀念館、一河十園等駐區部門,豐富的資源為四季青學區特色課程開發奠定基礎。自海澱區推進學區製改革以來,四季青學區結合區域內學校的發展需求,充分挖掘區域資源的教育價值,從整合區域課程資源、成立課程合作研發實踐基地到建立課程資源庫,以課程形式助力學區優質資源共享。

整合課程促進資源共享融通

考察不同時間段水位水量的變化,了解河流流向;觀測蔬菜大棚的增溫增濕情況,了解反季節種植的奧秘……四季青學區的中小學生身邊最熟悉的公園、植物園如今走進了課堂,為學科教學提供了更為多元、豐富的視角,頗受學生們喜愛。

這類課程是四季青學區管理中心牽頭參與研發的學區特色課程。目前,課程按四季花香鳥語、四季農耕果香、四季徒步賞行、四季文化浸潤四個主題,共收錄有13個課程案例,已被區域內多所學校采納使用。

開發符合區域特徵的特色課程資源是學區管理中心的職能定位之一。談及學區課程的設置初衷,四季青學區管理中心教育教學部副部長馮豔表示,一方面,讓教師深度參與到課程研發的過程當中,揭開課程建設的“黑箱”,通過專家指導、課題引領、實地考察等方式開展教師培訓,讓教師們成為四季青區域內的“專家”。另一方面,通過整合學區內各級各類優質教育資源,打造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符合區域學生特點和成長需求的貫通式、跨學科、實踐類課程,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豐富多彩的課程教育。

實際上,如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一直都是學校教研關注的重點內容之一。相比學校,學區具有更為明顯的資源優勢。學區通過盤活區域內的資源部門,整合學區內現有的課程資源、人力資源以及相關專家資源,打破資源壁壘,促進各個課程資源共享融通。“學區將中小學課程進行整體設計和組織實施,開發貫通式的課程體系,促進學生發展的連續性和一致性。”馮豔說。

為充分了解學校需求,設計出為學校所用的課程,從2016年9月起,四季青學區管理中心的老師們走訪學區內各校,並進行多次調研。“學校在課程實施方面主要需求為,尋求專家指導,進行課程整體設計;搭建校際課程交流共享平台;組織培訓,提升教師的課程研發能力。”

基於此,學區研發課程時,也關注教師的教研能力培養,以課程研發為切入口,專家給予智力支持,提高一線教師的課程研發、實施、評價能力。

課程研發提升教師教研能力

課程是需要教師來實施的,同樣也需要教師認可和生成。如何設計出更符合學情、貼近學生需求的課程?馮豔介紹,先由專家帶領一位教師代表設定課程框架,之後,該教師代表給其他老師授課,從學生的角度,體驗課程設計的不足,再跟其他老師交流。

“與學區其他老師、專家一同交流、協作,個人的成長很快。”首師大附屬玉泉學校初中部地理老師宋溪是參與學區課程研發的老師之一。在她看來,老師從課程計劃的被動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研發、實施、評價的主體,有了更多視角和思路進行課程設計。

馮豔介紹,每一個課程案例設置有“課程故事”欄目,參與課程設計的老師借此敘述自己在課程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案,為其他老師提供實踐經驗。

據了解,目前,一期課程《四季蘊情——給孩子講個新故事》已印發。該課程包含13個教學案例,每個案例涉及活動路線圖、特色簡介、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設計、參考信息、考察活動等內容。課程主要面向小學中高段和初中的學生,不同學齡段課程的深度和側重點多有不同,老師可以依據季節、學段、主題等自由選擇。

現階段,學區開始進行二期課程的研發。“以前主要是教師進行自主選題,容易出現扎堆情況。二期課程設計在一期課程研發的基礎上,增加了歷史人文類課例的數量,進一步豐富了課程內容。同時,二期課程案例在任務設計上進行改進,分為行前任務、行中任務、行後任務三類,更加注重課程內容的實踐性和學科綜合。”

在課程表現形式上,四季青學區還將考慮研發視頻課程資源。“讓教師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安排,指導學生參與實踐也更高效。”

采寫/新京報記者 方怡君

聲 音

以前,學校各自進行校本課程研究,缺少校際交流的機會,有如閉門造車。學區的統籌,一方面,搭建平台,讓一些研究角度相似的課程有機整合,避免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老師間相互交流也為課程研發提供更多角度,讓課程設計更加全面、多元。

——首師大附屬玉泉學校初中部地理老師宋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