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走向珍珠港:歷史迷霧中的絕望一擊

日軍決定襲擊珍珠港,是歷史迷霧中一系列軍事、情報認知和誤判的結果,遠非一般認為的那樣順理成章或者盲目冒進。

文|蕭西之水

1941年12月7日,日本航母機動艦隊突襲珍珠港。憑借世界領先的海軍航空兵,日軍先發製人,將美國太平洋艦隊擊沉在基地,為日軍在馬來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的接連勝利奠定了基礎。

●日本戰棋推演模擬進攻珍珠港

中文世界歷來批判日本的開戰決策,重點都是日本官僚體系無法識別美國的戰略意圖,最終走向必敗的戰爭。偷襲珍珠港往往被視為開戰決策的一體兩面,與美日開戰緊緊捆綁。

然而,這種說法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對美開戰並不一定意味著襲擊珍珠港。對珍珠港的襲擊,是在距離開戰不到兩個月時才由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強令列入作戰計劃的,此前的數十年裡,日本海軍的對美戰爭計劃與此截然不同。

換言之,以奇襲珍珠港的方式開戰,並不是那麽「必然」的事件。山本為何要在開戰前夕,對沿用和演練了數十年的作戰計劃改弦更張?它真的是日軍的最優選擇嗎?

●1941年10月,開戰前的珍珠港

漸減邀擊:戰前的日本對美作戰計劃

1905年5月27日,對馬海峽。俄羅斯帝國波羅的海艦隊已經航行兩萬五千海裡,人困馬乏,最終被日本聯合艦隊擊潰。

這場海戰不僅讓日本正式邁入世界強國之林,也無形中為日本海軍定下戰略先例:吸引敵人遠洋航行,以逸待勞,最終在日本近海一帶出動戰列艦決戰,畢其功於一役。

●對馬海戰油畫,日俄戰爭的海戰勝利讓日本一次次試圖複製成功經驗

後人很容易批評「艦隊決戰」思想落後於時代,但在當時日本人的眼中,遠如甲午戰爭的大東溝海戰,近如日俄戰爭的對馬海戰,都在一兩日之間分出勝負,海軍戰略學界佔據主流的馬漢學說也極力鼓吹艦隊決戰。

於是,日本對美國的作戰計劃,便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成形。

隨後的1908年10月,美國大白艦隊訪問橫濱港,日本海軍也在美國艦隊到來當天進行大演習。結合「攻勢」、「美國」、「以逸待勞」三個關鍵詞,日本海軍就形成了一套「漸減邀擊作戰」的思維邏輯。

●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為即將航行全球的美國大西洋艦隊(大白艦隊)做演講

所謂「漸減」,就是「逐漸減少」敵軍戰鬥力,對應英語「Attrition」(消耗);「邀擊」是英語「Interception」的翻譯,更貼切的漢語翻譯是「截擊」,換言之,是一套尋求消耗對方有生力量、伺機決戰的戰術體系。

到1930年代,遵循這套戰術,日本對美的作戰計劃發展為以下四部分:

一是「近海掃蕩」,即「攻克呂宋島與附近要地及關島,摧毀西太平洋敵根據地」;

二是「遠洋作戰」,派遣潛艇部隊前往美國艦隊所在地(珍珠港),監視跟蹤,伺機偷襲;

三是「內南洋作戰」,即一旦美國艦隊進入馬裡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等日軍佔領地區(這些島嶼是日本在一戰後獲得的前德國殖民地),通過陸基航空兵與航母航空兵協同合作,共同消滅敵軍有生力量;

四是「近海決戰」,即在美國艦隊最終航行到日本近海時,先用水雷戰隊發動夜襲,再出動戰列艦一擊製敵。

至於雙方決戰地風雲,日本在1936年假定為馬裡亞納群島西側海面,1940年則假定為馬紹爾群島北側、馬裡亞納群島東側海面。

●中太平洋與東南太平洋島嶼圖

但是,美軍的「來航路徑」並不掌握在日本人手中,而是由美軍自己說了算,這是「漸減邀擊作戰」的最大問題。日本海軍直到開戰也沒有想出什麽太好的誘敵方法。早在1928年,海軍軍令部末次信正少將就公開提出,「漸減邀擊作戰」只能在「極為限制的某個地點」完成。

不過,這些質疑的重點只是認為誘敵計劃不切實際。這些海軍新貴沒有意識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整體戰時代下,想通過一場戰役徹底擊潰對手、了結戰爭的傳統決戰思路,本身就已不切實際了。

由守轉攻:海軍演習與山本五十六

在戰前日本對美國的作戰設想中,必要的兵力前提是所謂「對美七成戰力」。日本人相信,美國海軍分散於太平洋和大西洋,要取得美國海軍的七成實力,才有把握打贏太平洋上的決戰。

然而在1922年華盛頓條約中,日本海軍隻取得了對美國海軍3:5的主力艦噸位比。為彌補在海軍艦艇上相對英美的劣勢,日本海軍開始大力發展一戰中新興的飛機,海軍也湧現出「航空派」。

1927年,日本海軍成立航空本部,統籌飛機與航空戰術的研究、計劃、審查與航空兵訓練等工作。1937年7月,航空本部教育部長大西瀧治郎發表《航空軍備相關研究》,提出「航空進步如此迅猛……軍事百般之計劃應評價把握航空威力之未來發展,常使軍備之形態與其適應」。

●日本飛機名作「零式艦載戰鬥機」(21型)

不過,這一思路沒有得到海軍高層的完全同意,畢竟在當時情況來看,飛機的投彈命中率與生存性都不高,1933年海軍大演習中海軍航空兵的糟糕表現更使航空派一度被邊緣化。

事實上即便是歐美國家,航空兵的使用依然以偵察、支援以及戰略轟炸為主,而面對水面艦艇的獨立空襲卻很少有所實踐。

雖然未獲批準,但航空訓練依然有條不紊地進行。1938年12月開始,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將航空飛機的集體作戰納入訓練範圍。到1939年11月訓練結束時,日本海軍航空兵交上一份不錯的答卷:

艦載攻擊機與陸上攻擊機的水準轟炸命中率分別為11.2%與12.9%,艦載轟炸機的晝間俯衝轟炸命中率為53.72%、夜間為21%。

●日本海軍航空飛機從「翔鶴」起飛

海軍航空兵的成績,讓新上任的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大為欣喜。據說山本在看到海軍航空兵精準的投雷表現時,向站在一旁的聯合艦隊參謀長福留繁表示:「我們用飛機不就能叩開夏威夷麽?」

不僅如此,日本還在1939年訓練中實驗了30架艦載攻擊機、36架陸上攻擊機、42架艦載轟炸機的聯合轟炸,命中率鋼彈76.6%。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引以為豪的混合編隊轟炸戰術得到初步實驗,日本航空兵的作戰雛形也得以確立。

●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

1940年3月,日本海軍修改海軍作戰條例《海戰要務令》,提出「開戰初期之航空決戰的成敗對全戰局影響至大」,航空兵力應集中使用,迅速奇襲敵軍「航空基地」,進而對敵航空戰力進行「壓倒殲滅」。

似乎是像安排好了一樣,不久以後的5月7日,美國太平洋艦隊宣布常駐夏威夷珍珠港。

不過,僅就這些,並不足以讓聯合艦隊更改觀點。但就在此時,日本得到了美國1928年修改的對日作戰方案「橙色計劃」。

根據這套作戰方案,美國主力艦隊會在開戰後60-90日內、亦即日本完全佔領菲律賓之前抵達菲律賓,這就徹底打亂了日本「漸減邀擊作戰」的邏輯順序。

原先日本是要從容佔領菲律賓(第一階段:近海掃蕩),然後再派遣驅逐艦、水雷艇進攻夏威夷(第二階段:遠洋作戰),再利用航空兵、水雷戰隊依次打擊;但如今美軍直搗菲律賓,日本如果僅是單純進攻菲律賓,那麽多個階段就會被迫合而為一,日本很可能在菲律賓就遇到美國海軍主力。

1941年1月,山本五十六給海軍大臣及川古志郎提交《戰備相關意見書》,正式決定「開戰初期以我航空部隊對美主力艦隊施加痛擊」。

在談到為什麽要用奇襲珍珠港替代「漸減邀擊作戰」時,他提出「實時觀察圖上演習結果可以發現,(漸減邀擊作戰中)帝國海軍無一次大勝,如此推移隻恐陷入困苦之境,圖上演習也經常被迫中止」。

●山本五十六《戰備相關意見書》

而在1941年10月24日致海相島田繁太郎的信中,山本還提出了另外兩重擔心:

其一,當時的演習表明,航空兵的每次攻擊都會遭受三分之二的損傷,其中三分之一永久性損失,而日本不具備迅速補充損失的能力。如果不在開戰之初集中兵力實施決定性打擊,日本海軍航空兵很快就會在持續作戰中耗損殆盡。

二是根據對當時美國太平洋艦隊金梅爾的觀察,他絕不會循規蹈矩地讓日軍漸減邀擊。如果按照原定計劃,將兵力用於攻略菲律賓,萬一美軍從太平洋方面直接用航母艦載機攻擊日本本土,轟炸東京大阪,各界輿論將給海軍帶來巨大的內部壓力。

因此,對於日本海軍而言,襲擊珍珠港是對航空兵最有效的利用,不僅可以一舉擊潰美國海軍主力,使之因「主力艦隊之損害而士氣沮喪」,進而協助日軍「掃蕩南方地域敵軍,急速攻略確保要地」,還能提前化解可能的內部壓力。

得到海軍省的認可後,山本五十六要求第11航空艦隊參謀長大西瀧治郎製訂出詳細計劃。然而,新計劃在海軍中央機構引發巨大波瀾,反對之聲不絕於耳。

聯合艦隊以山本五十六本人辭職為威脅,最終迫使軍令部讓步,於10月29日發出正式密電,將「奇襲珍珠港」列入海軍作戰計劃。

11月1日,東條英機內閣發布「帝國國策遂行要領」,決定於12月8日對美國開戰,海軍也就此走上戰爭之路。

●美軍戰列艦「西弗吉尼亞」起火

歷史假想:珍珠港是最優選擇嗎?

珍珠港的奇襲,果然如預想般取得了巨大戰果。然而諷刺的是,事後複盤,讓日本海軍在1941年放棄原定戰法、改為奇襲珍珠港的幾大動機,幾乎全盤錯誤。

山本相信,由於防空炮火的殺傷,航空兵每次對海攻擊都會承受三分之二的損傷,日本無力補充飛機,因此必須在開戰時集中兵力決死一擊。然而,他把飛機的戰損大大的高估了。

對珍珠港的兩輪攻擊後,414架飛機只有103架損傷,其中只有29架被擊毀。對英國遠東艦隊的空襲中,85架轟炸機只有4架被擊落,28架受損。直到1944年馬裡亞納海戰,日軍仍能出動數百架的機群,並未在繁複作戰中自行解體。

而讓日本人放棄原有作戰方案的最大動機,是1940年日本得到的美國1928年版對日作戰方案「橙色計劃」,該方案要求美國主力艦隊在開戰後直搗菲律賓,從而完全顛覆了日本原本的戰略設想。

的確,這一方案從1906年到1936年長期是美國對日作戰的核心思路。但在開戰時,這個計劃早就過時了。

●美軍戰前機密「橙色計劃」,後被愛德華·米勒撰寫成書

早在1936年,美軍就重新考慮了直搗菲律賓的可行性,轉而制定了更加慎重的方案,預計在馬紹爾群島與馬裡亞納群島與日本進行拉鋸戰,消滅其有生力量後,再投入下一步進攻。

到1940年,由於歐洲戰局的危機,美軍開始考慮英國陷落的可能性,海軍主力改為部署於大西洋,在太平洋地區的戰略改以守勢為主。

美軍在中途島、威克島設定航空基地、派遣偵察機四處巡邏,在進攻方面奉行「打完就跑」(Hit and Run),計劃派遣不多的航母部隊前往馬紹爾群島襲擾日軍;同時派潛艇到日本近海巡邏,一旦發現日本主力艦隊就迅速把航母撤走。

●美國航母主力「企業」

換言之,就算日本沒有偷襲珍珠港,而是老老實實地一點點南下攻擊菲律賓、荷屬東印度以及關島、威克島等美屬島嶼,美國的主要戰術依然會把戰列艦隊後撤,讓航母部隊機動襲擾。

雖然山本五十六擔心,「考慮到美太平洋艦隊司令長官金梅爾提督之性格」,美軍可能直接攻擊日本本土,但在真實的歷史位面,金梅爾原本的作戰計劃是用航母編隊騷擾日本控制下的中太平洋海島,等待日本艦隊貿然出擊,再伺機決戰。

在原定的昭和十五年度帝國海軍作戰計劃裡,日軍會將第11航空戰隊等精銳部隊配備於中太平洋海島,如果是這樣,太平洋上的第一場海戰,便很可能是日本陸基航空兵與美軍航母的航空作戰。

一旦日本海軍能夠敏銳地、或是很有運氣地發現美國航母,甚至是派出己方航母「機動部隊」出戰,日軍很可能憑借著航母數量與航空兵素質的優勢佔據上風,甚至達成珍珠港都沒有實現的在開戰之初殲滅美軍航母的目的。

●金梅爾1941年10日制定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對日作戰計劃,派全部航母襲擊馬紹爾群島的日本航空基地,希望引誘日本戰列艦隊前來交戰

如果是這樣,在事後立場上看,日本在決定襲擊珍珠港之前的原定作戰計劃,或許顯得更加有利。

畢竟,珍珠港擊沉的美國慢速戰列艦對戰爭全局作用甚微,即便沒被第一時間擊沉也無關緊要。如果能擊沉美軍航母,則很可能將日本的海軍優勢保持得更久,且讓美軍無法在戰爭前期學習和整理航母作戰的過程,推遲其反攻勢頭。

當然,要擊沉美國航母,對日軍偵察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在1942年初幾次零星的交戰中,由於美軍奉行「打了就跑」的戰術,日本海軍的水面艦艇與陸基航空隊都沒能發現美軍航母、攔截美軍艦載機。如果是這樣,歷史的方向並不會扭轉,而且會變得對日本人更加不利。

而且,即便日本能夠在開戰伊始擊沉美軍航母,他們仍需要繼續面對美軍在夏威夷的龐大駐軍威脅,即便沒有在開戰伊始就轟炸珍珠港,也很可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點對美軍某個戰略要地做一次大規模轟炸。

如果日本人依然如中途島海戰那樣洩露情報,讓美軍從容伏擊,暴露在陸基航空兵下的日本航母同樣是脆弱的。

即便所有戰局都向有利的方向發展,也無法扭轉日本的工業實力遠遜於美國的事實。即便美國太平洋艦隊全部覆滅,最晚到1945年,美軍也將重新擁有比日本更強大的嶄新的海軍,以更慘烈的方式擊垮日本。

●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二戰期間,美國建成艦隊航母24艘、輕型航母10艘、護航航母113艘。日軍在戰爭期間共建成5艘艦隊航母,8艘護航航母

對日美工業實力的認知,也是山本五十六選擇在開戰之初奇襲珍珠港的一個原因。唯有在開戰之初盡全力消滅美軍主力,才能創造出一絲在美軍補充兵力服役前打贏戰爭、逼美軍坐在談判桌前的可能性。

然而,恰恰是奇襲珍珠港,讓山本五十六在致島田大臣書簡中的對美軍直接攻擊東京大阪的擔憂成為現實。

令他擔心的金梅爾在珍珠港襲擊後被解職。直至下台,他並沒有攻擊日本本土的雄心。但在珍珠港遭到攻擊兩周之後,羅斯福總統親自下令盡快對日本本土展開空襲,以提振國民士氣。

1942年4月18日,詹姆士·杜立特中校指揮的16架B-25轟炸機從大黃蜂號航母起飛,對東京、大阪、橫濱、神戶等十餘個目標展開空襲。

雖然空襲造成的損失不值一提,但正如山本五十六戰前的料想,本土遭遇來自海上的襲擊給保衛海疆的聯合艦隊造成了巨大的內部壓力。

為了消除美國航母對本土的威脅,山本五十六決心再通過一場對夏威夷島鏈的海空襲擊誘出美軍航母加以殲滅。這場精心策劃但不幸泄密的戰役,最終在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域打響。功勳赫赫的機動艦隊即將迎來最黑暗的命運。

●中途島,日本海軍永遠的痛

參考文獻:

1.(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戰史叢書·夏威夷作戰,東京:朝雲新聞社,1967年

2.(日)淵田美津雄(著)、許秋明(譯),襲擊珍珠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3.(美)T.C.Tone&T.Hone,Battleline:the United States Navy 1919-1939,Annapolis:Naval Institute Press,2006.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