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60歲後多數人都高血壓!改喝牛奶+3蔬菜助控血壓

什麼是高脂血症?

人們都知道高脂血症是健康的大敵,尤其是進入中老年以後,高脂血症成為動脈粥樣硬化、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的重要危險因素。對血脂的調節和控制可有效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

那什麼是高脂血症呢?所謂高脂血症,是指血漿中膽固醇或甘油三酯濃度超過正常人水準,即膽固醇>220毫克/分升,甘油三酯>180毫克/分升。高脂血症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高脂血症有遺傳因素的,稱為遺傳性或家族性高脂血症;環境因素主要包括飲食習慣、營養因素、生活習慣和很多其他尚不清楚的因素。繼發性高脂血症主要繼發於某種疾病,最常見的是糖尿病、腎病綜合症、慢性肝病、甲狀腺功能低下、肥胖症,以及某些藥物的影響和免疫性疾病等。

科學家認為高脂血症是動脈硬化的主要病因,膽固醇沉積在動脈壁上,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血管壁增厚,血管內膜變得粗糙,管腔狹窄,血管腔內容易產生血栓,甚至堵塞管腔。若發生於冠狀動脈內,可致心肌供血不足,發生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

降低血脂——防治冠心病的基礎

高脂血症控制或治療的重點不在於藥物的使用,而在於如何阻止高脂血症的形成。近年來,科學研究發現控制飲食,改變不良生活習慣,肥胖者減肥,清除危險因素,包括控制高血壓、戒煙、治療糖尿病等可使血脂水準正常化。

使用藥物治療高血脂症有一定的規範,經過嚴格的飲食控制、戒酒、戒煙和運動與減肥3~6個月高血脂症仍未改善,才會考慮使用降血脂藥物。使用降血脂藥物可觀察到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穩定、消退、狹窄的血管管腔擴大,血管壁功能得到改善,血流量增加,結果能使冠心病癥狀(心絞痛、心肌梗死、猝死)明顯減少。

更年期為什麼常伴發高血壓?

高血壓是更年期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是以動脈血壓持續增高為主要表現,相繼伴有心、腦、腎等器官病理生理改變的全身性疾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聯盟的高血壓治療指南所規定的血壓標準,在未服抗高血壓葯的情況下,收縮壓高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高於90毫米汞柱者為高血壓。

60歲以上的老年人大多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壓,其臨床特點為:
  1. 多以單純收縮期血壓升高為主。

  2. 往往合併有動脈粥樣硬化,尤其是大動脈的粥樣硬化和心臟病。

  3. 病人多合併有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等危險因素,更容易出現併發症,如腦中風、心力衰竭和腎臟損害。

  4. 臨床癥狀多不明顯,病人往往並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

  5. 血壓波動幅度比較大。


?改變生活方式可降低血壓

1.減重:減少熱量攝入,膳食平衡,增加運動,如果運動後自我感覺良好,則表明運動量和運動方式合適。

2.減少脂肪飲食:特別是動物性脂肪,如肥肉、動物內臟、蛋黃、魚子、各種動物油。含膽固醇低的食物有牛奶(每100克含13毫克)、各種淡水魚(每100克含90~103毫克)。要少吃蛋糕、甜餅、甜點心、糖果等。

3.控制食鹽的攝入:

輕度高血壓患者,每人每天攝入食鹽量應控制在6克以下。

含鈉多的食物包括鹹菜、鹹肉、腐乳等,均在限制之列。

4.多吃新鮮蔬菜:在低脂肪攝入的前提下,適當增加新鮮蔬菜的攝入量,如芹菜、黃瓜、番茄等,均對高血壓病人有益。 5.保持樂觀心態,提高應激能力。

6.嚴格控制煙、酒:吸煙有害健康,人們已普遍形成共識;

飲酒對高血壓病十分不利,尤其是過量飲酒更為不利。

高血壓病人在酒宴中突發腦溢血者並不少見,因此更年期高血壓病病人應嚴格控制煙酒。

什麼是體位性低血壓(姿勢性低血壓)?

人進入更年期後,往往在平臥位突然轉變為站立時,或長久站立時發生低血壓,此稱為體位性低血壓。

表現為血壓下降、頭暈眼花,甚至暈倒等一些暫時性腦缺血癥狀,有的還會出現大小便失禁。

家屬常常誤認為是得了「腦中風」而感到驚恐萬分。

通常從40歲以後,隨著年齡增長,動脈硬化的程度逐漸加重,心肌和血管壁肌肉層發生不同程度的萎縮,心輸出量減少,腦供血不足,使自主神經中樞調節和穩定血壓的能力降低。

由於血管硬化,大動脈彈性降低,當血壓變化時,位於主動脈弓和頸動脈竇處的壓力感受器對血壓變動的感受能力降低,不能及時調整血壓。

又由於腎動脈硬化,分泌腎素也減少,不能迅速提高已降低的血壓。

如何防止發生體位性低血壓?

儘管體位性低血壓本身不會危及生命,但在發病時很容易跌倒,導致骨折及其他外傷如顱腦外傷,從而引起嚴重後果。

因此,要採取必要的預防和治療措施,防患於未然。

在發病時,幫助病人迅速平臥,癥狀很快能消失。

有類似發作史的人,變換體位時不要太猛。

平時加強運動,增強體質,使心肌得到相應的鍛煉,增強心臟功能,利於血壓回升,儘可能避免服用可誘發本病的一些降壓藥或鎮靜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