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抗精神病葯除了治療精神病,還可治療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症

我們接診的雙相障礙、抑鬱症青少年患者大都接受過精神科藥物治療,如抗精神病葯、抗抑鬱葯、心境穩定劑、鎮靜安眠藥等。不過,絕大部分來我們這裡就診的家庭是因為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或副作用嚴重孩子拒絕服藥,或渴望儘早脫離藥物,希望利用深度的心理乾預達到更好的效果。

這確實反映了精神科藥物治療的局限性和眾多患者、家長的真實訴求;不過,我也從中看出有部分家長、患者對藥物缺乏理性、客觀的認識,過度排斥,尤其是對抗精神病葯。

臨床中,很多青少年患者認為:「我明明不是精神病,為什麼要給我吃精神病葯?」他們對此非常不解,甚至憤怒,進而抗拒服藥。

在此,我從一般精神科臨床角度和多學科診療模式(MDT)向讀者們分享抗精神病葯的基本常識,包括主要類型,臨床使用情況、常見的副作用及應對建議。

需申明的是,我們機構以多學科診療模式(MDT)以及深入的心理乾預為突出優勢;但在單純的藥物治療方面,我們並不十分擅長,用藥經驗不如國內精神科一些有名的專家。

因此,本文是從MDT角度,結合相關醫學書籍、文獻提供一般臨床意見,如有不當之處,歡迎讀者們尤其是精神科大夫批評指正。

01、臨床使用抗精神病葯的3種情況

從藥物機理的分類上看,抗精神病葯分為第一代抗精神病葯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葯。

第一代抗精神病葯是指主要作用於中樞D2受體的抗精神病藥物,應用於臨床治療精神分裂症與各種精神病性障礙,主要治療各種精神病性癥狀,對陽性癥狀(常見如幻覺、妄想)的療效較好。常見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有氯丙嗪、舒必利、奮乃靜、氟呱啶醇等。

而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與第一代抗精神病葯則有一些不同,在受體結合情況、不良反應、及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用譜方面均存在差異。比如,第二代抗精神病葯除了也能有效治療精神病性陽性癥狀外,在治療陰性癥狀(如思維貧乏,淡漠,意志減退)的療效更好,急性運動障礙的不良反應較少,導致遲發性運動障礙的風險低,同時也可應用於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認知障礙與抑鬱癥狀。

常見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有氯氮平、利培酮、奧氮平、喹硫平、阿立呱唑等。

因此,目前臨床上使用較為廣泛的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葯。第一代抗精神病葯由於副作用大,已經逐漸被第二代抗精神病葯所取代,常見基層醫院使用;或是當第二代抗精神病葯使用療效不佳時,可考慮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葯。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臨床應用方面,抗精神病葯除了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障礙之外,還常用於治療抑鬱症和雙相障礙。具體來說常見於以下3種情況。

情況一,可用於伴有精神病性癥狀的抑鬱症、雙相障礙的治療。

在臨床中,因伴有精神病性癥狀的抑鬱/雙相障礙患者有一定的思維、行為異常,再加上如果醫生問診不夠仔細、患者或家屬陳述病史不夠全面,容易被誤診為精神分裂症。

比如我們曾治療的不少青少年患者因長期遭受校園欺凌,敏感多疑,逐步出現幻聽,耳邊總是會回蕩別人欺辱他的聲音,嚴重時甚至自言自語,情緒失控,便有可能被誤診為精神分裂症。

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精神科醫生已有此意識,有精神病性癥狀並不一定是精神分裂症,上述誤診的情況已有很大改善。

伴有精神病性癥狀的抑鬱/雙相障礙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病葯後,精神病性癥狀往往能快速緩解,甚至消失。

而我們通過多學科診療模式(MDT)和深度心理乾預的實踐中發現,很多抑鬱症、雙相障礙伴有的精神病性癥狀的根源是疊加性心理創傷。修復創傷後,精神病性癥狀也可是大幅度緩解,甚至消失的。

情況二,即使患者沒有精神病性癥狀,抗精神病葯也因為臨床發現有抗抑鬱作用而應用於治療抑鬱症,因為有心境穩定作用而作為心境穩定劑用於治療雙相障礙。

當常規的抗抑鬱葯、心境穩定劑對抑鬱症及雙相障礙患者療效不佳時,精神科醫生很可能進一步利用抗精神病葯來輔助治療。

比如在臨床中,抗精神病葯奧氮平與抗抑鬱葯百憂解的聯合使用比較常見,聯合用藥的抗抑鬱的效果得到較廣泛認可,被用於抑鬱症的常規治療。

而喹硫平、阿立呱唑等常規抗精神病葯也常用於治療雙相障礙患者,甚至作為一線心境穩定劑使用,有助於更快穩定患者的情緒。

實際上,雙相障礙的精神科藥物治療方案中,最常見的是四聯用藥:即心境穩定劑、抗精神病葯、抗抑鬱葯、及鎮靜安眠藥聯合使用,從而使療效儘快顯現。

情況三,可利用抗精神病葯的副作用治療患者的特殊癥狀。

一般來說,藥物的副作用會對患者的身體產生不良影響,但在某些情況下,臨床中反而可利用其副作用來應對相關癥狀。

例如,抗精神病葯奧氮平最主要的副作用就是會引起食慾亢進,體重增加;但可以利用該副作用治療神經性厭食症,既能起到改善情緒的作用,又可能明顯改善患者的食慾。

另外,鎮靜作用也是抗精神病葯的常見副作用,可用於應對頑固的失眠癥狀。如喹硫平、奧氮平等藥物,可大大改善長期嚴重失眠者的睡眠質量。

因此,實際上,抗精神病葯的臨床應用十分廣泛,並非局限於精神分裂症的治療。但由於臨床精神科醫生接診的病人太多,時間倉促,無法與患者及家屬認真解釋藥物的作用與副作用,不少患者及家屬拿到藥物後,便會仔細閱讀使用說明書。

當自行閱讀藥物說明書時,一發現抗精神病葯主要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很多家屬和孩子便容易產生誤解,認為醫生認為自己是精神病,亂開藥,甚至拒絕服藥,而看到諸多的副作用,更感到恐懼無比,拒絕服藥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因此,如果患者、家屬選擇了藥物治療,就不要擅自質疑醫生的用藥方案,先服用一段時間觀察療效,如要減葯、換藥必須與醫生溝通,不可擅自停葯。

02、抗精神病葯的常見副作用

抗精神病葯使用廣泛,療效確切,但隨著臨床使用不斷擴大,臨床數據越來越多,其副作用問題也不容忽視。

有醫學文獻指出,抗精神病葯所帶來的臨床獲益常因為副作用而大打折扣。這些副作用五花八門,從相對輕微的耐受性問題(如輕度鎮靜或口乾),到令人很不愉快(如便秘、靜坐不能、性功能障礙),到痛苦(如急性肌張力障礙),再到影響體征(如體重增加及遲發性運動障礙),甚至危及生命(如心肌炎、粒細胞缺乏)。

目前已有臨床發現的抗精神病葯副作用包括椎體外系不良反應、代謝綜合征、內分泌系統紊亂、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鎮靜作用、流涎、體溫調節紊亂、抗膽鹼能不良反應、肝功能損害、惡性綜合征、誘發癲癇發作、血液系統改變、猝死等。

而上述副作用並不嚴格局限於第一代或第二代藥物,不同抗精神病葯的副作用譜系各異。以下是不同的抗精神病藥引起的不同副作用的列表,以及引起的風險程度。

圖片說明:

0:無或不明;

0/+:輕微/少見;

+:輕度/有時發生;

++:中度/經常發生;

+++:嚴重/發生頻率很高

在此,我從多學科診療模式(MDT)角度,對青少年患者影響較大的3個常見的副作用:鎮靜作用、代謝綜合征、內分泌系統紊亂,作進一步分析。

鎮靜作用常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早期即出現,患者表現為多睡、白天嗜睡,甚至昏睡十多個小時。相關數據顯示,鎮靜作用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超過10%。

常見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葯的鎮靜強度依次為:

氯氮平>喹硫平>奧氮平>齊拉西酮>利培酮>阿立呱唑

鎮靜作用可令青少年患者上課時容易犯瞌睡,更難以集中注意力,記憶力也會有所下降,甚至最終無法上學。這往往加重了患者原有的學習障礙,很可能成為新的心理刺激源,負性情緒癥狀更加嚴重,形成惡性循環。

青少年處於心身成長的關鍵期,醫生在保證他們心身健康、人身安全的基礎上,也要綜合考慮其學習因素,盡量幫助其抓住學習的最佳時期。

因此,精神科醫生在給青少年患者用抗精神病葯時一定要考慮到對學習的影響,最好學習一下關於學習障礙的相關知識,這樣更有利於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分析,也更有利於與患者和父母的溝通。父母也應及時與醫生反饋孩子服用藥物後的情況,根據實際情況換藥或減葯。

而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體重增加、糖脂代謝異常等代謝綜合征的癥狀,也是亟需重視的問題,尤其是對於青少年女性患者而言,因為她們往往更注重外貌形象。

一項數據研究表明,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葯治療後,代謝綜合征的發生率分別為29.72%和31.53%,可見代謝綜合征是十分常見的。

常見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葯的代謝綜合征強度依次為:

氯氮平>奧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齊拉西酮>阿立呱唑

很多家長反饋,孩子在服用抗精神病葯後,食慾大增,從早到晚不停地吃。如果又出現以上的鎮靜副作用的話,其運動消耗量減少,更加助長其體重增加。「一個月內長了20斤,就像吹氣球一樣」,這是我最常聽到的來自家長的焦慮。

圖片來源於網路

而對於青少年患者,尤其是女性,其發胖以後感到十分自卑,甚至還會遭受到同齡人的嘲笑,形成疊加性心理創傷。

有的患者還會過度在意自己的外貌,慢慢演變成軀體變形障礙,甚至渴望通過非理性的整容來改變外貌,有可能進一步發展成整容成癮。

因此,精神科醫生在用藥時一定要考慮到這個因素,提前與患者及家屬打好「預防針」,採取預防措施,比如引導患者合理運動和膳食,必要時可服用二甲雙胍。

抗精神病葯還可引起內分泌系統紊亂,表現為泌乳素升高、月經紊亂、性激素水準異常及性功能異常等。

其中,利培酮、帕利呱酮、舒必利引起相關風險較高,其次是魯拉西酮、奧氮平和齊拉西酮,而氯氮平、阿立呱唑及喹硫平的風險最小。

有的青少年女性患者長期服用相關藥物後出現閉經,患者及家屬特別焦慮,患者的脾氣還會變得暴躁,對病情十分不利。

家屬應注意留意女性患者的生理期,如發現異常或紊亂,應及時與醫生反饋,調整藥物令其副作用降到最低。同時,還可採取中藥治療,如服用烏雞白鳳丸等。

以下是臨床上應對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的一般思路和方案,供讀者們參考。

03、合理化建議

必須再次申明,雖然抗精神病葯存在不少副作用,但其療效得到一致的認可,不應一概否定和拒絕。

同樣,精神心理障礙的藥物治療雖然有局限性,但普適性強,也是目前最經濟、便捷性最高的治療方式。所以,患者、家屬們應客觀辯證地對待。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不過,青少年患者往往缺乏理性,心智尚未成熟,處於疾病中時又容易出現災難化思維;當其出現藥物副作用時,他們很可能非常抗拒,擅自減葯、停葯,甚至因此埋怨醫生、家長,激化矛盾。

所以,對於青少年患者,臨床醫生一定要與患者、家屬提前告知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以及應對方式,家長也要積極引導孩子。

總之,要讓孩子意識到:從長遠看,服用藥物是有效的、暫時的治療方法,康復是真正的目的;就算出現了副作用,也有很多緩解的辦法,不需過於悲觀和絕望。

另外,當患者因服藥出現學習障礙而無法正常上學的時候,家長應先與老師解釋,可辦理請假甚至休學,讓患者在家裡好好休息,避免因成績受挫遭受二次傷害。

不過,雖說藥物副作用往往難以避免,但並不代表臨床精神科醫生們就可消極對待,甚至認為這理所當然,缺乏反思。

相關文獻指出,不同人群對抗精神病葯副作用的易感性也存在差異。年輕人在使用抗精神病葯時更容易出現體重增加及鎮靜,而老年人則更容易出現直立性低血壓相關的不良後果(如跌倒)及抗膽鹼能副作用(如認知損害)。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相比於一般成人,發生於兒童、青少年及老年人的副作用也可能更嚴重;不同患者的副作用風險及實際體驗更是差異巨大。

所以,精神科醫生不但要充分考慮藥物副作用是否會令病情惡化,還要積極開拓更人性化、更個性化、更高效化的診療手段,尤其是針對青少年患者。例如,加強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學習;加強對學習障礙相關知識的學習;重視現代科學心理學的進展尤其是關於病理性記憶和記憶再鞏固理論;重視深度心理乾預尤其是關於創傷修復方面的進展,從而更深入、全面地為青少年患者提供治療方案,爭取更好地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沈漁邨精神病學第6版 2017年

2、喻東山等,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精神科合理用藥手冊》

3、醫脈通精神科,醫脈通編譯,2019年4月,《抗精神病葯常見副作用的管理:總論及核心圖表》

(編譯文獻索引:Stroup TS, Gray N. Management of common adverse effects of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 World Psychiatry. 2018 Oct;17(3):341-356. doi: 10.1002/wps.20567.)

(本文來源公號:晴日心身醫療,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