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沒有土木堡之戰,明朝軍隊還是會變得不堪一擊

15世紀中期的土木堡之戰,通常被視為明朝軍事力量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戰讓明朝的軍事貴族死傷過半,號稱精銳的京師近衛軍也全軍覆沒。但這恰恰是明朝軍事能力退化的結果,而非其戰鬥力直線下滑的原因。

所以,即便是沒有土木堡之戰的失敗,照樣會變得不堪一擊!

制度性失誤

明朝軍隊的退化速度為歷朝之最

明朝軍隊的孱弱進程,幾乎是其確立穩定的結構後就立即開始的。因為按照當時就確立的制度,所有士兵幾乎都要接受來自朝廷和軍官階層的雙重壓榨。加上士兵本身就比普通人具有更為沉重的義務和負擔,迅速落入赤貧就不難想象。

從王朝建立開始,任何人加入軍隊,就會將自己一生受收到的折磨都遺留給子孫後代。因為個人的職業選擇,實際上在入伍的那一刻就已經被鎖定。因此,除非生老病死或有突出貢獻,很難有人通過努力而脫離原有階層。

明軍士兵不存在退伍一說

類似的情況其實在工匠、農民身上都有體現,但軍人所承受的壓力和風險卻是其他階層都無法比擬的。尤其是在靠近邊界的地方,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釀成大規模軍事衝突。所以,明朝軍隊總給後人以非常怯戰的印象,就是基於這個原因。

明朝還奉行積極壓榨各級官員政策。無論是士大夫出生的高官,還是普通崗位上的小吏,工資都只能維持在溫飽水準。但官員就算沒有家人要奉養,也必須為自己的私人班子買單。加上各類繁雜的日常公務開支,都需要自掏腰包來填空,自然不可能只靠那點死俸祿度日。因此,制度下貪墨就成為了古代官場上的公開潛規則。這個問題在軍隊中同樣非常嚴重。

軍官吃虧 就讓手下計程車兵來進行補償

此外,各級官員不得不把手伸到能觸及的地方。包括軍官階層在內的所有官員,都通過克扣更低級的官吏收入去巴結上級。以此類推,處於機構底部計程車兵和小吏便叫苦不迭。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官吏隊伍擴大與社會的整體通貨膨脹,都讓這點潛規則收入成為小錢。於是,更新的灰色產業鏈也就此誕生。軍官們經常將士兵作為自己的私人奴仆差遣,讓他們為自己耕種土地。同時,也可以用勞務輸出的方式,將士兵們派遣給更高級別官員,作為“免費勞動力”使喚。

很多士兵都淪為文官家的奴仆

既然大部分軍人都時刻面臨貧困威脅,自然沒有心思訓練和保養武器。其中又以佔據多數計程車兵更加淒慘,幾乎承受著整個社會的經濟壓力。要這樣的軍隊能有稱職的戰鬥水準,無異於天方夜譚。以至於明朝軍隊長期需要招募蒙古部落武士或來自西域的流亡者,組成真正精銳。

在土木堡後,更大規模的募兵也開始在各層級流行起來。發展到明末時,就形成了將領帶少數精銳作戰的奇葩模式。但這完全是迫於形勢需要,而不能說是敗壞明軍固有制度。畢竟,如果一直堅守“優良傳統”,王朝的統治可能還要提早百年就被終結。

明朝在建立後就非常依仗外族精銳士兵

對手水準堪憂

明朝處於一個幸運的安全環境下

理論上,這樣的軍隊是無法保障王朝的長治久安。萬幸時代的浪潮給了明朝人一個絕好的混日子階段。如果仔細分析下明朝軍隊所遇到的各類對手,就會發現這些競爭者的水準同樣非常拙計。

在傳統的東亞大陸範圍內,那些在唐宋階段湧現出來的地方強者,都在蒙古征服浪潮中被消滅。所以,明朝根本不用面對遼國和金國級別的大型對手,連西夏、高麗朝鮮和大理國這樣的地方性硬骨頭都不用憂慮。至於輝煌一時的蒙古自己,也因為人口四散和頻繁內鬥,陷入了無力進行大規模爭霸的深淵泥潭。於是放眼望去,明朝周邊還有體量可言的潛在對手,就是嚴重弱化的朝鮮李朝和不願意涉及北方事物的越南。

明軍基本上只需要面對治安級別的戰鬥

所以,明軍的日常任務就是應付同蒙古部落間的治安戰爭為主。偶爾還需要驅趕一些沿海的走私團體,並時不時的介入西南部族衝突。

但即便是如此“輕鬆”的任務,明軍的發揮也總是差強人意。在土木堡之前,他們就數次敗給了也先麾下的蒙古軍隊。雖然在很多大規模叛亂中笑到最後,卻也非常依賴收買土著部落為自己充當先鋒。一旦沒有了這些“外力援助”,明軍就很難憑借自身實力去輕鬆搞定。以至於屢屢被沿海賊寇打到省城門口。

明朝軍隊實際上從未剿滅過所謂的倭寇

至於明朝中後期開始涉足東亞的早期西方殖民團體,大都是由民間商人和冒險家拚湊而成。這些人的組織規模、武裝水準都無法同本土的母邦軍隊相比,甚至不如那些成規模殖民地守備力量。

但在面對以數量壯膽、以偷襲為唯一作戰手段的明軍時,他們還經常能表現出極強的能力。經常隻用中世紀水準的戰鬥技巧,就足以突出重圍。他們留下的二手防衛武器,又會被繳獲的明軍奉為國之重器。

明朝面對的大部分西方人 連殖民地民兵的級別都沒有

絕非祖製難違

明朝歷史上確有比較大的軍事改革

既然明朝軍隊擁有那麽多結構性缺陷,為何沒有能臣和帝王站出來加以修正呢?表面上看,這就是朱元璋留下的祖製難違,將所有改革者攔在了門外。但古今中外的托古改製都不勝枚舉,明朝人不可能沒有辦法進行持續性的改革。

例如在前文所說的土木堡戰敗後,就有權臣於謙站出來改革明朝的近衛軍制度。但在隨著瓦剌蒙古的威脅減退,用募兵製建立的新式中央軍也很快徹底腐化。僅有的好處就是方便裁撤,繼續換一批新兵充實。地方上也爭先效仿,或招募窮苦山民,或吸納外族戰俘和流亡者,構成規模不等的精銳力量。但前者容易迅速腐化,後者也在源頭中斷後無以為繼。

明朝中後期的水師主力 恰恰不是軍戶成員

至於阻礙明軍擴編新式部隊的內部因素,是還需要供養龐大的傳統軍戶群體。也就是說,明朝一方面不斷花錢籠絡蒙古、女真、西域來客、苗人、壯人、義烏礦工、潮汕海民、日本戰俘和葡萄牙商團,一面還不能割捨那些淪為奴隸的兵丁。

既不願意花錢將其中的善戰者重組為新軍,也不願意將老弱裁撤為普通農民去專心生產。等於是要用一筆歲入,供養近乎平行的兩套班子。

只有條件允許 明軍就不會放棄招募蒙古人的機會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明朝需要用這些名義上計程車兵,繼續作為軍官與官員階層的體制內福利。一旦將其開除出軍籍,那麽很多軍官就失去了主要收入來源。任用他們為自己做工的文官,也無法不發一分工錢就直接讓軍官調撥。加上士兵們重返農籍,就需要朝廷專門劃撥耕作土地,還會影響到圈地眾多的宗室皇莊。

所以,究竟是祖製難違,還是明朝人自己堅決不改?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