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口碑好聲量小,《見字如面》帶領的文化綜藝就此啞火了?

文丨文仔

氣象一直不見好轉,文化綜藝的局面也不太樂觀。從2016年末《見字如面》開始,綜藝市場一度刮起一場文化熱潮,但是在2019開年之際,這波熱潮似乎徹底降溫了。

《見字如面》再也沒有如第一季一樣靠內容佔領熱搜高地,延續了品牌內容卻沒有將影響力延續下去。隨之而來的《一路書香》《中國詩詞大會》《一本好書》也開始展現疲態,固定閱聽人群縮窄,宣傳影響力減弱,文化綜藝似乎又變回到角落裡自己玩自己的。

口碑好聲量小,文化啞火了?

“什麽?《見字如面》已經播到第三季了嗎?”

曾經成為文化爆款節目的《見字如面》轉眼間就播出到了第三季,但是在許多網友心裡對《見字如面》的印象還停留在與其初次見面的時候。熱潮總是來得快走得也快,曾一度被追捧的《見字如面》似乎在2019年的綜藝市場影響力上逐漸趨於平淡。

2016年《見字如面》第一季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其以獨特的內容呈現和情感表達成為滿是娛樂真人秀的綜藝市場中一股清流,讓沉寂於綜藝底層的文化綜藝煥發了新生。在當時,《見字如面》的讀信片段被網友上傳至微博等社交平台大量傳播,而參與節目讀信的明星嘉賓們也因為富有情感的舞台表現被連帶著讚譽。

因為《見字如面》的走紅,人們發現了新式文化綜藝所能傳遞的強烈情感與內涵,這種與眾不同讓一眾網友將注意力放在製作精良的文化綜藝身上,希望在浮躁的娛樂世界中填補精神的缺口。因此《一路書香》《中國詩詞大會》《一本好書》等等形式的文化綜藝也一度被熱議。

文化綜藝成為了新的形象平台,許多年輕藝人投身於文化綜藝中,為大眾展現了新一代年輕人的精氣神。

《信中國》的嘉賓陣容更是集結了包括TFBOYS、張藝興、劉濤、黃渤等60多位演員歌手。楊洋在《信中國》中以“信使”身份誦讀英雄黃繼光的家書,以聲音表達了自己對於這封家書情感的理解,而在節目結束後同台搭檔的張少華在微博上對於楊洋“是個德才兼備的好演員”的稱讚也讓其形象產生了非常正面的影響。

然而回看2019年初的綜藝局勢,文化綜藝並沒有很好的打響開年這一炮。不僅是在微博的討論量持續走低,大眾對於綜藝的關注度也逐漸從文化內容轉移到了別處,致使文化綜藝存在感驟降。走慢節奏的文化綜藝們被迎面而來的偶像選秀綜藝和代際溝通觀察綜藝夾擊。

與其他綜藝不同的是,這類型的綜藝評分與宣傳熱度總是難以形成正比。《見字如面》播出至今,豆瓣評分一直處在8.5分以上,甚至正在播出的第三季達到了9.4的高分。可見文化綜藝在口碑上並無危機,可是宣傳聲量卻難控走低局勢。

《見字如面》在豆瓣的評價人數從第一季的17658人削減至第三季的2928人,不禁讓人猜測高評分是否來源於忠實粉絲的支持,而更多人則並不知節目已經播出,節目的宣傳並沒有達成足夠的影響吸引更多的觀眾對其進行評價。另外豆瓣評論區也可以看出一個節目的討論度,當節目短評從6202篇直線下降至564時,即便有播出年份作為理由也不能否認季與季之間形成的巨大落差。

情感焦慮打敗文化焦慮,同質化綜藝市場的擠壓

綜藝市場的熱潮總是一波代替一波,從真人秀的全民追捧到戀愛觀察的崛起,不同時代下觀眾的需求總是在引導著綜藝主題變化。人們對待綜藝就像對待生活,總是想從中找尋一點新鮮感,因此綜藝總是逃不過盛極一時又出現頹勢的這一過程,文化綜藝當然也難逃例外。

新鮮感的快速消耗可能是文化類綜藝棘手的難題之一,利益趨同的綜藝市場無法逃出同質化的怪圈,因此在大量的文化綜藝湧向市場時,觀眾反倒會找不到其真正的亮點,失去對這一類型綜藝的興趣。

“要注意一下市場需求,不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張國立老師就曾經對文化綜藝的現狀做出這樣的建議。從無到有,是一個讓人期待的發展過程,而從滿足到過度,則是發展中的一種無節製。

一檔成功的綜藝容易引起後來人的跟風,再加上廣電總局對於正面傳播傳統文化的節目的支持,文化綜藝因此扎堆呈現。其內容逃不開朗讀、詩詞競賽等基礎形式,光是朗讀類文化綜藝就有《見字如面》《朗讀者》《信中國》,詩詞競賽類有《中國詩詞大會》《向上吧!詩詞》《國學小名士》等等,同質化嚴重,新鮮感不足。

另外同質化還導致了各節目的嘉賓重合度提高。趙立新、張國立、歸亞蕾等等符合文化綜藝節奏的明星頻繁出現在節目中,觀眾在形式上無法找到新的出口,而多次重複的嘉賓陣容使觀眾難逃審美疲勞。

其實文化綜藝在一定程度的啞火還得從閱聽人需求的變化來看,在文化綜藝晉升為“網紅”的那段時間,不少人將這種現象稱為大眾的文化焦慮,長期沉浸在過娛樂化的媒體熏陶中,適當的文化融合不僅能夠緩解人們對於文化知識的需求,還能將文化做新的開發。明星的領頭作用則吸引更多年輕人沉下心來,去品讀經典,品味歷史,這是文化綜藝帶來的一種精神滿足。

然而在2019年開年,可以很明顯的看到這種文化焦慮正在被情感焦慮給淹沒。《我家那閨女》《女兒們的戀愛》等等講述代際溝通的觀察類綜藝乘大勢而來。尤其是在一年中社會關係網最為活躍的春節期間,人們更是沒有時間將注意力放在慢節奏的文化綜藝身上。

濃烈的情感需求成為了綜藝市場的焦點,更是引發觀眾對於家庭、生活的反思。比起文化綜藝傳達的自我思考,大眾似乎開始逐漸將思考的內容從自我轉移到人際關係上,微博上甚至因為綜藝細節衍生出多樣化的情感問題探討。可以說,關注代際溝通的綜藝抓住了觀眾的生活熱點,而文化綜藝則不溫不火難以引起大眾共鳴。

跳出框架,文化綜藝遠不會止步

另外,文化綜藝還需注意“刻意煽情”這一減分項,不少持續關注文化綜藝走向的觀眾也表示“情感的傳遞應該是非常自然的,但是現在卻總是在節目裡看到許多強行煽情的部分,看多了也會膩。”

文化綜藝長期發展所導致的趨同,其實有一部分原因是製作方從一個框架跳到了另一個框架中。從早期易中天《百家講壇》的單向解析文化知識,到現在《信中國》以書信經典傳遞文化情感,模式在變化的同時文化綜藝也在突破框架,達成一種新時代的文化理解。

但是文化綜藝應該有著更加多元化的發展,《國家寶藏》以舞台劇形式來表現國寶背後的故事,《上新了·故宮》以故宮文創為切口呈現故宮歷史,文化不僅是文字內容的魅力,而是可以從歷史遺留,傳統繼承等等多方面進行剖析和傳達的一種內涵。

因此還未推出的文化綜藝也許應該再多一點思考,在這充滿了朗讀書信、詩詞比拚的文化綜藝群中,怎麽樣才能夠做出新意和誠意。而已經成為綜N代的文化綜藝們也應該正視綜藝季度戰線所帶來的劣勢,在做到內容精品化的過程中適度創新機制,以謀求新的熱點開口。

一時的啞火也許是為了下一次更好的轉變與爆發,相信現在已經形成品牌的文化綜藝們會越走越扎實,穩住綜藝市場的浮躁。所謂“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也許是文化綜藝的終生使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