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選秀不造星,《這就是街舞2》給舞者帶來什麽?

文/冒詩陽

本周末《這!就是街舞》第二季收官,直至結束豆瓣評分仍維持在9.0以上,看到節目最終以這樣的成績落地,總導演陸偉終於松了一口氣。

兩年間,綜藝市場上眾多聚焦小眾文化的節目誕生,從潮流文化本身出發,這些節目帶給外界以視覺和審美上的衝擊,觀眾在獵奇心理的驅使下聚集,快速成為節目擁躉。然而這樣的興致往往是短暫的,當好奇心不再,大量小眾圈層的綜藝在進入第二季後紛紛跌落神壇。

與眾多小眾文化誕生的年代不同,當代青年人擁有了更多發聲的方式,要讓一個圈層的聲音持續被外界所關注變得困難無比。但青年文化不止於潮流發式、破洞T恤和鴨舌帽,在陸偉看來,如何挖掘出街舞文化背後的情感張力,才能讓街舞持續留在青年文化的舞台中央。

伴隨著對街舞文化的綜藝發掘,《這就是街舞》的成功使得背後的製作團隊燦星重回綜藝舞台中央,幾年眾聲喧嘩之後,業內頂尖的製作團隊燦星卻一直缺席網綜市場,當閱聽人渠道由電視轉向網絡,在網綜市場的聲浪尤為重要。

《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熱播背後,國內綜藝已經歷了從引進到原創的幾代更迭。除了借用明星的熱度外,綜藝如何孵化出自身的生命力?節目能否依靠製作團隊的創意、規則,實現新陳代謝?除了“搞笑”外,綜藝還可以承擔哪些功能?

這些問題,不僅是綜藝製作的方法論,更是行業不斷曲折向前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壹娛觀察專訪燦星副總裁、《這就是街舞》總導演陸偉,以下為採訪實錄。

壹娛觀察:相比其他選秀綜藝,《這就是街舞2》賽製上的變化很大,這是因為上一季的賽製不夠完善嗎?

陸偉:

網絡綜藝做到第二季的時候,對導演組的壓力會很大,因為觀眾會拿著第一季的整體節目的印象來期待第二季的第一期節目但凡達不到上一季節目的觀看體驗,觀眾會覺得節目退步了。所以我們一直在想采取什麽方式來讓觀眾從第一期海選開始有比較好的體驗。

「態度大師」戰隊海選

對於素人選秀類真人秀節目來說,所有賽製變化和創意的核心是晉級資源,因為晉級資源是有限,所以當時我們想法我們的所有的賽製創意都是圍繞著怎麽樣讓一百條晉級毛巾的爭奪變得不一樣來展開的。

隊長和選手肯定會看上一季節目,他會知道大概節目是什麽樣的一個路數,他們都會做好準備,所以要打破他們準備,他們就會產生一種緊張感,基於這點去做的一些設計。

那麽但是怎麽去搶毛巾這件事情上,我們其實想了非常多的創意。最終賽製是受到街舞比賽的啟發,就是街舞比賽裡面非常常見的有 2:2 和 3:3 。為什麽沒有著重 1:1 ,因為上一季已經用過了,多對多的團體賽相對來講變化更豐富。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取消待定,取消待定的最本質的原因就是想讓隊長和選手之間,本來已經做好的一些預案全部被推翻。因為這對於選手來講和隊長來講,你沒有再一次去做選擇的機會,你要麽就是給毛巾,要麽就是淘汰,這樣其實隊長和選手壓力就會更大。也是一個真人秀節目的製作邏輯,就是你怎麽樣讓參加節目的人變得更緊張,更加沒有安全感。

「修樓梯」戰隊

壹娛觀察:部分參賽者也參加過其他同類綜藝,這是否是個問題?節目如何在街舞圈找到合適的參賽選手?

陸偉:

其實我們選人倒不在乎他參加過什麽其他節目,舞蹈類節目和其他偶像類選秀不太一樣,參賽選手本身就是一個圈子,在各個比賽中習慣於互相都能遇到,這在街舞文化裡是非常常見的現象。他們是把這個節目作為一個比賽的。

但是對街舞的舞者來講,他們太習慣於在不同的比賽裡面頻繁的遇到彼此,所以這個不是我們考量的重要方向,更重要的是,要在每一個舞種裡面選出相對比較有代表性的舞者。國內最頂級的水準的參賽舞者,我們稱之為A類選手。在選擇時,A類選手不能跟上一季的人氣選手風格太相似。

因為中國跳街舞的五大門類裡面都有非常多的舞者,他們往往是照著某一個老師的風格來學習的,所以說舞者身上會保留有另外一個前輩的影子,所以我們會把跟上一季的人氣選手跳舞風格比較相似的選手,海選時都藏起來了,把他們留到下一季節目。這是第一個標準。

第二個就是說我們會選擇在整個街舞的圈子裡面相互之間關係特別密切。國內知名的舞者基本上都是經常打比賽的,經常會在國外國內和國外的比賽都會相遇。因此比如說我們在Bboy領域找到了上海的Danny老師,就能夠吸引到一大堆的Bboy舞者來參加,所以只要我們抓到這個領域裡面的最頂級、最權威和最有影響力的舞者,圈子裡大量舞者都會過來,形成一種或合作或競爭的關係。

Danny 海報

第三我們也會找一些跟國內舞者風格不太一樣的舞者,比如一些東南亞選手,這些舞者在國外學習舞蹈為主,所以他們的舞蹈風格上跟國內的舞者會不太一樣,會帶來不一樣的風格。

壹娛觀察:您剛說的找到這些比較頭部的舞者,他們在可能在街舞圈裡比較有影響力,但觀眾未必知道,如何傳遞給觀眾?

陸偉:

這些舞者在圈子裡面的身份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我們在前幾期中做的比較大的一個革新,是在於每一個選手上來之前,會注明姓名年齡,來自什麽廠牌,拿過哪些比賽的冠軍,這是讓觀眾的第一認知。

選手海報

然後因為這個節目賽製本身塑造了大量的舞者去展現自己的空間,不管你是跟隊友一起排舞蹈也好,你自己去 battle 也好,只要每一場機會你都能抓住,你就能夠在觀眾面前出來。所以說我們是以舞者的以往的履歷和圈用街舞圈的地位作為一個背書,但是核心還是要看你在節目中的表現。

壹娛觀察:街舞畢竟是小眾文化,“大神”畢竟是少數,未來會否出現選手人才的枯竭?

陸偉:

對目前的已經有參賽資格的選手儲備來看,至少能做四季節目。但是街舞文化本身還是在不斷發展,我們這個節目對於街舞圈的舞者來講是一種刺激,就是說但凡是想要來我們這個節目的舞者,他都會在有針對性的去訓練他自己的舞蹈才能,所以說其實有大量還沒有達到我們要求的中生代和新生代舞者,未來也會冒出來。

其二是因為我們節目本身賽製的一個刺激,因為我們賽製本身是在第一季設計的時候,征詢了國內街舞圈一些非常有資歷舞者的意見,他們覺得中國街舞和國外相比,流派分的太清晰,甚至會有鄙視鏈。

所以那時候覺得國內的街舞圈要進一步往前發展,其實是要讓有 battle 能力的舞者去學習怎麽樣通過作品表達自己,要感染觀眾而不僅僅只是打比賽展現很炸的大招。相反有編舞能力的舞者,也要去做肌肉訓練提高個人能力。

其實我們去年開始做這個工作,其實走到最後的一定是作品有思想的舞者,以及有 battle 能力的全能舞者,單純只靠編舞或 battle 都是沒法走到最後的。所以其實去年一年裡,第一季節目播完之後,中國很多 old school 舞者都在學編舞,那些編舞舞者都開始學 battle 。這是個我覺得是一個比較好的現象。

因為也就意味著就是一方面是我們的中生代和新生代舞者會出來,他們會反覆的練,另外一個就已經固化為某一個領域的舞者,他給他到了別的技能,所以他會呈現出一個跟以前不一樣的狀態,所以我自己是覺得只要我們不要太功利地去過走過過多過快地在一季裡面消耗太多的,這個節目應該還是能做很多年的。

壹娛觀察:從第一季來看,《街舞》參賽選手所獲得的人氣似乎並沒有一直維持,節目本身很精彩,但是似乎對選手的熱度似乎沒有太大幫助,這是個問題嗎?

陸偉:

其實這是街舞的舞者和偶像選秀節目不一樣,選秀節目的後端,選手本身會成為明星藝人,然後在各種各樣領域去發展。

但是街舞舞者不需要,明星藝人他們覺得做不到,他們一年365天大多數時間就乾三件事,一個是上課,就是他們自己有自己的廠牌,自己的培訓機構給舞者上課,第二個是一接受別的廠牌的邀請去上大師課,因為在中國最頂級的物質和國外最頂級的街舞者會飛行上大師課,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這些地方街舞機構就要想上大師課。

第三件事情是在國內各種各樣的街舞的賽事裡面做參賽者或者裁判,因此每年花幾個月時間去參加商業代言或者拍戲,不在街舞圈出現,對他們來講是不能接受的。這一批就是參加我們節目的中國街舞中堅力量,也是整個中國街舞文化的基石。

KOD比賽

所以我是覺得,街舞圈的舞者通過參加節目,將個人影響力轉化到整個行業裡面去,在《這就是街舞》播完以後,國內街舞圈的賽事和培訓和活動指數級的往上增長。整個街舞文化受關注的程度是靠這些明星舞者帶起來,他們其實並沒有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藝人,而是把他們吸引過來的粉絲都關帶到這個節目裡帶到文化裡面來,最終舞者也會受益。我相信應該不會有舞者想要成為一個明星,,這個氛圍我覺得是比較好的。

壹娛觀察:關於節目的製作,每一期節目的場地都在變化,《街舞》如何完成素材選擇?

陸偉:

從大框架來說,其實剪輯本身是一個就是海量素材再濃縮和拚接的過程。每一個人在場上都會有說話,自自言自語或者對話,我們都會把聲音收錄下來。

差不多我們每一次錄完,錄像就這麽一箱子的A4紙的一個稿紙。然後我們當時是我們做的工作是這樣的,一個是在現場記錄現場,我們每每一個機位旁邊都會有一個導演知道這個攝影在拍誰,然後完了之後他記錄說在10點半幾點幾分的時候,這個選手可能做了一點什麽樣的事情,他做出了什麽樣的表達,做個場記,然後我們就把所有的稿紙拿出來之後,根據場記來挑。

這是第一波,看他們的場記和他們的文字,這個表達是OK的就交給剪輯師,僅僅是以此為基數,會剪出一個大概差不多8到10個小時左右一個版本。我們會看一遍,大家發表意見,把當中一些過於拖遝和冗長的內容砍掉,粗剪到四個小時之後我們會再做一波的篩選,怎麽樣把每內容編排成一個個獨立的故事。

這個全部都弄好以後差不多會形成三小時的版本。這時候我們就根據現場的故事線來做一些排列組合,我們會把整個故事結構往前或者往後移,使得整個一個邏輯會變得更順,觀眾看更舒服。差不多5到6次的剪輯之後,我們會形成一個可以去精修的版本。

精修就更複雜了,比如一個選手說的這句話本身是OK的,但她的神態和表情不好,我們一定要把它換掉,換另一個更加有表現力的一個一句話,然後完了之後就是說還會涉及到就是說舞蹈才藝,就是周邊的人的表情和說話的時候,他反覆的精修,次數大概在20到30輪,這個過程是比較長的。

壹娛觀察:街舞畢竟還是小眾文化,觀眾是否會很快審美疲勞?

陸偉:

如果是從純粹的舞蹈技術和舞蹈流行的趨勢來講的話,其實我們是希望通過這個節目讓中國的跳街舞的人的整個一個表達的能力和表達的方式會更加國際化、潮流化,能夠達到國際頂級的街舞的舞團的水準。這是純技術方面的,但是從整個文化角度來講,其實街舞文化本身是青年文化的一種,如果純粹只是讓觀眾看跳舞的話,它可能還是一個小眾的東西。

我們一定要抓到街舞文化裡面的情感點,或者說是什麽樣的流行文化元素,能夠引起大眾共鳴的元素。《這就是街舞》中,我覺得讓年輕人會比較共鳴的核心文化有兩點,一是用實力說話。在街舞圈的文化中,無論你是世界冠軍還是初出茅廬的舞者,但凡在比賽或節目上遇見,都是用實力說話,大家都希望在一個相對公平競爭的環境下去接受考驗,這一點是能夠抓住年輕人的。

還有一點比較重要的,是我從第一季開始就非常講究團隊概念。因為很多年輕人他是獨生子女家庭出身,他的在他社會關係裡面是沒有兄弟姐妹這一欄,所以說我是希望在這個節目裡面讓年輕的觀眾感知到團隊感和團隊精神,有一群同樣目標的戰友或者兄弟,一起為同樣目標去拚搏,這種感受是比較好的。

所以做節目的時候,我會讓我們的導演團隊,包括後期團隊去注意,節目本身傳導一種價值觀領域的青年文化,不管輸還是贏,當我用我120%的努力來跟你進行抗衡的時候,恰恰是一種最尊重對手的表現,這種感受是希望傳遞給觀眾。

第三是在整個青年文化領域,所有舞者他們對於自己所熱愛的事業的專注度和堅持度,他們平時穿著打扮呈現出來的一種潮流文化的感覺,與年輕人應該對於某一個是自己熱愛的事物的堅持尊重結合起來。

當你打扮成這樣的時候,你要知道你其實代表的是某一類人他的一種精神世界和精神價值觀,我始終覺得潮流文化本身要保持一個旺盛生命力,品牌本身的文化內核是要傳遞給觀眾,讓觀眾感知到。在這種情況下,我會覺得作為一個傳媒人去傳播青年文化是有意義的,否則單純傳遞視覺上的東西,我覺得可能還不夠。

壹娛觀察:今年影視行業寒冬,綜藝市場也很式微,您是否擔心行業內淘汰率過高?

陸偉:

每個階段是不一樣的,過去這些年可以說是中國的綜藝乃至影視、娛樂業井噴的一個階段,但是從去年開始的這個時間段而言,未來的綜藝和商業的結合,我認為會出現傳播學上所謂的馬太效應。就是說越頭部的內容,越王牌團隊,越容易獲得資金和商業的扶持。相反,初出茅廬的或新成立的團隊真的很難。

《這就是街舞》做到第二季,我談客戶的時間比第一季翻了十倍都不止。原因是在過去市場環境比較好的時候,客戶的預算相對比較多,互相之間大概溝通一下,他覺得感興趣就會投。

但今年不一樣,客戶預算可能砍半都不止,但是市面上給他提案的節目數量並沒有變少,那麽就得選,確保錢用在刀刃上。因為過去投十個節目,只要有一個節目火了,我就值回價錢了,但現在的情況就不一樣了,甚至有一些是到我們節目錄像錄到第三次或第四次以後才進來,它確保安全了才進來。

所以其實將來我是覺得整個至少在過未來這幾年裡面,我自己覺得會出現一批的王牌製作團隊,有這樣的一些比較曾經製作過成功節目的團隊作為背書的話,客戶本身他的安全感會更強一些。

另外一個就是說你的節目模式的創新和創意本身要完全吻合這個客戶想打的一個方向,今年所有的來參加我們這個節目的客戶都是要打年輕人群,就是要的就是指出年輕人去而去的,所以你的節目非常對他的胃口,不管他是客戶是什麽樣的訴求也會變得非常重要。

所以說未來趨勢上來看,對全中國所有製作公司來講會非常困難,但競爭會加劇,到最後贏的一定是能力最強的團隊。同時會出現大量的並購,或者一些團隊退出這個市場,但是最後能夠生存下來的一定是最好的團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