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喪文化盛行衍生出“治愈生意”,互聯網新商機?

文/東方亦落

最近,在清華大學、西安交大、武漢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中流行起了“誇誇群”。就是你在群裡隨便說點兒什麽,就會得到他人的“花式誇讚”,哪怕你在群裡傾吐生活中的不如意,也能得到誇讚。

在這樣的氛圍裡,沒有“三更燈火五更雞”式的勵志標語,沒有爛大街的“人生就是賽跑”的觀念的壓力,更多的是渴望衝破束縛的心,以及對於生活中諸多不如意的發泄的“喪”狀態,這也就是在近年通過互聯網逐漸流行起來的“喪文化”。

喪文化在近年的互聯網世界中頗為盛行,通常表現為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圖片或視頻,屬於新的亞文化形式。其實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代代如此,為何“喪文化”在近幾年才突然火爆呢?互聯網自然是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最擅長放大人們的某種共同情緒,但喪文化的流行不僅是因為互聯網的出現,背後還有更深刻的原因。

喪文化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傳播負能量,不過如果能從負能量中看到需求,也能從中發現商機。例如現在電商平台中“誇誇群”定制服務就是其中一項,更常見的還有一些商家利用“喪文化”做行銷,但是這些方向發展到一定程度都很可能出現偏差,在得到利益的同時也可能加劇負能量的傳播。

其實,對於喪文化的理解不該只是局限於它表現形式上的看似負能量的東西,而是應該更多地看到其中樂觀面對不如意的部分,並且在這部分中發現商機,這樣的生意或許才能夠更加長遠。

一、互聯網是喪文化迅速傳播的必要條件,但並非本質原因

在互聯網中,喪文化的苗頭早已顯現。在網劇剛火起來的時候,《萬萬沒想到》、《屌絲男士》中的角色與情節設置都對喪文化有所體現,包括對成功學的解構和對“喪”狀態的自我嘲弄。

還有更早的2009年,首次出現在繪畫作品《Pepe the frog》中的那隻名叫“pepe”的青蛙。

這張臉就是一個大寫的“喪”,引發了眾多網友的情感共鳴,也出現了很多以pepe形象為主的表情包。

不過中國互聯網中的“喪文化”真正的明確開端應該是《我愛我家》中“葛優躺”的照片在網絡爆紅。

就是這樣一張來自老劇中的劇照,葛優飾演的“季春生”外表邋遢,內心頹廢,遊手好閑,不論是形象還是內在,這個角色都與健康、積極的主流價值觀相悖,卻與如今生活在各種壓力下的青年群體的內心狀態無縫銜接,加上互聯網的“推波助瀾”,使得“葛優躺”成為新一代“頹廢”的代名詞,也使其背後的“亞文化”一夜間火遍網絡。

於是突然之間,一系列與傳統價值觀相悖的流行語、表情包、視頻在網上迅速傳播。

這些傾向於頹廢、絕望的語言和表情包成了互聯網中青年一代的個性標簽,包括前段時間流行的“馬男波傑克”語錄與“佛系青年”也可歸到“喪文化”之列。

毫無疑問,互聯網是“喪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然而究竟是怎樣的環境和“動力”,讓與主流衝突的喪文化得以如此迅速地在互聯網中傳播?

其實對於90後而言,從小接受的教育還都是相當“正統”的,被老一輩教導健康、積極、樂觀。在物質上,90後是“蜜罐裡泡大的一代”,因為90後沒有經歷過戰亂和物質的貧乏。

然而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苦惱與焦慮,90經歷的是經濟增速放緩、階級固化等等。互聯網的出現給很多人帶來了機遇,但作為較早接觸互聯網的一代,90後從學生時代起就對許多現象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之後,大學擴招讓大學生身價迅速下降、房價的壓力、超負荷的工作、二胎時代、獨生子女贍養父母等等問題,都落到了90後身上。通過互聯網我們知道,我們可能工作很多年也買不起房,加班也不意味著能加薪.....

來自長輩、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吞噬”這青年群體,這種壓力未必會在日常生活中被時刻關注,但在互聯網中會被放大,於是年輕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著這些壓力,最終反饋在互聯網中的就是壓力之下的無力感。

前面說過,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焦慮,但與前幾代不同的是,90後對互聯網接觸得相當充分,這也使得他們很少迷信權威,甚至有打破權威的傾向。個性與平等的要求在互聯網中更易得到充分的滿足,也讓互聯網成為這代人找尋認同感和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成分。

但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在巨大信息量的衝擊下,90後對這個世界有更深刻的認識,過多地知道現實世界的困難。在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之下,90後減少了闖蕩與拚搏的衝動,而是尋求一種更“舒適”的生活方式。在物質豐富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會因呵護和關注極度自戀,也更加敢於面對自己不那麽好的一面,不去把自己偽裝得完美而實際活的很累,而是敢於承認自己的“喪”。習慣通過互聯網表達情緒的90後,自然也把互聯網變成了輸出和傳播喪文化的重要途徑。

自身承受的壓力加上互聯網的放大,喪文化就成了繼“文藝青年”、“正能量”、“小確幸”等網絡流行詞之後新的盛行標簽,而且由於有充分的基礎,其持續時間更為長久,甚至已經成為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縮影。

在更深的層次上,喪文化的流行也讓人們更加需要一些可見的實體或實實在在的方式使這種情緒得以表達和宣泄,這樣就產生了商機,於是越來越多有關喪文化的商品和應用出現。但是在商業層面,對“喪文化”的表達也是有所差異的,這種差異可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二、“喪文化”成互聯網商機?需要正確的模式做支撐

有人從喪文化中找到了“商機”,最近網購平台中已經出現按群成員人數收費的“誇誇群”服務。流程就是花幾十塊錢就會被拉進誇誇群,然後被群成員花式誇讚,但時間到了就會被“踢”出群。

這種服務就是由最近火爆的誇誇群衍生出的,但它已經讓喪文化變質了,完全是由利益驅使的服務。被拉進群之後不管客戶說不說話就開始計時,誇讚的言語也讓人摸不著頭腦,讓人感受不到誇讚者的真心,而更像是一門純粹的生意。

如果付費之後接受的是這種不走心的誇讚,多數人恐怕會更喪。

其實在喪文化流行之後,我們時不時就可以看到一些相關的生意。

還有互聯網中的一些應用,也沾了喪文化的邊。例如在互聯網中有一款名為“微密”的APP,其下載量相當可觀。這款APP主要的點就是以匿名的方式傾吐生活中的苦惱,然後就能夠得到陌生人的安慰。

這種行銷或網絡產品對於本就很喪的群體來說,或許在某種程度上會讓他們變得更加絕望,從而加劇負能量的傳播,但這些產品更多的可能會傳播一種“自嘲”式自我解構的方法。

自嘲,即通過幽默的語言或行為,嘲弄自己的優點或缺點,以緩解心理壓力或達到交際的目的。人往往會在想象中塑造一個理想中的自我,但由於現實中種種條件的限制,人一般難以達到對理想自我的期待,焦慮也就由此產生。

此時發動自嘲“技能”,能夠在心理層面形成有效的防禦機制。為避免他人嘲笑,先自我“攻擊”,儘管這種自我解嘲往往是不客觀甚至過於誇張的,但這正可以起到“讓他人閉嘴”的效果,承認自己能力不夠,承認自己沒有某種天賦,別人也就不能對自己做出負面的評價了。

這就是喪文化的一種具象表現。而在網絡上,從早年的“屌絲”等用語中已經有所體現。歸根結底,喪文化就是受大環境影響,個體無力感加強所導致的。而在互聯網時代,沒有什麽是不能拿來做生意的,包括情緒。

於是各種產品相繼出現,但方向和可能達到的效果都不一而同。有像付費“誇誇群”那樣“不走心”的,有品牌借助喪文化做行銷的,還有公司研發相關應用的。不管是哪種產品,其初衷應該都是幫助真正“喪”的人群走出這種負面情緒,做成一門“治愈系”的生意,而不是為了利益將其進一步放大。

過,喪文化閱聽人的“抵抗力”也許要比預想中堅強得多。多數人都是嘴上喊著喪,自我標榜喪,但實際上仍然沒有放棄磕磕絆絆的努力,雖然一路踉踉蹌蹌,但也在不斷成長。可能互聯網給不了“喪”人群實際的幫助,但起碼能放大人們的話語權,提供發聲的平台,並且也有許多披著喪文化外衣但實際上能夠傳播正能量的產品。

儘管“喪文化”於網絡中盛行,但人們更多地不過是以此作為網絡狂歡的由頭與自嘲的話題,並未真正被喪文化侵蝕,甚至也沒放棄努力。所以若想以喪文化作為商機,也不應一味只顧利益,更應該用心探尋人們真正的需求,這樣才可能將“喪文化”變為真正的好生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