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治療胃腸病的「老十針」,了解一下

腸胃病是常見病、多發病之一,例如胃痛、腹痛、食滯、腹瀉、便秘等證,使用針灸療法,如果處治得當,往往效如桴鼓。

王樂亭老醫生從多年醫治腸胃病的實踐中,總結出有效的針灸處方「老十針」和「治其本,以胃為先」的學術觀點,治療其他病種,也可以選用「老十針」。

「老十針」的「老」字,有下列幾層意思:

一是以「老」比擬成熟,肯定的意思;

二是凡屬「養胃實脾」的食品都是成熟(老了)的果實,因而採用「老」字也有「取類比象」之意;

三是從其治療腸胃病所選用的穴位來看,也都是傳統的「老」穴位。

根據上述,「老十針」的命名既通俗而又深刻。

「老十針」的組成

王樂亭老醫生治療常見的胃腸病,開始就多選用中脘、氣海、內關、足三裡等穴位,結合其他兼症加減配穴。

通過反覆實踐,王老醫生在1966年前後把「老十針」定型下來,其穴位組成是:

上脘,中脘,下脘,氣海,天樞(雙),內關(雙),足三裡(雙)

「老十針」的功能

王樂亭老醫生治療胃腸病,把李東垣《脾胃論》的學術觀點應用於針灸臨床實踐。

他根據《脾胃論》中的調中益氣湯與補中益氣湯的方義,設計了「老十針」,且以調中氣湯為主。

調中益氣湯方中有黃芪、人蔘、甘草、蒼朮、柴胡、橘皮、升麻、木香。

本方有益氣昇陽、健脾調中的功能,對於調理胃腸十分相宜,王樂亭老醫生根據其方義而施之於針穴。

「老十針」的功能是調中健脾,理氣和血,升清降濁,調理胃腸。

「老十針」選用的十個穴位,以中脘、足三裡為主穴,其他則為配穴。

中脘:正當胃腑中間,為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又為六腑之會,胃之募穴。

所謂「會」,是指精氣聚會之處。所謂「募」,是臟腑經氣匯聚於胸腹的腧穴。

而中脘是上述四經精氣交會之處,因而可以通達四經。

中脘又為足陽明胃經氣聚匯之處,其功能是助胃消化水谷,溫通腑氣,升清降濁,調理中州之氣機。

足三裡: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

所謂「合」,是經氣最後如百川匯合入海之義。

足陽明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足三裡又為其合穴,因此其功用較為廣泛,特別是對於六腑為病使用的機會更多。

補足三裡穴則有健脾和胃、益氣升清之功;瀉足三裡則有降逆化濁、通調腸腑之效。

由於脾(胃)為後天之本,故王樂亭老醫生曾有「百病莫忘足三裡」之說。

中脘與足三裡相配伍,即可概括其調中益氣、升清降濁、調理腸胃及氣血的功能。其他各穴則為配穴,相互配合,以輔助和加強主穴的功效。

上脘、下脘、中脘,統稱三脘。

上脘穴位於胃上口,屬胃絡脾,為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能開胃腑受納之門,飲食水谷得以入胃。

下脘穴當胃下口,為足太陽、任脈之會,能溫通胃腸、益氣降逆。

三脘配合,具有調整理胃腑受納、腐熟和吸收水谷之功。因此,王樂亭老醫生比較重視調治脾胃。

氣海:又名丹田或丹灶。

顧名思義為氣之海,生髮元氣,蒸動氣化,以助運化之機,且能通調任脈,溫固下元。它與中脘相配,能助其益氣昇陽之功。

天樞:為足陽明胃經俞穴,為大腸之募,腹氣之街。

所謂「街」者,含有氣血流通頻繁而寬闊之意。

其功能是分理水谷之糟柏,消導積滯,調益脾氣。

與中脘相配,能助其調腸胃、利運化之功;與氣海相配,能協同振奮下焦之陽氣,以助胃腸腐熟水谷。

內關:為心包絡之穴,別走三焦,調理三焦氣機,寧神胃,寬胸理氣。

配以中脘、足三裡,有助其升清降濁、調氣機之功。

註:本文選摘自《中醫臨床家王樂亭》,王莒生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5年6月。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