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民日報整版探討: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09日 05 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近40年來,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在改革開放中深入推進,政府治理不斷創新、效能持續提升,使人民群眾在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了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工作的滿意度。本期觀察版回顧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歷程,總結其寶貴經驗,並對如何更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進行探討。

——編 者

服務型政府建設在改革開放中深入推進(人民觀察)

服務型政府是以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為出發點,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並承擔相應服務職責的現代政府治理模式。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內容。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不斷深化對服務型政府建設的認識,持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取得了重大成就,積累了寶貴經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各級政府職能加速向服務型轉變,大量減少對經濟活動的微觀管理和直接乾預,更加注重加強巨集觀調控、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等職能建設,有力推動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這對服務型政府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回顧40年來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歷程,系統總結其成就和經驗,對於今後一個時期更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

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40年來,伴隨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進程,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不斷深入推進。1978年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鄧小平同志針對管理方法中的官僚主義提出了批評。他說:“現在,我們的經濟管理工作,機構臃腫,層次重疊,手續繁雜,效率極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逐漸推開,原有的政府職能特別是經濟管理職能出現了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狀況,需要對政府職能進行新的界定。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政企職責分開,正確發揮政府機構管理經濟的職能”,要求按照政企職責分開、簡政放權的原則進行改革。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三大提出“使政府對企業由直接管理為主轉變到間接管理為主”。這一時期,服務型政府建設處於起步階段。

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與其相適應的政府職能轉變加速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進入發展階段。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健全巨集觀經濟調控體系”。黨的十五大提出“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範的行政管理體系,提高為人民服務水準”,在強調優化政府運行過程與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導向。黨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

經過一系列探索,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服務型政府,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任務,將服務型政府建設作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厘清了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內涵、重點及基本內容,服務型政府建設在理論上更加充實。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將服務型政府建設與行政體制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注重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的提升。在此背景下,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進行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有益探索,建立起基本公共服務多元供給體制,提升了所在區域的基本公共服務水準。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進一步將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內容具體化,服務型政府建設進入全面深化的嶄新階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明確把服務型政府建設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在這個階段,各級政府牢牢抓住簡政放權這個“關鍵”,以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為引領,加強監管創新,優化政府服務,提高辦事效率,加強各類公共服務供給。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削減了44%,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終結,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極大提高了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實效。

積累豐富經驗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從無到有,從逐步探索到全面推進,伴隨法治政府建設、創新政府建設、廉潔政府建設不斷深入。我們黨對服務型政府建設規律的認識也更加清晰,理論更加成熟,實踐日益充實,積累了豐富經驗。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長官。改革開放以來,黨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長官核心作用,在不同歷史階段對服務型政府建設設計路線圖與時間表,增強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系統性和協同性。特別是以極大的決心和勇氣,打破利益固化藩籬,解決政府部門協同配合難題,提升服務效率和水準,有力推動服務型政府建設向縱深發展。實踐證明,黨的堅強長官是政府職能轉變和充分發揮的根本保證,是我們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獨特政治優勢。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無論是深化簡政放權、全面提高政府效能,還是規範行政行為、優化辦事流程,服務型政府建設聚焦的都是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人民群眾的公共服務訴求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根本動力。在建設服務型政府過程中,我們黨和政府始終注重在提供公共服務的同時實施有效管理,在政府有效管理中實現公共服務的充分供給,兩者相互補充、相互增效,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注重政府自身建設。服務型政府建設能否取得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自身行政能力的高低,取決於政府運行體制機制是否順暢。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始終圍繞政府職能轉變這個主題,加強服務型政府的體制機制建設,針對政府管理的不同事項,致力於把該管的事管好管到位、該放的權放足放到位、該提供的服務提供到位,實現不同時期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目標。在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建設上,已初步構建起覆蓋廣泛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和保障機制,各級各類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不斷改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和標準得到全面落實,提升了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效果。

主動適應時代條件變化。改革開放不是走在一馬平川的大道上,而要經歷各種艱難險阻。面對改革發展的繁重任務,我們在服務型政府建設過程中,既充分考慮世情國情黨情,抓住關鍵問題,把政府職能轉變放在更為突出的位置;又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鼓勵地方政府進行實踐探索,為形成共識創造條件,為繼續深化改革創造條件。同時,服務型政府建設也主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納入新內容,採用新手段。如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興起,積極運用新的科技手段,推行“互聯網 政務服務”,加強政務資訊共享,優化政府服務流程,讓人民群眾辦事更加方便快捷,也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

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

近年來,我國各地政府積極推進自身改革,普遍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明確規範職責權限,把企業與群眾的痛點、堵點、難點作為改進政務服務的重點,簡化繁瑣手續,降低辦事成本,優化營商環境,激發了社會活力和創造力。但是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如重審批、輕監管、弱服務情況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一些政府部門和辦事人員仍有效率不高、服務意識不強的現象。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我們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這為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時代方位,我們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總結歷史經驗,針對服務型政府建設中的短板,圍繞持續轉變政府職能,全方位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持續轉變政府職能。政府職能轉變一直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核心。當前,政府職能轉變的重心在於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目標,構建起高效廉潔的體制機制。為此,就要繼續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切實將政府工作重點轉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進一步優化政府機構設定和職能配置,形成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全面提升政府效能。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相應地也對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內容、類型及途徑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通過政府公共政策的有效引導增強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調動市場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圍繞教育、衛生健康、養老等領域為人民群眾提供便捷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務。進一步完善區域發展政策,加大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在逐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基礎上建立起權責清晰、財力協調、標準合理、保障有力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和保障機制。

調動政府工作人員積極性。建設服務型政府,關鍵要有一支高素質的黨員幹部隊伍,調動起政府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激勵機制上,可以針對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實際情況,在體現差異化基礎上合理設定幹部考核指標,把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等內容納入考核指標體系。改進考核方式方法,增強考核的科學性、針對性、可操作性,防止不切實際定目標。強化考核結果分析運用,使政治堅定、奮發有為的幹部得到褒獎,使慢作為、不作為、亂作為的幹部受到懲戒。通過充分調動廣大黨員幹部積極性來提升政府效能,為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夯實幹部隊伍基礎。

(作者為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勢所必然)

服務型政府是現代國家治理的一個重要標誌,服務型政府建設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項基本要求。我國在本世紀初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著力提高公共服務水準,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取得顯著成效,並在發展理念、政府職能、管理技術、治理手段等方面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在我國,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建設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同向發力,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政府行使公權力源於人民的授予。因而,我國政府職能設定與進行治理活動都要圍繞增進人民福祉展開。服務型政府建設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的體現。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出發點是提高公共服務水準,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基本內容圍繞教育、醫療、衛生、社保、就業等重要民生議題展開,在黨的長官下以政府主導、公眾和社會參與為基本路徑,以人民滿意與否作為評價標準。可見,服務型政府建設始終圍繞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公共服務水準提高的過程就是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的過程。

注重加強公共服務職能。現代國家治理強調以治理和服務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現代政府應以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為主要職能。一般而言,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都伴隨著政府職能轉變,特別是以公共服務為核心轉變政府職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經歷了從管制型到服務型的轉變。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正式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強調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更加注重加強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政府要“加強各類公共服務提供”,“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這表明,服務型政府建設過程也是政府職能加快轉變的過程,公共服務逐步成為政府職能的重心,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推動形成多方協同格局。治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參與治理的主體從單一向多方協同轉變。國家治理現代化意味著社會治理主體不再是單一的,不是全由政府大包大攬,而是企事業部門、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公民個人等各種主體共同參與,合作推動公共事務發展。在服務型政府建設中,政府之外的社會力量和公民個人作為重要力量共同參與進來,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或者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企業、社會組織等通過多種形式參與服務型政府建設。事實表明,這些社會力量在教育、扶貧、助殘、養老等領域有各自優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服務型政府建設有助於推動黨委長官、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的逐步形成與完善。

提升法治化水準。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現代化的治理必然是依法治理。服務型政府首先應是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建設也包含著法治政府建設的內容。法治政府強調保護人民合法權利,製約公權力,這與服務型政府以人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法治政府是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政府,這些都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前提條件。對政府來說,要在法律法規的範圍內提供公共服務,不能於法外設定和行使權力;對社會和公眾來說,參與服務型政府建設也要依法依規而行,不能隨意為之,更不能侵害他人合法權益。

促進治理精細化。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已由增加供給向同步提高品質轉變,這就要求在提供公共服務時更加注重服務的精細化。制定科學具體的標準,是精細化服務的基礎。在服務型政府建設過程中,國家頒布了關於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等檔案,推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在價值導向、供給機制、服務標準、具體內容等方面的標準化。服務型政府建設要從小處做起,注重細節,落到實處,使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需求得到更好滿足。當前,從遍布全國的行政服務中心到“最多跑一次”改革,各級政府都注重將方便群眾放在重要位置,力爭通過大數據、“互聯網 政務”等實現公共服務在覆蓋廣度、服務品質和及時性等方面的提升。這些精細化措施使服務型政府建設更具有人情溫度,也提升了國家治理的精細化水準。

(作者為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將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到實處(大家手筆)

政府治理是國家治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既包括對外部社會公共事務的治理,也包括對政府組織及其公務員自身的管理。政府治理在國家治理中至關重要,扮演著優化巨集觀經濟結構、維護市場運行秩序、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社會和諧穩定的角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經歷了從管制型向服務型的轉變,服務型政府建設成為政府治理創新的重要方面。縱觀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歷程,從服務宗旨、職能重心到治理機制、治理方式和評價標準,都鮮明體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

習近平同志指出:“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級政府的根本宗旨。”為人民服務既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政府治理創新的根本遵循。從本質上說,服務型政府建設就是政府通過治理創新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過程。我們黨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後,各級政府積極轉變職能、強化公共服務,優化組織結構、健全職責體系,完善運行機制、規範管理行為、改進治理方式,寓管理於服務之中。同時,破解審批繁瑣、推諉扯皮、不當作為、缺乏透明等問題,通過流程再造、機制創新、能力提升、品質改進,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將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到實處。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是我國政府的一貫追求,也是政府的核心職責。政府職能定位應以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為基礎,以正確認識和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尤其是人民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為前提,以改善民生為依歸。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服務型政府建設目標的提出,各級各地政府把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問題放在首位,加快職能轉變,健全職責體系,完善公共服務,確立了民生導向的職能重心。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政府著力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在基礎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居住條件、環境保護、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增民生之福。

以人民為中心建設服務型政府,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始終注重擴大公民參與範圍、深化公民參與程度、優化公民參與效果,並建立起一整套公民參與治理的體制機制,確保在行政決策中充分反映人民群眾利益訴求並廣泛匯集民智,在行政實踐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需要。各級政府還建立起防止公權濫用的民主監督機制、行政問責機制以及體現公眾意志的績效評估機制等,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程度。

人民群眾到政府機構辦事的體驗,能夠直觀反映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成效。資訊技術發展和大數據應用,給我國政府治理方式創新帶來新機遇。政府網站、政務微博、政務微信、政務APP等各類“互聯網 政務”平台形成了政府治理的網絡方陣,為簡化辦事流程、提高辦事效率提供了便捷手段。政務大廳“一站式”服務、“最多跑一次”改革、“不見面審批”改革、“一趟不用跑”改革也在許多地方推行。通過跨部門的資訊共享與合作,形成了多部門合作共治和協同治理,推動公共服務流程再造,實現多管道、多層次、跨部門、無縫隙、全方位的職能整合,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多便利。

服務型政府以服務人民為宗旨,政府治理得好不好從根本上說要看人民群眾是不是滿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立足於本國治理實踐,積極探索政府績效評價標準的構建與完善。從提出“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讚成不讚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的政府治理檢驗標準,到重申“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讚成不讚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尤其是通過“服務型政府建設”向“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目標更新,進一步凸顯人民在服務型政府建設尤其是政府治理績效評價中的主體地位,逐步確立了“人民滿意”的政府治理創新評價標準。

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型政府建設,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治理現代化尤其是為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作出卓越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政府將著眼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通過進一步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在全面建成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中不斷創新、砥礪前行。

(作者為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全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副會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