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作為百戲之祖的昆曲,為何在清朝乾隆皇帝之後全面衰敗?

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地方戲曲,例如晉劇、豫劇、秦腔等等。但這些劇種在逐步發展的過程中,都借鑒和沿用了一些昆曲的唱段和藝術,因此,昆曲被稱為“百戲之祖。”那麽,從清朝統治的後期,昆曲如何會逐步衰落呢?

一、昆曲起源於江南文章錦繡之地

眾所周知,我國疆域遼闊,有的地方物產豐盛,有的地方民生彪悍,還有的地方文風極盛。其中,江南地區的蘇州府和松江府堪稱是文人的聚集地。從宋朝時期開始,蘇松地區就成為了文官的主產區之一。元朝建立以後,採用了“四等級制度”,南方人的地位不高。與此同時,又對讀書人進行打壓,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下九流”的說法就是那個時候出現的。大量的文人無法進入政治舞台,只能盡情與文學創作。在元朝統治的後期,昆曲開始在江蘇昆山地區出現,起初被稱為昆山腔。在昆曲剛剛出現的時候,僅僅在蘇松地區流傳,而且主要是在豪門大戶和士大夫家庭中,閱聽人面比較小。昆曲真正被民眾所接受,則是明朝統治的中期,大約是嘉靖、隆慶皇帝在位時期。

二、昆曲在明朝的中後期非常受歡迎

起初,昆曲僅僅是清唱,後來加入了各種管弦樂的的伴奏,再加上細如遊絲的水磨腔,昆曲開始被大眾所接受。昆曲出現以後,魏良輔、梁辰魚等人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歷經百餘年的不斷演變,終於達到了比較高的成就。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內閣首輔嚴嵩和內閣次輔徐階都喜歡聽昆曲。通政使鄢懋卿為了巴結嚴嵩,花了20萬兩銀子的高價買了一個昆曲班,送給了嚴嵩。除了貴族和士大夫家庭,在民間戲曲中,昆曲也佔了絕對的霸主地位。《浣紗記》、《紅拂記》、《牡丹亭》等作品,在全國各地非常受歡迎。宋元時期的雜劇只能在專門的勾欄瓦舍中演出,與普通民眾有很大的距離感。昆曲則能夠在各種場合搭台演出,極大拉近了藝術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明朝末期到清朝統治的前期,昆曲進入了鼎盛時期。幾乎所有的文人士大夫們,都會唱那麽幾段。

三、進入清朝統治中期,昆曲開始逐步衰敗

乾隆皇帝非常喜歡昆曲,逢年過節的時候,宮裡有戲班演出昆曲,乾隆皇帝甚至會親自伴奏。但從乾隆、嘉慶之後,昆曲開始逐漸走下坡路了,這裡面的原因很多。首先就是缺乏創新能力,經典的昆曲劇目基本上都是明朝後期出現的,清朝時期的新劇目不多。即使是再經典的劇目,如果反覆演出,觀眾都會產生審美疲勞。根據記載,在乾隆皇帝在位末期,京城百姓對昆曲的態度是這樣的:“厭聽吳騷,聞歌昆曲,輒轟然散去。”由此可見,由於缺乏創新性,觀眾已經對昆曲產生了厭煩。乾隆六十年,也就是乾隆皇帝在位的最後1年,京城的所有戲班中,只有慶寧、萬和、松壽等幾家能夠演出昆曲,會演唱昆曲的演員只有區區18人,能夠演唱的昆曲只有73折。與之相比,其他劇種雖然仍不成熟,但已經開始崛起,昆曲的地位搖搖欲墜。

四、文字獄限制了昆曲的進一步發展

眾所周知,清朝是北方漁獵民族建立的政權。清朝入關以後,非常在意自己的出身,很多文人士大夫雖然不能“金戈鐵馬大散關,”但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諷刺清朝。因此從順治皇帝在位時期,清朝便開始了一系列的文字獄。歷經康熙、雍正、乾隆等幾代皇帝,文字獄的規模越來越大。即使是清朝內部的高級官員,如果觸犯了文字獄,也會受到嚴厲的懲處。例如禮部侍郎沈德潛(副部級),因為在作品《詠黑牡丹》中出現了“奪朱非正色,異種亦稱王”的觀點,最後被抄家滅門。在嚴刑峻法的高壓之下,很多文人根本不敢有什麽創作,擔心自己會因為“一把心腸論濁清”而牽連全家。因此,在清朝統治時期,昆曲劇目僅僅出現《忠義璿圖》、《勸善金科》等歌功頌德的作品,閱聽人面不是很大,而是影響力也遠遠不如明朝作品。

五、對觀眾的欣賞基礎有要求,這是最大的問題

昆曲的創作者基本上都是官場失意的文人雅士,這些人的文化水準比較高,創作作品的時候,會不自覺的提高作品的文學水準。欣賞性過度的文雅化,作品中經常出現生僻難懂的文詞,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觀眾的欣賞水準和閱聽人面。換而言之,觀眾必須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才能真正了解昆曲唱詞的含義。在明清時期,百姓們的文化程度比較低,除了那些士大夫以外,普通民眾的接受程度不是很高。在清朝的中後期,一些文人在欣賞度方面對昆曲進行了批評,認為一些文詞過於高雅。就在這一階段,以四大徽班為代表的其他劇種開始逐步崛起,由於唱詞簡單易懂,而是打破了純粹“才子佳人”的模式,其他地方劇種的市場越來越大。與之相比,昆曲的傳統市場開始逐漸枯萎。

六、地方劇種逐步取代了昆曲的傳統地位

公元1790年,為了慶祝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壽,安徽巡撫推薦三慶班等四大徽班進京演出。一時之間,四大徽班風靡一時,以至於很多其他劇種的演員紛紛投奔徽班。久而久之,形成了以二黃和西皮為主的各種唱腔。到了清朝道光皇帝在位時期,出現了“梨園子弟多皖人,吳兒漸少”的局面。嘉慶皇帝在位的末期,京城的各大戲班中,只有集芳班還能演唱昆曲,不過為了迎合大眾,不得不改變原來的傳統。即便是這樣,仍存在入不敷出、無以為繼的情況。道光八年,集芳班倒閉,演員們不得不進入其他劇種班謀生活。從集芳班的倒閉,從另一個方面,反應了昆曲的逐步衰敗。到了清朝統治的末期,只有一些貴族和文人雅士們偶爾客串幾段,成體系的昆曲演唱在北方已經非常少見了。在電視劇《走向共和》開篇就是慈禧太后正在聽《遊園驚夢》,仿佛也襯托了大清帝國昔日的輝煌和當前的沒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