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果看這部電影沒有共鳴,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福?

在什麽時候,你感覺自己長大了?自從上周末看了《狗十三》的點映,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這部電影出自捧出段奕巨集、鄧超、劉燁等多位影帝的曹保平之手,讓人莫名的向往。

《狗十三》沒有《烈日灼心》大尺度又刺激的情節,也沒有《追凶者也》的黑色幽默和驚心動魄。

但它卻未播先紅,接近兩萬人參與豆瓣評分,得分超過前兩者,與薑思達合作的觀影影片播放量超過千萬。

它上映前還經歷五年封禁。拍攝影片時女主角張雪迎才14歲,臉上還能清晰地看到青春痘。

引發共鳴的原因是它關乎青春期、關乎父母子女、更關乎“中國式成長教育”。

“原來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小的時候聽過最多的話就是“你要聽話,你要懂事,你該長大了。”

長輩總是喜歡把這三個詞聯繫在一起,就好像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但其實從“聽話”開始就已經變了味。

電影中13歲的李玩選擇了喜歡的物理興趣小組,被班主任找來家長勸說更換成英語小組。父親脫口而出的就是“你要聽話”。比起喜好,學習成績和升學才更應該考慮。

它耳熟嗎?看似是一句柔軟的話,卻帶著強迫性。強迫你去接受不喜歡的事物,改變你原有的想法。

不僅是在這些小事上,漸漸的,這句話成了解決意見分歧、觀念衝突的方式和托辭。他們是“過來人”,不會害你並且全心全意愛你,聽他們的話才是乖孩子,才會讓人放心。但只有你知道心裡的想法被忽視了,變得不重要了。

反抗只會引起爭執,爭執的後果小則拌嘴,大則引發暴力。聽話不僅避免爭執,還會被誇獎“真乖”。

“懂事首先讓人變得敏感”

薑思達在電影觀後感的影片中說道,“沒有人天生敏感,沒有人想敏感,你就是會不自覺地觀察,這是從小練就的技能。”在他是個孩子的時候,就要揣測爸爸這次喝醉是會高興還是生氣,他不知道他下一秒會不會揮出拳,也不知道父母吵架,他是該先回避,還是勸和。

在大人眼裡,總有替代選項可以補償。你看到了父母大打出手,吵著離婚的樣子,作為補償,他們第二天會帶你去遊樂園;沒陪你看成天文展覽,他們會精心挑選一個望眼鏡;忘記了你的生日,他們會答應滿足你一個願望。

越是補償越是難忘,所有的失望都讓人變得敏感,然後降低期望。

面對大人做的決定,懂事是快速地接受。他們的決定經過深思熟慮,但被告知的你,是措手不及。決定離婚,決定讓你轉學,決定你跟爺爺奶奶生活……這些決定已經不可逆,剩下的只是接受的時間問題。因為懂事的孩子會理解他們的良苦用心,理解他們的無奈和難處。

“被剝落的是天真,被留下的是青春”

《狗十三》的宣傳海報中,有一張讓人過目不忘。上面寫著“被剝落的是天真,被留下的是青春。”

父親已是經歷過“重塑”的模樣,手上拿著刻刀,在女兒的臉上一點一點雕刻。就像是一件雕塑藝術品,在人們的手中雕飾打磨,直到變成人們所想要的樣子。父親也是這樣成長過來的,在融入成人世界的過程中磨去棱角。

在勾勒成人世界的時候,我們最先發現的是自我衝突、認知衝突。

在《看上去很美》中,方槍槍在幼稚園看到老師會因為小朋友的父親是部長而拿到一朵小紅花。在《成長教育》中,16歲的珍妮邀請同齡男孩到家作客時,父親說出討厭甚至侮辱猶太人的話,而當猶太人是風趣又多金的大衛時,父親不僅主動握手,還高興地和他攀談。

大人通過權衡利弊,做出他們所認為正確的判斷。告訴你應該做什麽,成長為什麽樣的人。上了中學就不要拉小提琴了,影響學業;被帶到父母的同事聚會上,要學會給討厭的大叔敬酒;不要跟倒數第一名的孩子玩,他以後也就這樣了。

你有了被期待的樣子,所有偏離的行為都要改正,所有不利的因素都要排除。

“回頭看看那一天”

聽話、懂事、長大,這是“中國式成長教育”最核心的三個詞。它們往往被冠以溫情之名,然後施以暴行。影片中酒瓶劃破女兒的手臂,血流不止,女兒轉身跑掉又被拽回來接著打。父親冷靜之後又流著淚說心疼。

父權總是輕而易舉地鎮壓孩子的反抗與掙扎,甚至將一切歸因於愛。更為可怕的是冷暴力,長期的忽視、疏遠、缺乏交流等。在要求孩子聽話懂事的同時,孩子的內心被靜音了。

導演曹保平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提到“沒人注意到我們在什麽時候忽然就長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發生了,但那一天的到來其實是很殘酷的,我想讓大家回頭看看這一天。”

之所以殘酷,是它帶來的影響揮之不去,在充滿愛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他們身上的那種強大的自信和安全感是這一輩子都模仿不來的。

“平行時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