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趙薇、范冰冰都敲過鍾了,為什麽音樂公司上市就這麽難

不少拍電影電視的明星都成了上市公司股東,寫歌唱歌的音樂人這麽多年來還沒有實現過一次敲鍾夢。

眼前有個最接近上市的機會,據晚點Latepost報導,太合音樂終於要在A股上市了,啟動IPO已有一段時間。這意味著歌手鄭鈞、薛之謙都有可能隨著這家公司的上市實現一輪身家上漲。根據天眼查的信息,大股東百度持有太合38.81%的股份,薛之謙通過天津初學者公司持有太合音樂0.98%的股份,鄭鈞也通過另一家公司間接持有太合股份。

但這也有可能又是虛晃一槍,有業內人士對36氪表示,關於太合音樂上市的消息其實已經傳了一年多了,至今未有下文。

許嵩、BY2、薛之謙只是太合現在的簽約藝人,其旗下的幾大廠牌曾經還成功包裝了不少知名的音樂人。

2015年6月,太合麥田與海蝶音樂、大石版權正式攜手組建了太合音樂集團,為華語音樂市場份額最大的音樂集團。太合麥田曾成功製作過樸樹、李宇春等知名藝人的專輯;成立於1986年的海蝶音樂曾挖掘出林俊傑、阿杜等流行歌手。大石音樂版權則是獨立音樂公司,為專業詞曲作者提供版權服務,擁有和代理的中外音樂作品50餘萬首,其市場佔有率超過全世界歌曲數量總和的十分之一。

高曉松、宋柯、張亞東,這些仿佛就已經代表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名字,也都或多或少在太合音樂的歷史上留下重重一筆。

太合音樂集團目前擁有具有商業價值的音樂版權歌曲接近70萬,在線音樂版權近千萬。一個值得對比的數字是,太合擁有的版權歌曲與BMG擁有的數量相當,2004年之前,後者是全球五大唱片之一,其余四家分別是華納、環球、索尼、百代。

但即便已經是國內最大的音樂版權公司,太合這麽多年的商業化進展也一直不盡如人意。而其他小的唱片公司發展得就更不順利了,“賣身”成了常見現象。

但影視行業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國內影視行業的前幾名選手早都已經敲鍾了。成立於1994年的華誼兄弟、成立於1997年的歡瑞世紀、成立於1998年的光線傳媒都已經先後登陸資本市場,後面成立的唐德影視也成功上市。范冰冰、趙薇成了明星股東,身價數億。

反觀音樂行業,音樂這件事情,在中國就是不掙錢的,這似乎已經是個行業共識。其實不止是國內,國外“五大”唱片公司也遭受衝擊。2003年,因全球唱片銷售額下降等原因,索尼與BMG合並,全球五大唱片公司變為“四大”。2011年,因運營不善,百代又將其旗下業務分別出售給了環球和索尼,全球唱片公司又由此變成了“三大”。而如今,又有環球音樂要出售50%股權的消息不斷流出。

太合的坎坷上市路更像是個縮影,折射出的是整個音樂產業在互聯網衝擊下商業模式的艱難探索。

太合的命門

根據太合音樂集團的介紹,目前太合的業務有藝人經紀、企劃宣發、版權運營、粉絲社群等服務。過去,太合的主要業務還是音樂版權發行,這些年雖然核心業務的地位沒有改變,但太合對外的口徑卻有些變化。公司對外的宣傳以及高管的講話中,“全產業鏈”成為了高頻詞匯。

以前,唱片公司的業務是製作和發行,載體是唱片,仍是以線下渠道為主。隨著互聯網浪潮的來臨,渠道轉為線上了。以騰訊音樂、雲音樂為代表的互聯網音樂平台地位開始鞏固,唱片公司也在尋求新的改變。

毫無疑問,掌握在唱片公司手中的發行權力在減弱。發行體系變得簡單、門檻在降低,音樂人的自主權在提升,這對唱片公司也是一個挑戰。做藝人經紀的申彬對36氪表示,太合對藝人的掌控能力不夠。過去唱片公司掌握了發行這個關鍵環節,一個藝人沒法跳過唱片公司直接推廣自己的作品,而現在的情況在改變。這既是太合的現狀,也是所有唱片公司的命運。

今年3月7日,藝人鄧紫棋宣布和其經紀公司“蜂鳥音樂”解約,並發長文控訴長經紀公司長期以來對自己的不公和壓迫。這在幾年前是少見的,以往二者的關係更像是魚和水,現在竟然會公然翻臉甚至對簿公堂。

藝人的唱片約與經紀約分家的情況也早有出現,目前的唱片公司更多是服務角色。以往,唱片公司與藝人的關係綁定緊密。發掘藝人、培養藝人、包裝藝人、銷售歌曲等全都由唱片公司負責。

但現在,這些鏈條基本被在線音樂平台瓜分了。網易雲音樂、騰訊音樂不僅在推出各式各樣的原創音樂人扶持計劃培養自己的音樂人,同時還能提供配套裝務,這些更具流量優勢的互聯網音樂平台能給音樂人提供更多的曝光。

傳統唱片公司做的是B端的生意,他們缺乏這樣具有大流量的渠道來推藝人。《明日之子》中走出的毛不易、《快樂男聲》中走出的華晨宇,都是在選秀節目中得到曝光而被大眾熟知,而不是被傳統唱片公司推到台前。

行業的難題

太合不是沒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為了掌握自己的流量入口,2015年,太合音樂集團收購了百度音樂,並在去年對後者進行了品牌升級,將其更名為“千千音樂”。當時百度對於此次收購給出的官方口徑“領先的互聯網平台和傳統音樂公司之間前所未有的強強聯手”,話語中與正在崛起的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音樂對抗的用意十分明顯。

太合音樂集團掌握大量版權,而百度音樂掌握了流量分發的入口,理論上說,二者的合並能夠完善上下遊、實現互補。

但百度音樂在此後多年的發展中證明了,它似乎難扛起重任。在中國移動音樂市場排行榜中,百度音樂已經遠遠落後,並不在第一梯隊。

在商業模式上,網易雲音樂、騰訊音樂等平台都在推出會員製。騰訊音樂的付費用戶規模就從2016年的1350萬提升到了2018年的2700萬,同比增長39.2%。這是以騰訊音樂為代表的互聯網音樂平台的重要優勢,他們離用戶更近。

辰海資本合夥人陳悅天告訴36氪,版權模式原來只有B端在買,現在可以轉嫁到C端去了——用戶付費。

反觀B端,目前唱片公司與互聯網音樂平台的利益綁定仍舊是一次性買斷三至五年的音樂版權為主。也有唱片公司採用分成模式,某唱片公司渠道人趙明對36氪表示,他們現在是和騰訊音樂合作,一般會採用保底+分成的分配模式。這是他們公司最主要的營收方式,也可以說唯一的營收方式,其他業務雖有涉及,但也只是皮毛。

太合擁有的版權不少,但在音樂行業,只有1%的核心版權能夠讓參與者形成競爭壁壘。在這方面,騰訊音樂的優勢地位顯著。後者拿下了全球三大唱片公司的獨家分銷協議。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互聯網音樂平台競爭的加劇,以騰訊音樂、雲音樂為代表的互聯網音樂平台也面臨著音樂版權費用居高不下的難題。在此之下,雲音樂、騰訊音樂等平台早就開始了原創音樂人扶持計劃、也於近期開始投資了音樂版權發行的業務。他們想去中間化,轉嫁商業壓力,從源頭控制成本。

目前在音樂產業中,能夠賺錢的除了版權,還有演出。互聯網音樂平台也逐漸在向線下演出滲透。在演出方面,網易雲音樂於去年10月成立了電音品牌放刺FEVER,涉足電音派對和劇場業務。

但太合音樂仍然是線下演出的領頭羊。太合音樂集團副總裁劉鑫曾公開表示,其旗下的秀動網幾乎佔據LIVE HOUSE市場90%以上的份額。

但是,線下布局沒那麽容易。太合音樂於去年開始舉辦麥田音樂節,雖然用戶對麥田二字耳熟能詳,也有不少樂迷為此買單,但音樂節難以盈利的狀況卻是事實。根據小鹿角智庫的報告顯示,雖然廣告公司等資本不斷湧入音樂節進行讚助,但大部分的音樂節仍在虧損狀態。

趙明對36氪表示,音樂節的管控越來越嚴,致使申請難度加大,大型音樂節或許還掙錢,小音樂節沒什麽人去就是賠錢,“麥田音樂節現階段就是砸錢賺名聲,不掙錢,能維持盈虧平衡就不錯了。”比如,今年的麥田音樂節就請來了周杰倫、蔡依林等明星,成本不低。

音樂產業發展的下半場中,比拚的已經不僅僅是音樂版權了,還有資本、流量的加持。

不過,即便傳統版權業務的競爭力受到擠壓,但在現階段來看,版權仍是各個平台競爭的核心,擁有海量音樂版權的太合音樂集團仍然具有不小的優勢。哪怕離流量更近的互聯網音樂平台也在開始做B端的版權生意,接入廣告行銷平台、預裝手機終端、為短視頻、遊戲等公司提供音樂等等。在這方面,二者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王晨、趙明為化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