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天河漫漫北斗璨:解碼托舉國之重器的北斗團隊

中新社四川西昌4月21日電 題:天河漫漫北斗璨——解碼托舉國之重器的北斗團隊

作者 郭超凱 潘晨

“河漢縱且橫,北斗橫複直”。自古以來,北斗如天河中一座燈塔,吸引著人們辨明方向、運籌四時的灼灼目光,承載著人們面對浩瀚宇宙“援北斗兮酌桂漿”的豪邁。4月20日,第44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

二十餘年來,中國航天人自力更生、披荊斬棘,在太空部署了北斗“大棋局”。如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從遙不可及變為自主在握。

這一國之重器背後,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以下簡稱五院)北斗團隊二十餘年的默默耕耘。

從無到有,困難重重,上世紀末北斗一號研製在摸索中起步。彼時國外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國內的部件廠家尚未成熟。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北斗一號總設計師範本堯回憶,國產化是從北斗一號的太陽帆板做起。

“當時很多衛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硬著頭皮上。”北斗一號衛星總指揮李祖洪介紹稱,老一輩北斗人逐一攻克技術難關,於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號系統,使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北斗三號更是一馬當先,開始了從並跑到領跑的征程。五院衛星團隊在謝軍、遲軍、王平等人的帶領下,率先提出國際上首個高中軌道興建鏈路混合型新體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星間鏈路網絡協議、自主定軌、時間同步等系統方案,填補了國內空白;建立了器部件國產化從研製、驗證到應用一體化體系,核心器部件長期依賴進口、受製於人的局面被徹底打破!

4月20日22時41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第44顆北斗導航衛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介紹稱,此次發射的衛星是北斗三號系統第20顆組網衛星,屬於北斗三號系統首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郭超凱 攝

與航天強國的導航系統相比,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起步晚、基礎弱,高精度時間基準技術成為最大的“攔路虎”——這項核心技術直接決定著定位精度,決定著整個工程的成敗。

為此,北斗人展開了艱苦卓絕的突破。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五院全力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使國產星載銣鍾從無到有,從粗到細,性能指標不斷提高,成功突破封鎖,填補了國內空白。

據五院北斗三號衛星總設計師陳忠貴介紹,4月20日發射的北斗導航衛星採用的星載氫鍾,性能更是提高了一個數量級,“從以往300萬年誤差一秒提高到3000萬年誤差一秒”。

作為一個重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北斗工作直接牽引帶動著數百家部門、數萬人。“這是一項團隊工程,沒有個人英雄,航天事業的成功是一個團隊的成功”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說道。

在研製突破過程中,即便是北斗團隊的泰鬥和“明星”人物,也從不“藏著掖著”。他們相信“教會徒弟才能解放師傅,一代更比一代強”,醉心於推進知識轉移和人才培養。

首次裝載國際搜救組織標準設備的兩顆北斗導航衛星——中國北斗三號全球系統第13、14顆組網衛星,2018年9月19日晚“一箭雙星”發射成功,這表明,中國北斗將為全球用戶提供遇險報警及定位服務。圖為發射現場。中新社發 梁珂岩 攝

給力的“傳幫帶”,加上密集組網的工程歷練,大大縮短了北斗人才成長的周期。“90後”青年余速加入航天隊伍才一年多,便經歷了多顆北斗衛星研製工作,獨立完成了某測試設計和實施,保障了多顆衛星多階段測試任務的順利完成。

“入得光芒北斗星”,如今北斗已形成一支平均年齡38歲、老中青結合的團隊,這其中走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範本堯以及十餘名衛星總設計師/總指揮、二十餘名副總設計師/副總指揮等領軍人才,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錘煉了豐富而寶貴的“明星”陣容。

天闊參橫移北斗,天河漫漫北斗璨。星河從未離我們如此的近。

根據計劃,2020年中國將全面完成北斗三號全球系統建設,提供特色服務。2035年,中國還將建成以北斗系統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定位導航授時(PNT)體系。屆時北斗系統將以更強的功能、更優的性能,服務全球,造福人類。(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