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朕就是這樣的漢子!一個平凡皇子的逆襲

雍正上位之謎

作者|林 乾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擁有雄才大略的康熙帝經過69個春秋後在暢春園寢宮去世。他留下了150多個兒孫,也留下了一片大好江山,更留下了他生前最擔心也是最嚴峻的問題:誰來繼承皇位?這個問題的答案,他生前沒有明說,只是對大臣們說:

朕萬年後,必擇一堅固可托之人與爾等作主,必令爾等傾心悅服,斷不致貽累於爾諸臣也。--《清世宗實錄》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朕去世後,一定為你們選一位可以托付的人做皇帝,這個皇帝一定讓你們傾心擁戴,心悅誠服,肯定不會留下後患。

對於皇位繼承人,朝臣們多有猜測,但超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這個"堅固可托"的人,竟然是四阿哥雍親王胤禛。這一結果好像也在胤禛的意料之外,因此當步軍統領隆科多轉述大行皇帝遺命時,45歲的雍親王,竟然"聞之驚慟,昏仆於地"。雍正後來說:

朕向者不特無意於大位,心實苦之。前歲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別有道理。皇考賓天之後,方宣旨於朕。--《上諭內閣》

這是說,他從來沒有想過當皇帝,也不願意當這個苦差事,如果他早知道,說不準會把皇位讓出來。

那麽,康熙去世的當天,究竟發生了什麽?康熙是如何傳位的?

圍繞雍正即位,主要有三大疑點:康熙怎麽傳的位?有沒有遺詔?遺詔有沒有被篡改?因為這三個疑點都沒有弄清楚,所以雍正即位也就成了謎案。

- 康熙如何傳位 -

雍正即位之初,很多人都懷疑他得位不正。因為這一結果,不是康熙親口所講,而是隆科多"轉述"的。據雍正自己回憶:

十一月十三日那一天,父皇派人把我從南郊齋所召回。我到暢春園之前,父皇命七位皇子還有尚書隆科多至禦榻前,宣諭說:

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大義覺迷錄》

意思是說:皇四子出身貴重,特別像朕,一定擔得了皇位,命接替朕即皇帝位。

雍正說,跟隆科多一起聽旨的還有七位皇子,寢宮外面還有四位皇子在守候。我們看一下這11位皇子。

在禦前聽旨的七位皇子是:

皇三子:允祉

皇七子:允祐

皇八子:允禩

皇九子:允禟

皇十子:允?

皇十二子:允祹

皇十三子:允祥

在寢宮外守候的四位皇子是:

皇十五子:允禑

皇十六子:允祿

皇十七子:允禮

皇二十子:允禕

等胤禛進寢宮問安,康熙告訴他病情越來越重的原因,胤禛含淚勸慰。當天夜裡戌時,也就是晚上9點,康熙去世。胤禛哀慟號呼,實不欲生。這時,隆科多乃述康熙遺詔,胤禛聞之驚慟,昏仆於地。

這是當日的情形。

以上雍正的回憶,是雍正於雍正七年為駁斥曾靜"策反書"中關於他得位不正的言論而發布的上諭,收錄到《大義覺迷錄》一書的卷首。而這部書不但被廣泛刊刻,頒發到全國各府州縣,而且雍正還要求讀書士子和普通百姓學習、宣講。

兩年之後,即雍正九年底,由張廷玉主持編纂的《清聖祖實錄》修成,裡面有關傳位給雍正的記載,與上面雍正的回憶完全相同,只是增加了"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進見問安"一句。

這是官方《實錄》,也是傳位給雍正的"權威"記錄。

但上述情節顯然漏洞百出,我們來看看它的漏洞在哪裡。

第一,傳位不當面說。康熙凌晨病重,急召在南郊齋所的雍親王進宮,就是清楚自己大病不起。而傳位是天大的事,在胤禛到達之前,康熙已向七位皇子還有隆科多宣布傳位給雍親王,但雍親王進宮後,康熙當時口語便利,頭腦清楚,為什麽不當面向雍正表示付托之意,卻隻告訴他病情所以日重的話?

第二,康熙有時間說。胤禛當天中午進宮,隨後又三五次進宮,康熙晚上去世,這說明康熙有充足的時間親口告訴他,自己做出的傳位決定。如果說為了保密,但都已經向七位皇子、隆科多宣布,還有什麽密可保?更何況,此時根本不需要保密,而是要詔告天下,以示大位有屬,才能避免諸皇子兵戈相向。

第三,旁人為何不說?七位皇子、隆科多已經得知傳位給胤禛,為什麽當胤禛到來時,以及在與胤禛共同守候康熙的十個小時裡,他們沒有任何反應?他們是沒有時間、機會嗎?顯然不是。

第四,傳位為何死後宣布?既然七位皇子、隆科多已經於胤禛到來前,即十點前聽到傳位諭旨,為什麽不在康熙清醒,乃至彌留之際宣布,這樣也便於胤禛向父皇叩謝隆恩,而偏偏要等到康熙死後才宣布?

總之,從康熙宣布傳位的寅刻,到他去世的戌刻,其間有十六個小時,歷經八個時辰,大寶歸屬早已傳遍宮廷內外,即便以胤禛到達寢宮,到康熙去世算來,也有五個時辰十個小時之久,胤禛絕對不可能在康熙去世之後,由隆科多傳皇帝遺詔,才知道大寶歸己,而且表現出驚駭欲絕的樣子。這與邏輯、情理,特別是康熙做事的一貫風格,都大相背離。

按照學術界的研究,所謂七位皇子與隆科多一起聽旨的情節,是雍正偽造的。因為雍正親自操刀撰寫的《大義覺迷錄》成書在前,並且家喻戶曉,而《清聖祖實錄》成書在後,後書不能否定前書,所以編寫《實錄》者根據頒發到全國各府州縣的《大義覺迷錄》一書,斟酌情節,編到《實錄》裡,但這並不是康熙臨終時的真實情形。

能夠證明雍正偽造傳位現場的還有一個人,就是雍正所說的在寢宮外守候的允禮。允禮是康熙的十七阿哥,出生於康熙三十六年,時年25歲。而證明允禮不在現場的不是別人,正是雍正自己。

康熙去世的當天晚上,十七阿哥允禮在紫禁城大內值班,得悉父皇去世,立即騎馬奔往暢春園。他到西直門大街時,正好遇到警蹕禦道的步軍統領隆科多。兩人相遇,隆科多告訴他,康熙指定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繼承皇位。胤禛即位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允禮聽到後神色乖張,像瘋了一樣,立即調轉馬頭,奔回自己的府邸,既不奔喪,也不在紫禁城迎候父皇的靈柩。

允禮對於父皇去世不感到震驚,而當他聽說四阿哥即位時,好像瘋了一樣。這種反應不是他個人的,而帶有普遍性。

九阿哥允禟向來直爽。得知即位的是胤禛,他突然跑到四阿哥的面前,極其傲慢無禮,對坐箕踞,故意向胤禛示威,表現出根本沒把這個繼承人放在眼裡的樣子。雍正後來回憶說,"其意大不可測",如果不是朕鎮定隱忍,肯定會激成事端。同一時間,八阿哥允禩與三阿哥允祉得知胤禛即位後,在院裡密語多時,一直到深夜,商量對策。

以上通過雍正所說的康熙去世當天,幾位皇子得知傳位給他的過激反應,不外乎說明兩點:第一,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意外;第二,眾人素知胤禛狡詐嚴刻,他將威脅到自己的性命。

到了乾隆時期,弘歷也覺得七皇子面聆遺詔難以令人信服,因而在述及傳位時改變了說法:聖祖大漸,授位皇考,其時系內大臣隆科多宣傳顧命。

- 有沒有遺詔 -

事實上,雍正本人關於康熙傳位的說法就自相矛盾。

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帝在乾清宮西暖閣諭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談到自己即位時說,聖祖命朕纘承統緒,去年十一月十三日,於"倉卒之間一言而定大計"。

雍正二年正月初八日,宗室賴實奏報康熙帝駕崩之時有人胡亂議論,雍正帝朱批:"朕本身有過錯,聖祖皇父誤將我登此極……誠然朕之所為,倚朕之皇父飭交之大業,不被玷辱,能對國家萬民有利……朕若為私恩私仇,耿耿於懷,朕之神聖皇父亦為何準朕登極?"

雍正在密折上的朱批,可能反映當時的一部分實情。

而"聖祖皇父誤將我登此極",又大費斟酌。雍正五年十月,群臣定隆科多41款重罪,並判其死刑時,雍正專門講到應該減輕處罰的一個理由:大臣之內承旨者,唯隆科多一人。

在《清世宗實錄》中,傳位情節更加"豐富"。康熙去世後,皇四子胤禛捶胸頓足,痛不欲生。

尚書隆科多對他說:"大行皇帝定把大清江山托付給您,應該先定大事,方可辦理一切喪儀。"胤禛聞言,慟哭仆地,良久乃起,至禦榻前親自為聖祖更衣,為父皇穿上孝莊太皇太后當年親自縫製賜給康熙帝的禦服。

這邊諸王大臣在一起商議殯殮大禮,一致認為應該奉大行皇帝回乾清宮。於是胤禛命七阿哥允祐守衛暢春園,所有人不得進入。又派十二阿哥允祹至乾清宮敷設靈堂。十六阿哥允祿、五阿哥允祺的長子弘升負責守護宮廷。十三阿哥允祥、尚書隆科多準備儀衛,清理禦道。

一切安排妥當後,胤禛親自把大行皇帝安奉到黃輿上,想徒步扶輦隨行。諸王大臣勸道:"大行皇帝付托至重,神器攸歸,當此深夜,執事繁雜,請上前導以行。"胤禛乃在前引導,一路上哭不停聲,至隆宗門,跪接黃輿,親扶而入,安奉大行皇帝於乾清宮。

次日,即十四日,王公大臣、公主、王妃等參加大行皇帝大殮。

兩天后,康熙帝的靈柩移到景山壽皇殿。十六日,在舉國悲痛中,大行皇帝的遺詔頒行天下。因為康熙帝在五年前詳細評價了自己的平生所為,並說"如有遺詔,無非此言",因而此次蓋棺定論的遺詔,整體上遵循了五年前的"基調"。遺詔主要講了三個問題。

第一,評價康熙作為皇帝一生的作為。康熙回顧自己執掌大清國六十一年,做到了八個字:敬天法祖、勤政愛民。自即位以來,為海宇升平,人民樂業,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數十年如一日,這豈能是勞苦二字所能概括?而自己基本做到了"保邦於未危、致治於未亂,為久遠之國計"。

第二,作為個人,堪稱"五福"俱全。"遺詔"特別提出《尚書·洪范》中的"五福"標準:

一是壽,即長壽。

二是富,即富有。

三是康寧,即健康沒有疾病。

四是攸好德,即修德。

五是考終命,即盡享天年,長壽而亡。

這五項"標準"同時達到,委實很難。但遺詔說,朕壽登古稀,富有天下,子孫一百五十餘人,身體一向健康,從不知疾病二字。年力盛時,能彎十五力弓、發十三把箭,用兵臨戎之事,皆所優為。朕雖貴為天子,但平生沒有妄殺一人,現在天下安樂,朕的福分可以說很厚了。五福中"考終"最難,而帝王之家又難上加難。昔梁武帝亦創業英雄,後至耄年,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禍;隋文帝亦開創之主,不能預知其子煬帝之惡,卒至不克令終:皆由辨之不早也。朕得天下人愛戴,雖以壽終,朕也高興。

第三,對皇位繼承人的安排。遺詔的最後部分再次強調: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在頒布遺詔前後,還出現兩件令人詫異的事,也說明這一過程有些"異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