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真正的養生,是去感受自己

選自:李辛《經典中醫啟蒙》【有機會網】

1

一切病先是神病

中醫認為一切病先是神病,然後是氣病,再到血病,最後才到什麽呢?形病。疾病先從生命無形的部分,即從精神、信息的層面開始出問題;第二個階段,到氣的部分,能量格局和運行規律發生紊亂;第三個階段,到有形的疾病層面。

很多人的病,其源頭是某種很大的煩惱,很大的怨恨,或者很多他們無法解決的困惑,很多時候,病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去面對、澄清、解決。

為什麽儒、釋、道這麽重視「慚愧」、「反省」、「懺悔」,先得覺察到自己錯了,才有「知非即離」的可能。心念一轉,神氣也就轉了,生命列車的方向也轉了。

當一個人的身體有大病的時候,已經是生命列車的方向錯了很久了。但有一點一定要記得,信念隨時有機會轉回,信念一轉,神氣隨時有機會修正。

很多人對自己的生活、內心狀態、身心感受無知無覺,卻指望通過吃一把綠豆、幾根蟲草就能改變很多。這個對簡單輕靈的小雞、小鳥還行,我們這麽大、身心這麽複雜的人,要靠它來改變,不那麽容易。

除非你是非常乾淨的肉體、非常清淨的心靈,過著非常簡單的生活,否則,一把綠豆是調不動你的,一包湯藥也不太容易做到。

《黃帝內經》裡有一段對話。「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黃帝問岐伯,當一個人形體破敗了,氣血也耗幹了,治療就很難見效,這是為什麽啊?

「岐伯曰:神不使也。」病人的神氣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醫生也沒有辦法調動了。

黃帝接著問,什麽是神不使呢?岐伯回答:「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複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這段話大家慢慢玩味,為什麽現在病越來越多,越來越不好治,可以從這裡找原因。

一切的源頭,在於無形的思想、精神,然後才有了能量,然後才化生為物質。所有的病,或者說這個世界的開始,都是這麽來的。

2

真正的養生,是去感受自己

當一個人用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時候,是從他的內心出發,原點是自己,沒有錯位。

現代人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什麽呢?我們去求一個東西、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總是有很多遠大的發展計劃,一直思考,想得很遙遠。或者關注一個明星,念念不忘。不停地看這個看那個,或者不停地講話,不停地做事。

我們以外物為原點,那就會失去對當下的自己和周圍的感受。這個狀態在中醫叫什麽呢?是「形神分離」。

打坐安靜的狀態是什麽呢?是《黃帝內經》說的「形與神俱」,或者「身心合一」。

現在講營養,要吃得好,早上一個蛋,晚上一頓肉,對不對呢?小時候我們都燒過爐子,爐火的大小決定了你應該往裡面加多大的柴火,道理很簡單吧?那麽,為什麽我們在吃的問題上就不明白這些道理呢?

你的爐火明明很小很弱了,已經沒有什麽消化力了,煙道也都堵住了,大便不通,汗也不出,也沒運動,你還吃牛排,還喝牛奶,只會增加肥料和堵塞,把爐火壓滅。

這些道理不需要通過學習醫學知識就能明白,都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常識,要在生活當中去體會。

體會吃什麽東西有什麽不同的感覺,有知有覺地去生活,吃了某個東西你感到不舒服,哪怕吃到第十次你才發現,也是有知有覺的開始。合適自己才是最好的,不是去外面尋找一個外在的統一標準。

所以,在生活中要養成用心的習慣。去感受自己、觀察自己,然後至少知道:

一、 吃了什麽東西舒服,什麽東西不舒服;

二、 跟誰在一起舒服,跟誰在一起不舒服;

三、 想什麽、說什麽、做什麽會比較安心,或者反之,會睡不著、糾結和難過。

生活中時時刻刻留意觀察自己,就可以時時刻刻調整自己,這是真正的養生。

3

精微感知力-虛己的功夫

人類的認知有兩套模式,一是元神,另一個是識神(現代會用心或腦來指代)。識神是邏輯思維、經驗判斷,偏於社會化,是由長期的後天教育、環境暗示、媒體引導,從外圍世界加載而入,為「我」所用的認知模式。

前者是本能和直覺。中國文化裡常常提到的「心法」「悟性」,比如書畫、古琴、中醫、武術的高階,能夠達到「出神入化,物我一體」,都是在直覺和本能的層面講的。

《易經》裡有一句話:「《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中國古代的聖賢認為,對於天地萬物、宇宙人生的真正認識,非思維所得,非有為可近,乃是當心靈處於寂然不動的狀態,與天地宇宙相交感的時候,自然而通達一切。

通過傳統的訓練方法,靜坐、站樁、太極……讓我們慢慢學會不再過度依賴於五官和邏輯思維,用心直接就能體會當下的真實。

我記得大學碰到某些課實在沒意思,又不能離開,就坐在那裡玩:放鬆下來,把手指輕輕放在足三裡,放幾十分鐘,看看會發生什麽,這就是玩的心態。

「玩」,是傳統文化裡很重要的一個字,不少東西是在放鬆的狀態裡無意中體會到的,太用力思考,太有目標,往往會錯過。

手指放在那裡,剛開始沒感覺,穴位下面凹凹癟癟的,這就是「虛」;放一會之後,就開始「突、突、突」地跳,「經氣已至」,氣血開始感應了;過一會兒它自己就會慢慢地開始起伏、開闔。

它會不斷蓄勢,有時候,會覺得下面有力在向上頂,而到一定時候它會沿著胃經,順著小腿接通下去,通到腳脖子那兒,下不去了,為什麽呢?那裡是關節,這些地方不是太容易流通,而且容易存邪氣,所以要打通關節。

再放一會兒,它繼續蓄勢,「嘭」,通到腳底了。原來身體裡的寒氣啊,熱氣啊,「呼、呼、呼」地出來了。等你的感知力越來越細微後,直接能夠知道。

我在大學畢業之後,每個周末就幫媽媽做艾灸,當時還幫一個老師灸。有一天晚上,印象很深,在他後背艾灸膀胱經穴位,做到某個點,感覺穴位裡就像有噴泉一樣往上湧,像是把懸空的艾條頂起來的感覺。

這種感覺,說明是實,「實則開」。人體內部有多餘的能量,自然會向外擴散。虛是什麽感覺?艾灸懸在穴位上有被吸進去的感覺。

後來,我發現如果自己足夠放鬆,拿著艾條的手會自己動,病人後背的氣場會在艾灸過程中變化,把你的手,其實是艾條引導到身體需要的地方。

這個狀態常常發生在雙方都很放鬆,艾灸師「虛己忘我」的狀態。如果艾灸師心不定,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目的性太強,雖然專注,但執著、用力,就感受不到這些了。

針也是這樣,學針灸,可以常常空出一個小時,待在房間裡給自己扎一針。扎上之後,靜心體會一下是什麽感覺?以前說的像扔一塊石頭在池塘裡,一層層的漣漪散播出去,自己身體哪裡堵塞、哪裡通利就慢慢知道了。

當你虛靜放鬆,沒有那麽多念頭、思想、情感、欲望、計劃和各種煩心事湧動圍繞時,自己的心就像一面相對乾淨的鏡子。

一切都清清楚楚地在那裡,等著你來發現。你每天面對這個世界,每天都體會到一點新的,體會到像童話裡的那些畫面:哎,太陽爺爺今天是很開心的,花兒向我微笑,有隻蜜蜂飛過,好像有什麽事情要告訴我。

靜心體會自身己心,感受天地四季變化,花鳥魚蟲浮沉,意氣神體互感,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答案在這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