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問人姓氏為何要說“貴姓”,回答為什麽“免貴”?

古典書城

中國人講究“有名有姓”,姓是祖先傳下來的家族標誌,是家族血緣的象徵。

陌生人請教別人的姓名,要說“貴姓”,回答則多為“免貴姓××”,這又是怎麽來的呢?

先秦:貴“氏”不貴”“姓”

姓氏是中國人的根,是一個人身份的重要歸屬和確認方式。

我們現在常說“姓氏”為何,其實,遠古時期的“姓”和“氏”是不同的。

在秦代以前,女子稱姓,男子稱氏。

姓明婚姻,世代不變。氏辯貴賤,隨時更移。

《三墳》中關於“姓的解釋是”:“男女媾精,女生為姓”。

《說文》則說:“姓,人所生也”。

是說姓與人的血緣有關,是一個部落或宗族的根本旗號。

范文瀾先生的《中國通史》認為,中國最早的姓產生與伏羲氏時期,產生的第一個姓是“風”姓。

姓是人人都有的,用來確定婚姻。所謂“同姓不婚”。

而“氏”則是用來區分氏族分支的。

比如,周王姓姬,他的庶子分封到各小國去,以所在國的名字作為“氏”,稱“姬姓某氏”。

只有貴族才有氏,氏是功勳和地位的代表,所以說“氏辯貴賤”。

魏晉:姓氏決定一切

秦漢以後,隨著制度的變更,氏慢慢失去了存在土壤,與姓的界限原來越模糊,最終便像今天這樣合二為一了。

但是,姓氏辨別身份高低的傳統卻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而且不斷發揚光大。

從東漢的累世公卿,到魏晉時期的門閥世家,都是以姓氏來區分人的地位。

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血緣所確定的家族身份,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走向。

“貴姓”是隨著時代而變化的,就像曾經輝煌而早已消失無蹤的“氏”一樣。

魏晉時期以朱、張、顧、陸等為代表的“吳姓”,是江南的門閥地頭蛇。

以王、謝、袁、蕭為代表的“僑姓”,是隨晉室南渡的門閥過江龍。

到了隋唐,最著名的貴姓當屬“七宗五姓”,包括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等,姓氏前冠著家族所在地。

唐文宗曾為太子求娶宰相鄭覃的孫女,遭到了拒絕,後來宰相的孫女嫁給了一個姓崔的九品官。

文宗不由感慨:“民間修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

閥閱就是門閥大族,可見當時的人對姓氏貴賤的重視到了怎樣偏執的程度。

隋唐以後:“兩個半”貴姓

後來,由於科舉製的盛行,門閥貴族逐漸沒落。

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皇帝的姓成了舉國上下僅存的“貴姓”之一。

但是,老百姓總說:“天下有兩個半貴姓”,皇家的姓只能算半個,另外兩個一家姓“孔”,一家姓“張”。

明代張岱的《陶庵夢憶》裡說:孔家人曰:“天下隻三家人家:我家與江西張、鳳陽朱而已。江西張,道士氣;鳳陽朱,暴發人家,小家氣”。

這段記述非常有趣,也說得很清楚,孔是“萬世師表”的孔夫子,張是道教始祖張天師。

這兩位“聖人”、“神仙”的姓氏,是高於皇帝而被萬世尊奉的。

“鳳陽朱”不用解釋了,是明朝的國姓,朱元璋老家安徽鳳陽,所以說是“鳳陽朱”。

而到了現代,國姓早已不複存在,在大多數人的概念中,孔家和張家也不再“高人一等”。

“貴姓”一詞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客套話,“免貴”則是回到別人詢問時,一種自謙的說法。

也有人說,現在“孔”和“張”仍舊是貴姓,可以不用“免貴”,此說只能見仁見智了。

每個人的姓對他和他的家族都有著特別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說,人人都有一個“貴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