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獨家專訪劉二海:我為什麽多次押注瑞幸?

台灣時間5月17日,中國咖啡連鎖品牌瑞幸咖啡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交易,股票代碼LK,發行價17美元。上市首日,瑞幸咖啡以25.00美元的價格開盤,較發行價上漲47%。該公司股價盤中最高至25.96美元,隨後股價逐漸下跌,盤中最低至18.81美元。至收盤時,瑞幸咖啡股價報收於20.38美元。按此股價計算,該公司市值約為50.9億美元。

4月23日凌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布了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 Inc.)提交F-1表格的信息。F-1表格也就是非美國本土公司的注冊上市公告,這意味著瑞幸終於向美股上市邁出了第一步。

根據這份注冊上市公告,瑞幸咖啡尋求以LK為代碼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瑞幸咖啡此次IPO交易的承銷商為瑞士信貸、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和海通國際,該公司在招股書中並未具體披露股票發行量和定價區間等信息。

招股書顯示,瑞幸咖啡在2018年的淨收入為8.4億元,淨虧損為16.2億元;2019年截至3月31日淨收入為4.8億元,淨虧損為5.5億元。截至2019年3月31日,瑞幸咖啡一共擁有2370家直營門市。根據利沙文(Frost & Sullivan)報告,截至2018年年底,從門市數量和銷售咖啡的杯數這兩個維度,瑞幸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二。

就在早前的4月18日,瑞幸咖啡(以下簡稱“瑞幸”)宣布,在2018年11月完成的B輪融資基礎上,額外獲得共計1.5億美元的新投資,其中貝萊德(BlackRock)所管理的私募基金投資1.25億美元,瑞幸咖啡投後估值29億美元。

瑞幸咖啡(以下簡稱瑞幸)不斷擴張的步伐中,愉悅資本創始人合夥人劉二海的作用不容忽視。數據顯示,去年一年,愉悅資本多次押注瑞幸: 2018年7月,A輪2億美元融資;2018年12月,B輪2億美元融資,劉二海都未曾缺席。

在瑞幸問題上,劉二海有足夠的發言權,投中網商業深度也就此獨家專訪了劉二海,以下為專訪實錄(有刪節):

瑞幸才燒了多少錢?

投中網:瑞幸為什麽能夠在這麽短時間做到幾十億美金?這和外界一直認定的激進的打法有多大關係?

劉二海:比“打法激進”這個說法更激進是說我們燒錢。與當年經歷的那些“商業大戰”相比,瑞幸才燒了多少錢啊?而且瑞幸的第一筆錢是錢治亞的前老闆,神州租車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陸正耀出的:在第一天人家就投了2億,如果說燒錢,燒的也是自己的錢,人家把自己的錢投進去後,投資人才出手。

估值高低決定於業務水準,有的人可能就認為不值,有的人可能就認為值這個價。更有人說是你們哥幾個熟人攢的。我和陸總是很熟,十幾年了,但這錢是LP的錢啊,熟人再熟,他白拿我們家錢去這也不行。這是理性的投資行為。

B+引進BlackRock這就不是我們熟人了啊。其實這輪我們有挺多選擇。為什麽我們選擇貝萊德?因為大家還是認識這名字,資產管理規模也是世界第一的機構。而且它還是星巴克的第二大股東。

這幾年輿論環境的變化,出現了一些不做調查研究、甚至連求證都不做的文章,把瑞幸和那些出了問題的公司聯繫在一起。什麽叫燒錢呢?你是看短期盈利還是看長期發展呢?

回到瑞幸,我完全不認同“激進”的說法。我們哪裡激進了?高鐵跑200公里你還嫌慢?拖拉機跑80公里就得散架了吧。不是我們快,是因為完全不是相同的物種。

投中網:作為一家快速狂奔的公司,瑞幸燒錢補貼搶佔市場的方式一直備受爭議,作為投資人,您怎麽看待這種聲音?

劉二海:衡量快慢的指標並非是時間。做完今年4月18日BlackRock那一輪1.5億美元的B+輪融資,瑞幸的估值是29億美元。這個估值水準是一個很合適去上市的體量了。

IPO是把你的公司拿到公開市場上,如果公開市場接受你的模型、相信你的未來發展,那你就能發得出去。二級市場分析師在做投資決策前會去做很多調研,跟公司溝通數字,這是最關鍵的。

你拿不出來數據,人家也不會搭理你。他不會因為你行銷廣告做得好,或者你是誰誰誰就特別熱情,那不可能。基本都要和分析師一對一聊,充分溝通之後再去下單。在這個市場裡只有數據、價值這些客觀的、中性的指標,沒有所謂的“快”和“慢”。

市場上的一些言論,我認為沒有特別大的依據。當年ofo小黃車不行的時候,我們投資的摩拜單車也被質疑。從我的角度來說,瑞幸算是在新消費領域中,為數不多的快速成長的項目。

投中網:據此前公開的資料顯示,2018年前9個月,瑞幸毛利潤為-4.33億元,毛利率為-115.5%,淨虧損達8.57億元。成立剛剛一年多的瑞幸為什麽這麽快去上市,是不是因為沒錢了?

劉二海:虧損在早期不是很正常嗎?作為一個投資人,我不但沒有感到悲傷,我還會嫌它發展慢,沒嫌它發展快。

任何時候,沒錢去融資都是糟糕的事情,我從來都是讓我們的被投企業在有錢的時候去融資,沒錢的時候你去融資,你在談判中處於什麽樣的地位?這是用腳都想得到的事。

從估值角度來講,可能幾十億美金,你就跑到二級市場也是可能的,你未必都得到幾百億美金才去。像Uber這種情況,那就是幾百億美金全呆在私募市場了,我認為這樣的例子會少一些,那些以幾百億美金估值進去的後期投資人到了二級市場上沒賺到錢,那他就不會繼續呆在一級市場了,還不如到二級上買點股票呢,還有流動性啊。這肯定是資本流向的變化,所以我覺得這也是一個未來的可能的情形。

投中網:瑞幸的門檻,到底是什麽?

劉二海:第一個肯定是品牌,你在行當裡做久了之後,你會把品牌做起來。第二個是用戶群,去年年底咱們有一千二百萬的用戶在網上活躍著用,還有你這麽大一筆資產,這2000多家店不是那麽容易開出來的。

實際上,任何生意都很難說讓別人永遠不做,我認為這事不存在。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就沒人喜歡再往裡走。我認為是這樣,管理這麽多的線下店,就算你有錢,你們家投資人有錢,你找人都不容易。

錢沒什麽用,這世界上有很多錢。品牌、用戶、管理能力、數據能力是門檻。

追風、追消息,怎麽可能做投資?

投中網:在您的投資標的中,人們很容易把瑞幸和您之前投資的項目,摩拜、蔚來做對比,認為您在做投資時“唯風口論”。

劉二海:第一個,爭議討論說明沒有共識,這是投資的正常現象;第二,這些爭議討論裡有多少是理性的、建立在研究分析上的?又有多少是為了流量或者其他原因的?第三,你要問我最相信什麽?還是實力。

回擊的唯一武器就是你的業績,理性的把數弄出來,一次一次地展示自己,尤其上市之後更簡單,拿數來說話。

做投資,長期不賺錢,永遠不賺錢,肯定是垃圾。短期不賺錢,就意味著長期不賺錢嗎?那如何甄別挑選這些短期不賺錢、將來賺大錢的公司呢?這是一級市場的專業投資機構、二級市場的股票分析師的工作。

這不是有些人說幾句“你燒錢”這麽簡單的事,最簡單一點,我們都是放了以億為部門計算的美金進去的。二級市場的分析師們也是自己做了模型、分析完了,再和團隊一對一談,根據結果下單的。這才是商業運作的真實過程。追風,追消息怎麽可能做投資?

另外,風是誰造的呢?我是摩拜的A輪投資人,等於是從頭開始做這件事情,不開玩笑的說,共享單車這個項目是中國創造,是行業拓荒者。包括瑞幸?難道是我們學了張三李四的玩法嗎?不是。我押注這些項目,反正挺高興,也有一些人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

投中網:在投資瑞幸後,您經常提及一個詞叫做“新基礎設施”,這指的是什麽?

劉二海:中國新基礎設施使得一批新公司發展起來,新基礎設施包含什麽?移動互聯網、移動支付、物流、雲計算、中國製造,這些成了中國的新基礎設施。

現在的連鎖咖啡模式產生於工業時代。它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工業時代的特點就是規模經濟上來、採購成本降低。時代變化了、外部環境變化了,你不能還刻舟求劍,把上個時代當成金科玉律。

中國的產業界、企業家們已經走在了前面,開始大規模、高縱深的創新了。比如有些人認為摩拜還只是模式創新。其實你去美國、以色列看到的共享經濟的自行車,這些無樁的品牌都是模仿摩拜啊。中國人的自信要建立起來,不要老被國外品牌收品牌稅之後感覺還挺爽。

企業家已經在行動了,作為消費者、輿論不能還停留在傳統的舊年代,那是完全不行的。亦步亦趨、邯鄲學步,你就只能永遠拾人牙慧、跑不起來。你跟在別人後面學,做到頂級也不過是個微縮版,你的價值、增長怎麽就比別人做得好?

拿實際情況來舉例,第一點,開一個500~800平米店,房租得花多少錢?裝修得多少錢?周期得有多長?中國這幾年房地產高漲,你喝的這杯咖啡裡得有多少房租錢?在合適的位置找到適宜開店的500~800平米的房子,難度得有多大?瑞幸的選址需求是不是好找點?每杯咖啡裡分攤的房租成本是不是更低點?得明白這個道理。

第二點,一家店的服務半徑多大?如果是20公里,估計不大會有人跑20公里來喝咖啡的嗎?周邊1~2公里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數字。對於傳統咖啡店來說,店開了以後得慢慢熬個半年,大家知道你這家店了,然後銷量逐漸上升、穩定。但瑞幸的店開業第一天就可以在App上搜到,還有很多店就直接開在辦公室一樓,以互聯網工具發展和傳統的養店是完全不同的,不能因為他們慢就說是我們太快。

第三點,美國人平均收入是5000美金,一杯咖啡2~4個美金,一聽可樂是1~2個美金,中國平均收入5000人民幣,一杯咖啡30~40元人民幣,一聽可樂反倒也是1~2塊錢。這是綜合了匯率、購買力指數的比較,你覺得一杯咖啡在中國到底貴不貴呢?就購買力評價來說,咖啡本身就得是便宜的,只是到了中國因為房租,導致你這杯咖啡的成本結構改變了。當然,如果你買了咖啡坐在店裡聊半天,這也可以,但大多數人還是買了就走的,這種情況下,你付那麽多房租值嗎?

投中網:瑞幸在“新基礎設施”的分析框架下,具體有什麽表現?

劉二海:第一個就是獲客。我認為瑞幸是商業史上客戶關係的革命——customer relationship revolution 。瑞幸第一次讓所有客戶可以直接和自己進行溝通,這是拜新基礎設施所賜。互聯網公司,像騰訊這樣的公司從第一天就做到了這一點。但實體企業中有哪一家做到這一條?

傳統上,消費者只有透過媒體才能和商家溝通;銷售完成後,你如何監測到消費者的消費頻率,並相應地互動?幾乎不能吧。從傳統咖啡店裡買了一杯咖啡,交易結束,你們可能再也不會有關聯。但瑞幸開啟了商業世界中第一次大量的用戶和商家之間溝通的時代,因此產生了大量的數據。

瑞幸叫“數據咖啡”比較準確

投中網:瑞幸可以稱之為流量生意嗎?

劉二海:不能簡單叫流量,咱們有那麽多線下店,還有那麽多供應鏈,我們的生意光有流量不行,你還得有品質。瑞幸也不能叫O2O,O2O就是把Online流量導到線下就結束了,很多O2O都死光了。

我認為生意第一階段是信息,第二個階段是交易,第三個階段也就是現在實際上是融合。你看蔚來汽車裡面也有很多移動互聯網的東西。蔚來是個移動互聯網的公司嗎?不能這麽講,移動互聯網已經融在裡頭成為一部分,瑞幸也是,它已經成為價值鏈的一部分了,它並不是導流。

瑞幸就是新基礎設施下的傳統行業轉型的代表,應該叫“數據咖啡”比較準確。

為什麽我們一年可以開2000多家店?我們面積比別人小,所以好開店;我們是數據驅動,很容易就把一個店的業務量做上來;咱們把成本結構降下來了,用戶得到實惠了,原來是少部分人喝的東西,現在成了日常每天都可以喝,價錢便宜,為什麽不呢?內核的邏輯就是這樣。

投中網:怎麽理解瑞幸的“數據驅動”呢?

劉二海:什麽叫物種不一樣,必須是裡頭的基因不一樣。什麽叫基因?我理解企業的基因就是它創造價值的價值鏈不一樣?你們家靠什麽獲客,我們家獲客靠什麽?你服務用戶靠什麽,我服務用戶靠什麽?你們供應鏈是什麽?我們的供應鏈是什麽?工業時代和移動互聯時代是完全不同的,這就是技術驅動改變了價值鏈條,價值創造的方式發生變化。都是買點原材料,給用戶做一杯咖啡喝,但是你通過的方式是門市獲客、門市服務,咱們家是網絡獲客,部分門市服務,大量自提少量配送,所以它價值的環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重要是這一條。

瑞幸總部的技術團隊有800人。商業分析、數據、自己的體系。這都是很重要的。我聽說有人一聽瑞幸技術團隊是800人,他們都覺得很震驚。之所以震驚是因為他們不覺得我們是一個技術公司。這就是對一個新事物的認知差異。我們現在加上全國的店面人員肯定有一萬多人了,一萬多人比800個技術人員,我覺得技術力量還不夠,以後各種各樣數據越來越多,各種各樣的分析會越來越多,這是非常重要的。擁有數據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

投中網:技術驅動這個根本原因可以理解,但是我們有一點不能理解為什麽會選咖啡這個品類?咖啡不是我們傳統認知的大眾產品。

劉二海:中國沒那麽多人喝是咖啡太貴,並不是中國人不願意喝咖啡。現在中國人喝咖啡越來越多;而且,咖啡之外,我們還有午餐、紅茶,果汁。同樣是咖啡和茶,放幾片茶葉,倒杯水茶就可以喝了;咖啡豆還得拿專業的機器去磨。茶喝完了加水續杯是很正常的事,咖啡從來沒有續杯的概念吧?咖啡和茶是非常不一樣的產品,所以咖啡是非常好的品類,我覺得很難想象還有比咖啡還好的品類。

之前沒有人做是因為創新不夠,基礎設施不ready:4G普及是這幾年的事,手機也就是這三五年才人手一部。摩拜也是,假如支付還是塞硬幣的方式,你們家自行車得做多大?刷卡也行不通,我估計是沒戲的。

我們作為創新公司,follow不是我們的目的,創造需求才是我們的使命。需求怎麽創造出來呢?你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老百姓喜歡,你就成了。怎麽讓老百姓喜歡呢?價格下來了,更方便了,品質還得不錯、甚至更高。中國人喝咖啡的需求是被抑製了。行業轉型到新的時代了,需求被釋放,你停留在老時代就不行,所以轉型是有痛苦的。

投中網:有沒有可能現在有一個公司用一模一樣的模式再做一個瑞幸?有這樣的可能嗎?然後超過了你們。

劉二海:這個問題永遠是個永恆的問題,我認為這個問題永遠存在。就像說美國再有一幫人願意投資,再做個星巴克一樣,可不可以?也可以。只不過你自己得準備錢,我估計沒人會搭理他。作為一個投資人,你有選擇,你願意去支持一個公司,跟別人做法一模一樣的公司,然後從頭拷貝。第一個過去美國人很不齒這種事情,中國人很願意。現在中國人也不是特願意了,為啥呢?因為新基礎設施出來,我又很多新機會了,為什麽還要跟在別人後頭跑呢?(文/展嘉 投中網出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