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學中醫要一手好字

學中醫要一手好字

電視連續劇《老中醫》第三集有一段情節,講的是翁泉海告訴學徒(名:來了),中醫帶徒有四句話:「一手好字,二會雙簧,三指按脈,四季衣裳」。這概括了一個有學養的中醫應該具備的四個條件。其中「一手好字」被列為第一條,這確實是中醫的一個優良傳統。

滬上十大名醫之一的顧筱岩曾說:字是一張方子的門面,是一個醫生文化底蘊、學識才華的外露。很多病家延醫之先,常常先借你的方子一看,以度學問深淺,醫道高低。字寫得不好,業務少還是小事,字寫得不規範,藥師錯配,貽誤人命,危害極大。凡其入門弟子,先須習字,每晨先練字,臨寫字帖經先生批閱合格後,才能去讀醫書,已成定例。大約1年左右,先生認為大楷根底差不多了,才可以學行書。先生自己則喜歡顏真卿的《爭坐位》,書法頗有顏氏韻味。他與張大千、吳湖帆、黃賓虹等書畫大家過從甚密,時有墨跡相贈,吳湖帆譽先生「方箋之書有顏氏大將風度」。

清代名醫何鴻舫的書法,凡處方必親手書寫,何氏書法高妙,時人獲其處方診若拱璧,日本人來滬搜購,一紙值至銀圓10枚,少亦4~5枚。其時,齊白石一幅畫作的潤筆也不過2元而己。名醫程門雪為《何鴻舫編年藥方墨跡》曾題詩:「每於爛漫見天真,草草方箋手自親。不獨醫林仰宗匠,即論書法亦傳人。」盛讚其不獨在醫界堪稱宗師,單論書藝亦足傳後人

清代傅青主書法被後人尊為「清初第一寫家」,足見影響之大,太原地區商鋪的招牌均以得青主手跡為榮耀。他為晉祠「齊年古柏」所書「晉源之柏第一章」的題款,風格遒勁,氣勢磅礴,被譽為晉祠景區三絕之一。他20歲得到趙孟頰墨跡,愛其園轉流利,後悟及書品即人品,趙孟頰由宋而降元出仕,「心術壞而手隨之」,所以字也園滑。顏真卿則忠義不屈,所以字也雄渾沉厚,此後他就棄趙而專學顏體,真是字如其人。傅青主說:「寫字無奇巧,只有正拙。正極奇生,歸於大巧若拙己矣。」他的書法美學觀是「四寧四毋」:——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這一理論至今在書壇上仍有影響。他的草書外表飄逸,內涵倔強。小楷最精,極為古拙。今太原汾河岸邊有碑林公園,所收俱是青主墨寶。

近代名醫而善書法者更如恆星戰役燦爛,光耀杏林,比如範文甫、謝利桓、丁甘仁、惲鐵樵、王仲奇、肖龍友、施今墨、顧筱岩、徐小圃、秦伯未、程門雪、嚴蒼山、陳道隆等,書法皆臻上境,他們留下的方箋,都被人們當作書法墨寶收集。

北京四大名醫之一肖龍友先生詩詞書畫率皆能之,以寫字繪畫陶冶性情,其書法真、隸、行、楷各體悉備,已臻爐火純青地步,京師內外,「對先生的診病墨案,視同珍寶。」解放前就有人出高價向病家購買他的親筆墨案,裱好當作藝術品珍藏。今曲阜孔府尚有先生所書聯屏多幅。

程門雪多才多藝,有詩、書、畫「三絕」之譽。他自稱:「我詩為上,書次之,醫又次之」。此外,程又善篆刻,刀功布局,「功夫不讓專家」。

1945年,上海名醫陳存仁仿「朱子家訓」,撰寫了「醫家座右銘」,文精辭妙,膾炙人口,滬上醫家頗為讚許,爭相囑陳書寫。陳氏不善楷書,其業師謝利恆(《中國醫學大辭典》主編,常州羅溪人)書法極佳,名望亦重,於是陳氏在《中醫藥月刊》刊登廣告,由謝氏書寫「醫家座右銘」,每幅筆潤若乾。各地醫生聞風求字者共有670件,謝氏足足書寫了五個月方償清文債。

方箋融中醫和書法於一體,展箋把玩,欣賞書法,探尋醫道,交相輝映!常州現代中醫界的謝景安、許子平等既是杏林才俊,又是書寫店招的高手。

2018年4月2日,我的學生陳志華收藏了本市名老中醫屠濟寬之子屠執中的套紅方箋(見圖),毛筆豎寫,一手瀟灑流暢行書,用了荊芥、桔梗、化橘紅、前胡等14味中藥。

(註:屠執中,男,1947年3月生,江蘇省常州市人,孟河醫派傳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