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多家區塊鏈自媒體號被封 正好給"虛擬貨幣"降降溫

  紅星銳評丨多家區塊鏈自媒體號被封,正好給“虛擬貨幣”降降溫

  來源:紅星新聞

  據報導,多家區塊鏈自媒體微信公眾號被微信官方封禁。“幣世界快訊”、“深鏈財經”等區塊鏈自媒體在21日晚間均顯示被停止使用。對此,騰訊方面表示,部分公眾號涉嫌發布ICO和虛擬貨幣交易炒作資訊,違反《即時通訊工具公眾資訊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已被責令屏蔽所有內容,账號被永久封停。

  不少人認為,此舉是對區塊鏈監管趨嚴的明顯信號,也有人據此質疑、唱衰區塊鏈行業本身。

  其實,這種認知是錯誤的,主要原因,還是源於人們對於區塊鏈的認知有偏差。

  區塊鏈走進社會議題,更多是以“虛擬貨幣”而惹人注目的,因此,它也被認為是新的風口和投資工具。“虛擬貨幣”與區塊鏈的火熱一時,而在缺乏相關的科學普及與循序遞進的認知搭建的情況下,人們往往就輕易地將區塊鏈等同於“虛擬貨幣”。進而產生的的現實是,在高倍投資回報的誘惑下,區塊鏈也連帶被貼上了泡沫、發幣、傳銷、跑路、割韭菜等相關標簽。此外,也還有一些人借區塊鏈的外殼包裹精心設計的騙局,遊走在法律和道德的灰色地帶。

  由此,產生了兩個問題:一是對以發幣、炒幣為名義進行的騙局,是否要打擊?答案不言自明。有數據顯示,從去年下半年至今,新增加的區塊鏈媒體/自媒體高達485家。其中不少媒體和自媒體仍然圍著“炒幣”,為項目喊單、拿內容做交易,甚至直接參與炒幣……可以說,諸多以區塊鏈進行的騙局裡,自媒體的“貢獻”不小。所以,對這種行為的打擊與封號,不損傷區塊鏈技術本身,反而是對區塊鏈行業的健康成長激濁揚清,淨化環境。

  二是對一些企業平台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發幣,是否要監管?目前的現狀是,國家主管部門針對虛擬貨幣的監管持續加碼。因為虛擬貨幣不是流通貨幣,不能當作法定貨幣使用,虛擬貨幣的本質仍是一種虛擬商品,並且是一種投資風險特別高的虛擬商品。監管及時出手,有利於建立高效安全的金融運行體系與機制,防範金融風險和隱患。

  那麽,這部分監管是否損傷區塊鏈行業的發展?實際上,虛擬貨幣只是區塊鏈技術的一個小部分。區塊鏈並不等同於虛擬貨幣,區塊鏈是虛擬貨幣的底層技術和基礎架構,而虛擬貨幣是區塊鏈的應用,但並不意味著,區塊鏈只能應用到虛擬貨幣上。

  換句話說,對涉及炒幣、騙局等自媒體號的打擊,以及對破壞金融體系的發幣監管,都只會讓區塊鏈行業的發展擁有健康的環境土壤。在這個過程中,應當從打擊和監管中辨識什麽是真正的區塊鏈,糾偏過往的認知,而不是在錯誤的認知中,借此唱衰一個剛剛起步的行業。從認知上糾偏,也是給“過熱”的區塊鏈降溫的最好路徑。

  根據工業和資訊化部指導發布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的解釋:區塊鏈技術的確是互聯網時代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這種技術,可以通過分布式的存儲架構,以及防篡改和去中心化的巧妙設計,使得任何人都很難篡改數據而不被發現,因此數據存儲的安全性更高。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這些特性,為解決金融、監管、打假、公益等很多領域的數據安全提供了可能。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技術革新優勢以及應用的廣泛性,區塊鏈真正的價值不該被“虛假的泡沫”所遮蔽。封停一批發布虛擬貨幣交易炒作資訊的自媒體公眾號,我們應當叫好,也正好借此契機加強對區塊鏈技術的科普,讓社會公眾能夠更好地辨別真偽是非,減少此類金融投機以及欺騙現象的發生,以推動區塊鏈行業健康發展。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陳合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