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家 | 大城市裡,媽媽的家庭地位為何越來越高

撰文/張明揚,專欄作家

這些年,我的一個很深刻感受是,身邊的朋友幾乎沒有不怕老婆的。或者說,沒有人會去挑戰老婆在家中的核心地位,連想都沒有人去想。

像我這樣從外地來上海的感受尤其明顯:無論你來自五湖四海,無論你的家鄉是否尊重女性,無論你娶的是不是上海本地人,甚至無論你是否融入上海文化,你只要在上海成立了家庭,你就會像這個城市的其他人一樣格外尊重老婆……

更重要的是,如果僅僅是上海也就罷了,在北上廣深,在中國的一二線城市,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提升。你能說上海有女權傳統,但不能說北京也有女權傳統,對吧?

你當然可以提出很多女權主義式的解釋,諸如文明程度高自然帶來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在大城市的高收入讓自身更為獨立……

但我真的不想糾纏女權主義的政治正確,就事論事的話,你會發現,“本輪”中國女性的地位提升,有兩個較為特別的限定條件:第一,女性是媽媽,也就是這個家庭中得有孩子;第二,更多發生在大城市中。

簡單說就是:大城市中的媽媽。

為什麽?

答案也很簡單:孩子,或者說孩子教育正成為中國大城市家庭壓倒一切的中心事務。而在孩子教育這個問題上,中國媽媽往往都是家庭中無可取代的話事人和頂層設計者。

這並不是故作驚人之語。如果有孩子的你生活在一線城市,你可以非常真切的感受到,隨著教育競爭的日趨白熱化,一個家庭的財力、物力、時間,幾乎所有的家庭的資源都高度集中到孩子教育上。甚至可以說,一個現代大城市家庭的所有重大決策,都是基於孩子教育之上的。

在我身邊的幾乎任何家庭中,媽媽都是孩子教育的總設計師,這就決定了媽媽在家庭事務中的決策者地位。而爸爸的角色呢?可以說,在一二線城市,爸爸已經越來越不是我們傳統印象中那個“四體不勤,兩手一攤,終日不著家”的不靠譜角色,而是也正在被深度整合到家庭教育競爭之中,成為了一個合格的“輔助者”。

因此,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孩子上什麽學,上公立還是私立,是否買學區房,報什麽培訓班……諸如此類家庭事務中最重要的決策,都是媽媽在操盤,當然,是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操盤,當媽媽有了成熟的作戰方略之後,就該是爸爸出場的時候到了:如果有關係,去通關係;沒關係,就去各種排隊拿報名表;擔任好孩子上學乃至周末培訓班的司機任務;如果要買學區房,請爸爸多去操心點錢的事。

我們不能說爸爸在這個育兒的角色中不辛苦,不重要,但不得不說,爸爸的角色是“輔助性”的,是“執行層面”的,是“苦力”型的,真正動腦子做研究乃至最後下狠心拍板的基本都是媽媽。

在過去,一個家庭最重要的事情,可以說是“養家糊口”,孩子教育只是其中一個支線任務。因此,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相對能掙更多錢的男性往往在家庭中有了更多的話語權,爸爸也往往有了放之四海皆準的名言:“我在外面這麽辛苦是為了什麽?還不是為了這個家!”

而在今天的北上廣,如果哪個爸爸還拿出這句話在老婆面前現眼,得到的回應基本是這樣的:“掙錢誰不會,你看看在孩子教育中你做了什麽貢獻,你看看XX家的爸爸會輔導數學,你會什麽!”甚至是這樣的:“這天下會掙錢的男人太多了,滿地都是,我的孩子需要的是一個合格的爸爸!”

我看過一個的“案例”是,一個朋友的老公收入一直不錯,但因為性格溫和家庭地位也就平平,自從孩子上了小學之後,作為名牌大學數學系的他在家中一下子行情上漲,什麽數學題,什麽奧數題在他看來都是小事一樁,讓妻子發現了老公身上光芒萬丈的一面,由此家庭地位陡升。

對,誰能夠在教育競爭中做出大的貢獻,誰有享有家庭地位的提升!當然,這個遊戲規則,也是由媽媽制定的。

在北上廣媽媽的概念中,在老公的社會角色中,“育兒夥伴”的權重越來越大,掙錢只是“夥伴”中一個理所當然的功能,更多的是,爸爸得貢獻時間和陪伴,能夠在教育競爭中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能夠在媽媽有了作戰方案之後,呼之即來招之能戰,做好家庭教育競爭中那顆優秀的“螺絲釘”。

舉個例子。在北上廣深以及中國的二線城市,在家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媽媽選擇全職。在以往的概念中(特別是女權),全職指向的是女性地位的降低,是喪失經濟獨立權的起始,但現實是,正是由於孩子教育的“中心化”,女性回家反而意味著可以更加全身心的擔任好“總指揮”的角色,更加夯實自己的決策者地位。在這樣的家庭結構中,爸爸的“掙錢”功能實際上也就是“勞力者治於人”罷了。在我的生活觀察中,從來沒有見過一例因為媽媽回家,就降低家庭地位的案例。總指揮全身心的投入到戰鬥中,這對一個家庭而言,對一個作為輔助者的爸爸而言,是多麽一個值得欽佩的事情啊,多數的結果是,全職媽媽的家庭地位更加“核心”。

在過往的家庭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內”或許是一個普遍現實,但這句話本身就包含著“外高內低”的歧視。而在今天這個教育競爭的環境中,“內”不再意味著瑣碎的家務,“內”代表的是孩子教育,代表的是家庭事務中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在這樣的新語境中,“男主外,女主內”也發生了權利的逆轉。更重要的是,既然“內”更為重要,男性上班“主外”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家庭地位,也必須更多的參與“內”的工作,在老婆的總體安排下,更多的參與到家庭教育事務中來(如果將育兒作為廣義的教育的話)。

相應的“鄙視鏈”也反映到很多大城市學校的招生中來。很多學校在招生中,都明確鼓勵父親參與到育兒中來,否則,除非你是社會賢達億萬富翁,你掙的那些錢都無補於你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在起跑線上就成為教育競爭的中的失敗者。

說了這麽多,我還得探討一個或許本身就不存在的問題:為什麽媽媽是一個家庭教育事務的核心,而不是爸爸?

第一,這是一個現實,這是一個大多數大家庭都在發生的事情;第二,這是媽媽通過自己投入的時間、精力和耐心爭來的“核心地位”,有多少媽媽幾乎把自己所有的閑暇時間用來研究各種教育公號、參與各種媽媽群討論,以及進行各種媽媽社交交流信息;第三,爸爸在教育事務上相對沒有媽媽那麽“雞血”,相對隨性,而社會現實是你必須雞血,價值觀的“落伍”決定了即使爸爸有這個意願,也無法和媽媽爭奪主導權。

媽媽的領導地位也是一個“共同行為”。江湖上有那麽多聞風喪膽的“媽媽群”,你看過“爸爸群”麽,或者說,媽媽群的核心就是在討論孩子,而即使有爸爸群,可能也在關心哪裡健身,哪裡喝酒。“媽媽群”的存在,在客觀上會“製造出”更多對教育無比上心的媽媽,然後這些媽媽憑借著自己滔天的熱情,以及手眼通天的信息優勢回家碾壓爸爸,對媽媽心悅誠服的爸爸順勢全面交出一切主導權,甘願成為輔助者。

在中國的三線城市以下,或者說在農村,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可以說無法與一二線城市相比,這無關道德上的高下,但這的確是個現實。但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在不以孩子教育為中心的家庭中,媽媽的家庭地位就很難像一二線城市那樣“普遍的高”,媽媽的家庭角色會被矮化為“做家務的”。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很多爸爸自然更加肆無忌憚的“主外”,每天在外面進行各種酒局和(無效)社交,醉醺醺的回到家後,動輒就是理直氣壯的“我還不是為了這家”。

我一點也不想為教育競爭說話,這自然是變態的,我更想說的是,在中國式的教育競爭下,正在形成一個新的家庭結構,而能否適應這個家庭結構,則是放在每個爸爸(或有志於)面前的選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