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艾灸雖好,這些禁忌穴位要尤為注意!

艾灸產生於中古遠古時代,有著上千年歷史,現在多用於中醫理療,主要是通過燃燒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艾灸穴位或者是病症部位,從而起到防治或者治療病症的作用。

艾灸有很多好處,可以預防疾病、溫通經絡、增強抵抗力等,艾灸雖然好處多多,但也需要找對穴位進行艾灸,而有些穴位是不能隨意艾灸的!經過前人及現代中醫臨床經驗總結,三個重要穴位不宜艾灸!

臨床研究發現,這三大穴位普遍分布在頭、面部、關鍵臟部器官、人體大血管密布之處,在使用艾灸材料對這些部位的穴位進行艾灸時,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位於人體延髓和脊髓部位的風府穴和啞門穴,人體大血管分布之地一般為人迎、委中等穴位,位於臟部器官的重要穴位有腹哀穴、淵液穴、天府穴、周榮穴、鳩尾穴等。

遠古時期,艾灸技法還不成熟,主要採用直接灸的手法,雖然在灸治療過程中會尤為注意,但也避免不了意外的發生。在灸大血管密布之地,以及皮薄的淺表處的關鍵穴位時,稍不注意,就容易灼傷血管。

古代禁灸的穴位相對較多,主要是採用直接灸的方式,且灸的手法不成熟,像晴明穴、下關穴、攢竹穴等面部穴位都為古代禁灸穴,這些穴位多布局於人體面部,而一般而言人體面部皮膚嬌嫩,容易受損傷,如稍不注意,就可能導致灼傷、留下疤痕。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醫學的不斷進步,並結合多年臨床實踐經驗,發現古代一些禁忌穴位大部分可以用艾條進行艾灸,這樣既能治療病症,又不會灼傷人體。

現代一般認為的三大重要禁灸穴主要是:睛明穴、素髎穴、人迎穴,同時還處於妊娠期的孕婦腰部、乳頭和腹部都不適合艾灸。

艾灸後一般會出現以下癥狀,

體內濕氣較重,在灸的過程中,灸的部位可能會出現皮疹、發癢等現象,這都屬於正常現象,是濕氣外排的表現,這種情況可以選擇繼續灸,如果發現皮疹現象有加重,可以加灸合谷穴和曲池穴。艾灸後,如果膝蓋處有發麻感,這是寒濕氣外排現象。

有時候艾灸後會出現皮膚潮紅夾雜白色斑點,這是由於身體氣血不暢、筋脈不通導致的,這時可繼續進行艾灸,灸的部位可能感覺灼熱感,白色斑點會逐漸消失,甚至會出現水汽,表明本次艾灸量足夠,可停止此次艾灸。

一般而言,身強力壯的男性可適當多進行艾灸,而體弱的婦女和兒童些只能進行少量艾灸,孕婦的特殊部位最好不要進行艾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