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流動人口開始從東奔西 專家稱人口紅利尚有2億空間

改革開放40年來,為了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中國頒布了很多促進人口流動的政策。2010年前年均增長12%的流動人口,的確促進了人口紅利的實現。然而,這一數字,在8年前開始發生改變。

12月22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下稱《報告》)。《報告》稱,2010~2015年的流動人口增長速度明顯下降,年均增長約2%,與2010年之前的年均增長約12%相比,降幅較大。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翟振武教授認為,減少的原因跟經濟增速放緩以及1980年出生人口減少有關。

人口流動緩慢下滑學歷上升

《報告》稱,我國流動人口規模在經歷長期快速增長後開始進入調整期。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流動人口規模的變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隨著《關於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的發布,國家放寬了對農村人口進入中小城鎮就業生活的限制,促進了農村人口的鄉城轉移。我國流動人口規模從1982年的657萬人增加至1990年的2135萬人,年均增長約7%。

第二個階段是1990~2010年,流動人口規模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從1990年的2135萬人增加至2010年的22143萬人,年均增長約12%。

第三個階段是2010年以來至今,這段時期相對緩和,2010~2015年的流動人口增長速度明顯下降,年均增長約2%。

從2015年開始,流動人口規模發展出現新的變化。全國流動人口規模從此前的持續上升轉為緩慢下降,2015年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國流動人口總量為2.47億人,比2014年下降了約600萬人;2016年全國流動人口規模比2015年份減少了171萬人,2017年繼續減少了82萬人。

“之前流動人口以向東移動為主,現在出現了中西部分散,同時省外流動減少,省內流動加大。”翟振武表示。

最近幾年,勞動力特別是農民工出現從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回流的現象,這實際上也是勞動者的一種理性抉擇。隨著東部地區土地的緊缺和對環境標準的要求更加嚴格,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勞動力伴隨產業流動的過程也將再次優化人力資本在區域間的配置,從而提高勞動生產力。

此外,雖然流動人口數量在下降,不過流動人口的教育水準持續提升。

從《報告》中可以看出,流動人口的受教育水準持續提升。1982-2015年,我國流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5.6年升高至9.9年;1990-2010年初中教育程度人口佔據流動人口的主體,比例均在40%以上;到2015年,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成為流動人口的主體,佔45.3%。這意味著,流動人口教育結構的更新。

1982年,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流動人口極少,僅佔1%;到2015年該比例已經大幅上升至23.3%,其中本科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流動人口比例達到12%。

人口紅利還有2億空間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城市,人口從低效率產業向高效率產業、從低工資就業崗位向更高工資就業崗位轉移,在微觀上增進了撫養家庭的能力,在巨集觀上促進了社會財富的積累。

從產業配置的角度來看,人口從農業向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轉移有利於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產業結構更新,從而有利於釋放人口紅利。

但是翟振武認為,中國的人口紅利還可以繼續持續。因為中國仍有近30%的勞動力在第一產業就業,而高收入國家的第一產業就業佔比平均僅有3.2%左右。隨著收入水準的提高,中國勞動力向非農行業專業的潛力仍然巨大,可達2億人以上。

《報告》稱,人口流動帶動產業轉移,從而創造了更高的產值。2017年年末,全國農民工總量達2.9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7億人。許多農民工在城市從事第二和服務業。2016年,第一、二、三產業人均創造產值比例約為1:5:4。從業人員的比例為1:1:1.6,從業人員結構比1978年有明顯改善,極大提高了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

《報告》稱將進一步完善人口流動政策,進一步挖掘人口紅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