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寫在梅貽琦逝世56周年:生斯長斯,吾愛吾廬

編者按

梅貽琦校長在清華治校,革故而鼎新,無為而務實,踐履「大師之謂」,凝聚「清華校格」,在清華校史、乃至中國教育史留下濃墨重彩的印記。有人說其「寡言」,有人言其「君子」,有人誇其「酒聖」,有人稱其「浪漫幽默」,風度與故事同在,學識與人品齊高,或許眾人心中都有一個「他」,眾多的「他」構成了那個完整的「他」。

▲梅貽琦

56年前的今天,1962年5月19日上午10時50分,梅貽琦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年72歲,祭文用「天之將喪斯文」來追悼他,令人感歎。梅貽琦去世後,被葬於新竹清華大學校園內,取名為「梅園」。今天,我們憑吊哀思,不由得想起老校長的一生,想起那些銘記於世人之心的點點滴滴。

▲台灣新竹梅園

少年不凡,卓有品格

求學與治學一脈相承

梅貽琦,字月涵,1889年12月29日,生於天津。祖籍江蘇武進(今常州),其遠祖梅殷,明朝駙馬;梅氏先人,津門大家。他自幼書香浸染,1904年,成為南開學校第一期學生,品學兼優,少年不凡。20歲首批庚款赴美留學。六年後學成歸來,返校任教。36歲擔任清華物理系首席教授。翌年,任清華首任改製後的教務長,42歲擔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從此開啟「清華大學任期最長校長」生涯,任「兩岸清華校長」達23年,前後為清華服務達47年。

▲少年時代赴美留學

梅貽琦少年時代就不甘平庸,在保定直隸高等學堂,應考庚款留學成績優異,在630多名學生中考取第6名,放榜現場喜不形於色,少年持重。梅貽琦於1909年11月到達美國,因錯過了大學開學時間,被安排在馬薩諸塞州格羅頓中學插班複讀,1910年才正式進入伍斯特理工學院學習,當時與家人通信,面對家人詢問被安排到中學是否受到委屈對待,梅貽琦自立自強,坦然安慰家人:「多學一年,即多得一年之益,夫何樂而不為?」

▲清華大學36周年校慶時合影(右二為梅貽琦)

1914年,他從伍斯特理工學院畢業,獲電機工程學士學位。1921年,再次赴美進修,在芝加哥大學研習物理,獲得工程碩士學位。次年,負笈遊學,走遍歐洲大陸,奠定了他「學貫中西」、「民主治校」、「學術自由」、「大師之謂」等思想根基。同時,他又心系桑梓,越出國越愛國,在《贈別大一諸君》中告誡同學「不忘祖國」

執掌清華,革故鼎新

改革和前進步調統一

1925年,梅貽琦任清華物理系首席教授,治學和教務管理經驗進一步成熟。第二年的「教務改進」運動後,梅貽琦以高票當選新一任的教務長,這前後是清華從留美預備學校改辦大學的關鍵時期,他的治校舞台就此拉開帷幕,從聘請一流教師、制定改革方案、學系專業設定、主持國學研究院,都展露了他的拳腳。

當年,能任教於清華不易,執掌清華教育更加不易。彼時自由奔放、倔強獨立的清華園,經歷著「校長風波」,而梅貽琦正在美國,擔任清華留美學生監督處監督,管理全美各地的清華留學生。

在清華大學校長就職典禮上,梅貽琦留下了最著名的那句:「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他勵精圖治,改造清華,強調「教授治校」,長官學校建設「評議會」中7名委員和各學院院長,均需從「教授會」選舉產生。強調「民主治校」,以自己的「寡言」善聽多方建議,秉持「黃老之學」,執行「無為之治」,常言「吾從眾」,有學生整理其口頭禪為:「大概或者也許是,不過我們不敢說。可是學校總以為,恐怕仿佛不見得」。然而,這般「行勝於言」的作風,卻真真切切帶來了清華的改變,鑄造了清華的輝煌。

▲中年時代的梅貽琦

1932年,清華大學規製已達4院15個學系,設立了航空研究所、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等。他是「改大」的強力推進者,曾寄予清華使命——「我們理應把它辦成一所世界上著名的學府」,也實實在在帶來了清華的「黃金時代」。陳寅恪、馮友蘭、陳岱孫、葉企孫、潘光旦、金嶽霖……等大師雲集,燦若星河。

危難時局,中流砥柱

教育理念行之愈堅

1935年,日寇壓境,華北危急,「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一二·九」運動後,清華發生數千軍警闖入學校逮捕學生的事件。面對危難時局共同商討最佳對策時,面對馮友蘭、葉公超等教授的問題時,梅貽琦的寡言卻襯托出其內心的堅定,沉默後他說:「我在想,現在我們要阻止他們來是不可能的,我們現在只可以想想如何減少他們來了之後的騷動。」也正是這般堅定,面對百來個學生圍攻教務長潘光旦時,他喝止眾人:「你們要打人,就打我!」

愛護學生、支持正義的態度,是一貫的,否則就不會「一二·九」運動時校方的默許、支持和關照,就不會有挺身而出將被捕的學生保釋出來,就不會有不顧個人安危夾在國民政府與學生之間的周旋對抗。

▲西南聯大負責人與教員合影

(前排右三為梅貽琦)

1937年,北平淪陷,清華、北大、南開經歷劫難,從長沙臨時大學,到西南聯合大學,共度時艱,共赴國難,梅貽琦單薄的身板卻肩負著整個中國高等教育的重擔和希望。條件艱苦、設備短缺、教材不足、安危不保,他都不抱怨一聲。東拚西湊,全力而為,只要有書桌,有講台,有師生一堂,複課就是成功。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他擔任校常務委員會主席,長期在校,主導校務。他堅定地執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拘一格禮聘人才,發揚三校之長,雄厚師資隊伍,1943年「教員達401人,其中教授156人」,眾多學界泰鬥齊聚昆明,期間培養了鄧稼先、楊振寧、李政道等一批優秀學生。三校師生在梅貽琦的引領下,任憑炮火紛飛,朗朗讀書不絕於耳,篤信傳道授業就是抗日救國,保存和延續真理就是為民族的命運奮力奔跑。

戰後複員,百廢待興

鳳凰涅槃與吾校莊嚴

抗戰勝利,回到北平後,清華園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如他所言「內在之創痕,固深且巨」,來不及痛惜憤恨,立即著手學校複員工作。

▲複員清華

安頓師生,清理遺存,整修禮堂、宿舍、教室、實驗室,採購儀器、設備、書籍。不久,克服經費不足、人力不足、損毀難修等困境,堅持教學為先,架構完整學系。他制定《本校複員後院系充實計劃草案》,「院系有所擴充,現共有5學院26學系」。清華在梅貽琦的治下,鳳凰涅槃,重生為國家高校的翹楚,打開一流大學的莊嚴之風。在內戰風雨欲來之際,清華各項工作有條不紊,為新中國後建立新清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後來,時局變換,1948年,梅貽琦告別了他心心念念的北京清華園,既留下,也帶去了清華的治校精神。

▲清華學堂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校歌中唱出的很多心聲正是梅貽琦校長的理念和行動的寫照。他曾說「生斯長斯,吾愛吾廬」,他畢生47年的精神投注於清華教育事業,強調「德智體美群勞,諸育並進」,強調大學之目的有二:「一是研究學術,二是造就人才」。在《大學一解》中提出「新民」的概念,強調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他強調「在通而不在專」,宣揚通才教育理念。諸多貢獻,鑄就今日之清華,成為清華大學「終身校長」,為後人銘記感懷。

▲《無問西東》角色梅貽琦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在《無問西東》影評中,有人說,電影那句「謝謝梅老師」出來時,整個人都淚流滿面。誠然,每當我們想起老校長,感動與感恩會在心底生出。

先生風度,遙想當年,學高為師,行為世范,赤子之心,育化清華,五十六載,後人感念,致雙一流,不負先賢。

是日,謹以清華學子之名,致敬梅貽琦校長。

圖片及相關資料來源於互聯網,特此鳴謝。

參考文獻:

梅貽琦.梅貽琦談教育,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01

吳洪成.生斯長斯,吾愛吾廬 :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12

李亞明.紀念梅貽琦校長誕辰120周年,清華大學新聞網,2010.01

許淵衝.我眼中的梅貽琦校長,中國科學報,2012.04

嶽南.大學與大師: 清華校長梅貽琦傳,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02

文字|獻陽

編輯|卓然

責編|舒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