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氣血不足如何補?中醫養生來教你!

對女人來說,氣血不足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它會讓人加速衰老,身體臟臟腑功能的減退,引起早衰。因此一定要知道如何補血養氣。

氣虛則畏寒肢冷、自汗、頭暈耳鳴、精神萎靡、疲倦無力、心悸氣短、發育遲緩。

血虛可見面色無華萎黃、皮膚乾燥、毛髮枯萎、指甲乾裂、視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夢、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氣為血之帥是指氣能生血、氣能行血及氣能統血等三大方面。

氣能生血

血的化生過程離不開氣化。無論是飲食物轉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轉化成營氣和津液、營氣和津液轉化成血液的過程,還是精轉化成血的過程,都需要依靠氣的作用。氣盛,則生血充足。氣虛,則影響血的化生,甚而出現血虛。

補氣養血免費諮詢微信

氣能統血

氣對血液具有統攝作用,使之循行於脈中,而不致外溢。氣的統攝作用主要是由脾氣來實現的。如脾氣虛,不能統血,臨床上就會出現各種出血病證,被稱為「氣不攝血」。

氣能行血

血液在脈中循行有賴於氣的推動,即所謂「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心氣的推動、肺氣的宣發布散、肝氣疏泄條達都與血液的運行密切相關,無論哪個環節功能失調,均可導致血行不暢。

血為氣之母

血是氣的載體,同時也是氣的營養來源。因此,氣在沒有血的情況下不可能獨自存在。臨床上血虛會使氣的營養無源,導致氣亦虛。血脫則使氣無所依附,從而氣也隨之而脫。

因此可見,氣和血有很大的關係,相互牽連,密不可分,所以,我們在補氣的時候不要忘記補血,補血的時候也不要忘記補氣。

那麼,如何補氣養血呢?

骨大夫來教你中醫補齊養血的妙方:

中醫補氣補血有妙方

中醫補氣十六法

一、中藥補氣黃芪,人蔘,黨參,太子參,黃精,西洋參,白朮等。

二、成藥補氣:補中益氣丸,十全大補膏,歸脾丸,參苓白朮丸等。

三、艾灸補氣:足三裡,神闕,關元,脾俞,氣海,百會肺俞等。

四、針灸補氣:足三裡,百會,三陰交,氣海,關元,脾俞,肺俞等。

五、注射補氣:黃芪注射液注射足三裡。胎盤注射液注射三陰交等。

六、點滴補氣:黃芪注射液,參麥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等。

七、藥茶補氣:人蔘靈芝茶,黃芪枸杞茶,洋參麥冬茶等。

八、葯膳補氣:黃芪心肺湯,人蔘燉母雞,黨參燉排骨等。

九、藥酒補氣:黃芪,人蔘,靈芝,麥冬,枸杞子等泡酒飲。

十、飲食補氣:海參,雞蛋,紅棗,羊胎盤,芡實,山藥,蓮子等。

十一、運動補氣:氣功,太極,導引,武術,健身操,適當活動等。

十二、生活補氣:生活作息規律,勞逸結合,心態平衡等。

十三、按摩補氣:按摩足三裡,關元,揉腹,捏脊等。

十四、治病補氣:有病早治根治,切勿拖延,防止久病耗氣。

十五、病後補氣:大病術後產後均應及時調理虛損,防止氣虛。

十六、技巧補氣:呼吸吐納,意守丹田,三分饑寒,百事有節等。

中醫養血十六法

一、草藥養血:當歸、何首烏、阿膠、熟地黃、枸杞子、黃芪等。

二、成藥養血:十全大補膏、歸脾丸、復方阿膠漿、當歸補血膏等。

三、飲食養血:桂圓、老母雞、紅棗、雞蛋黃、豬肝、瘦肉、魚類等。

四、生活養血:生活規律、勞逸結合、營養均衡、鐵鍋炒菜、禁濃茶。

五、節省養血:避免久視傷血、久思耗血、久勞損血、外傷出血等。

六、治病養血:防治出血、腎衰、再障、月經過多、崩漏等疾病。

七、西藥養血:維生素C、維生素B12、富馬酸鐵等。

八、點滴養血:代血漿,全血,參麥針等點滴。

九、術後養血:大病、大小手術後、產後、人流後均應養氣血。

十、藥酒養血:黃芪、當歸、人蔘、何首烏、枸杞子等泡酒飲。

十一、藥茶養血:當歸桂圓茶、枸杞黑芝麻茶、酸棗仁茶等。

十二、葯膳養血:黃芪當歸燉老母雞、當歸羊肉湯等。

十三、針灸養血:足三裡、三陰交、脾俞、血海、膈俞等。

十四、艾灸養血:足三裡、三陰交、神闕、中脘、血海等。

十五、埋線養血:足三裡、腎俞、脾俞、肝俞等埋線。

①骨科疾病:頸肩腰腿關節疼痛

②更年期綜合症:失眠多夢、潮熱盜汗、煩躁易怒、心神不安;

③月經不調:閉經、絕經、停經、量少、周期紊亂,痛經;

④過早衰老:面部色斑、脫髮、皮膚鬆弛、皺紋、氣色差;

⑤貧血、畏寒肢冷、手腳冰涼、疲乏無力、頭暈目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