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劃重點!車內空氣質量檢測的科學方法和流程你不可不知

車內氣味評價員培訓

學員進行嗅辨

人民網天津6月19日電 6月18日,國內首次“車內氣味評價員培訓”媒體專場活動在天津開展。為期一天的課程傳遞了汽車VOC領域的專業知識,提升了媒體工作者對於車內異味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並幫助其樹立了正確的認知,為向公眾普及VOC專業知識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學員進行嗅辨

汽車氣味一直是長期困擾汽車行業的難題,主要表現為氣味溯源困難、治理困難,且嗅覺的個體差異非常大,導致最終的評價結果千差萬別。本次培訓課程分為理論知識、實際操作和問答三個環節,

學員跟隨工程師進行了試驗參觀,了解了“五選二”嗅條法及5個氣味等級和4種氣味類型的評價。在實際樣品演示中,學員體驗了PP樣品、輪胎裁剪樣品、瀝青阻尼墊、座椅等零組件及整車的嗅辨,並嘗試著對強度、持久度、味型三個維度進行評價。

在問答環節,學員提出了關於車內異味來源、車企改進措施等一系列問題,培訓工程師也耐心進行了解答。

科普小知識:

1、什麽是VOC?

VOC是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英文縮寫,泛指在常壓下,沸點在50~260℃的各種有機化合物。VOC種類很多,按其化學結構,可以分為:烷類、芳烴類、 烯類、 鹵烴類、 酯類、 醛類、 酮類及其他等。在汽車領域,VOC狹義上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8類物質。

車內異味泛指可能使消費者產生抱怨的氣味綜合,車內異味的來源多種多樣:比如車企為滿足消費者對車內飾美觀舒適的需求以及汽車節能輕量化需求,在內飾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非金屬材料,比如聚丙烯、聚氨酯、PVC、真皮、TPV、橡膠、ABS、織物等。這些內飾由於本身材料的特性及在生產過程中添加的各種添加劑、助劑等,在消費者後期用車的過程中,會持續釋放一些具有氣味的揮發性物質,導致車內產生異味。

這些異味成分主要為一些芳香類、胺類、氮硫類、醛酮類、酸脂類、不飽和脂肪烴類、萜類等,其中如部分烯烴會有瓦斯的味道;醛酮類會有刺激性或者水果香味;氮硫類會有令人厭惡的臭味或腐爛氣味;酸脂類、萜類、芳香類等也會產生較大氣味。

此外,消費者在購買新車時,有時候也會額外增加一些後裝件以滿足美觀舒適等要求,比如腳墊、座椅坐墊和小裝飾品等,該類產品目前沒有非常完善的監督管理制度,可能會產生刺鼻,不悅的氣味,影響駕乘人員的主觀感受。這也是“車內異味”的重要來源之一。

2、車內空氣質量標準

目前主要的車內空氣質量測試方法包括:中國HJ/T400及《GB/T27630-2011》、歐洲《ISO 12219-1》和日本JAMA 測試方法等。通過對比不難發現,我國國標在現行車空氣質量測試標準裡面相對較為嚴苛。

將我國標準《GB/T 27630-2011》與韓國 KRO 國家標準相對比可知:我國標準中關門封閉時間達到16小時,遠長於韓國標準中的2小時(VOC 濃度會隨著密閉時間的延長而增加),日本的JAMA則是自主行動計劃,為企業的目標,不具有任何約束作用。

歐洲的ISO標準僅提供測試方法,不規定不同測試模式下的限值,而我國的標準中不僅規定測試方法,也規定了八項物質的限值。

3、檢測的科學方法和流程

目前市面上有較多賣手持式車內空氣質量檢測儀器的商家,聲稱幾百塊、甚至幾十塊錢就能讓你知曉車內是否含有有毒、有害物質,而實際上,從專業角度來看,其測試誤差是比較大的。

車內空氣質量的檢測有一套嚴謹科學的流程和標準,測試流程如下:首先將車內飾覆蓋物(包括後裝件及其他覆蓋物)清理出艙外,將車門、窗、備份箱門、天窗等打開,試驗車輛放置至少6小時,對車輛進行預處理,稱為試驗車輛的準備階段,確保封閉階段結束後采集樣品為車內飾揮發形成;準備階段結束之後,將試驗車輛的車門、車窗、備份箱門、天窗、進風口風門、發動機所有設備包括空調等全部關閉。確保車輛的密封性,保持16小時後進行車內空氣采樣分析。整個測試過程對測試人員、試驗環境、設備精度都有著極高的要求。

有權威說服力的測試應該按照國家相關標準來嚴格執行,而常見的比較流行的手持式車內空氣質量檢測等自測手段(自行購買市面上售賣的手持甲醛檢測儀等),受環境因素,如溫度,濕度等的影響較大,測試結果與真值相比偏差較大,有可能會誤導消費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