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學生返鄉做“牛倌”:振興家鄉的“年輕力”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 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均斌

大學生回鄉創業,養牛?2008年,全國人大代表、南陽市雅民農牧有限公司負責人趙昭要回家養牛的消息讓河南省馮莊村“炸開了鍋”。鄉裡鄉親紛紛登門打探消息,“小昭真的要回來養牛啊”“城裡生活多好啊,好不容易出去了,怎麽又回來”“這是農村單身漢乾的活”??父母尷尬不已,覺得女兒沒出息。趙昭既為父母的不理解而難過,又為自己總讓父母操心而慚愧。

但是,決定了要養牛,就一定要回去。這個扎著馬尾、做事利落的年輕人說自己“很有主見,決定了就不會輕易改變。”問起養牛的緣由,也簡單,“不知者無畏唄”,趙昭笑答。

“其實主要不想看到自己從小長大的地方落後下去。”上大學的時候,逢寒暑假回家,趙昭就會仔細觀察村裡的變化,越看越難過。“它和城市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城市越來越漂亮、現代化,而這片天地越來越蕭條、沒活力。”她覺得自己的根始終在鄉村,鄉村敗了,自己也就沒有“家”了。

扎回農村養牛

帶著“振興家鄉”的熱情,趙昭一頭扎了回去。

馮莊村有養牛的傳統,除了趙昭,村裡還有許多散養戶。南陽黃牛體軀高大、肉質細、香味濃,品質很好,但多年來,市場隻知蒙古牛、新疆牛,這讓有著濃厚“鄉土情結”的趙昭“看不下去了”,她暗暗擰著一股勁,要把南陽黃牛的品牌打響。

2008年,趙昭投資四五十萬元,養了40幾頭牛,開始探索怎麽養牛。沒技術、不專業,剛一開始,趙昭就發現養牛沒這麽簡單。

“牛捨的建造、牛的營養、牛的疾病防治……樣樣都很專業複雜,比如怎麽給牛做防疫,怎麽給它驅蟲,還要給它健胃。”那段時間,趙昭過上了“三點一線”生活,天天牛舍、圖書城、農科院的跑。圖書城裡跟養牛相關的書,她一摞一摞往家裡帶,白天養牛,晚上就和丈夫一起看書,然後互相交流經驗。一來二去,夫妻倆摸索出了一套養牛的技術方案。

可是,趙昭並不滿足,“養牛還行,牛病了怎麽辦?農村獸醫可不好找。”她又開始自學當起了獸醫。

一開始比較順利,可是越往後,她發現好獸醫並不容易當,“看到牛被自己醫死了,那種感覺真的難受。”趙昭只能不斷學習,向老師討教。直至現在,村民養的牛病了,都會來找趙昭看,趙昭有藥的話,會把藥免費送給村民。

養牛場漸漸步入了正軌,趙昭萌生了成立合作社的想法,來增進和村民之間的聯繫。同時,她開始在養牛產業鏈的上下遊找機會。“牛多了之後,糞便得處理;為了解決糞便,我們就去流轉土地;有了土地之後,我們就種一些飼料,這樣慢慢就形成了全產業鏈的循環模式。”

2015年,趙昭成立雅民農牧有限公司。當初的牛棚已變成6棟標準化牛舍,兩個現代化養殖場、兩個大魚塘、兩個沼氣池、400畝花生、400畝果園、5000平方米雙孢菇種植基地,年產值4000多萬元。

“年輕力”讓農村有希望

生意越做越大了,當初父母的誤解消除了,鄉親們的質疑也不在了,趙昭很慶幸自己當初的堅持。而最讓她高興的是自己還帶動了村裡70戶貧困戶增收。不僅如此,這兩年,越來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都衝著她回來了。

“我還清楚地記得,2013年年初的時候,我還得四處找工人,特別是一些技術工人,村裡根本沒有。從2014年開始,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主動聯繫我了。”趙昭回憶,很多年輕人通過媒體或是村裡的老人打聽到我的養牛場還做得不錯,就不想在外漂泊了,紛紛想加入我的團隊。

趙昭覺得特別欣慰,“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重要元素在哪裡?就在於人才。沒有人才,誰來振興鄉村?”她希望村裡能有越來越多的產業發展起來,這樣就能吸引人才回來了,“其實很多人是發自內心地熱愛農村,熱愛農業的,你只要給他一個平台,就能把他們引回來。”她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搭平台需要因地製宜,也要循序漸進,但幸運的是現在所有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就拿我們團隊來說,一共12個骨乾,90後有3個,大部分都是80後,相當年輕化,又有技術,平時工作大家可活躍了。”趙昭說,這些年,國家和政府反覆強調鄉村振興,鼓勵年輕人回去建設家鄉,“新型職業農民”的提出也讓年輕人“務農”不必再忌諱別人的眼光,不用覺得不體面,很多年輕人也願意回來,因為“我做的也是一份有技術含量、有經營能力、有業績、大家認可的職業。”

“很多人問我,你這兩年在家乾的怎麽樣?我說越來越好。他們就問為什麽,我說因為年輕人的加入,年輕活力的注入,讓我感到了未來的希望。”趙昭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