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廷扶滿抑漢對湘楚淮進行裁兵,何以淮軍能一股獨大

關於這個問題要回答兩個問題:其一,為什麽要裁軍;其二,李鴻章為啥可以“一股獨大”。

(1)裁軍並非僅僅針對湘楚淮

這正如不許購買外國軍艦和艦炮並非僅僅針對北洋一樣,都是全局性行為。湘軍人多必然裁撤成為主體,全國各地不僅湘淮,包括楚軍、川軍、貴軍等都發生了裁撤。只不過當時,全國最有實力的是湘楚淮,它們也最有影響力,才最被關注。

湘軍,在這裡主要是指曾國藩兄弟掌控的部分湘軍,被裁比重還不是最大的。楚軍比較徹底,六萬多人被裁了四萬多,楚軍統帥左宗棠僅率部三四千人北上陝甘,大部分留在閩浙等地區,其實逐漸被湘軍融入。

(2)曾國藩兄弟也並非自願主動裁撤,有些人說得清廷沒有作用似的

從裁軍意思被清廷主動放出,到曾國藩等人主動裁軍,這是有先後順序的。不是曾國藩兄弟情願要做的事情。

首先,裁軍主要是“非正規軍”轉為“正規軍”的必然行為,剿滅太平軍之前,因為全國性戰亂,湘楚淮各軍軍費大多是自籌,中央財政可插手的余地不大。但是,剿滅之後,中央必然要控制財政,這是任何政府都要做的事情。因此,之前的“非規製”軍隊自然要轉為“經製軍隊”;

其次,消滅太平軍後,南方太平軍戰區沒有了主要敵人,自然要被裁撤;

再次,清廷出於“扶滿抑漢”、恢復中央權威的考慮,有意裁撤湘楚淮,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兄弟才主動裁撤。

(3)李鴻章及其淮軍為何最終不但沒有實力受到損失反而成為主力

這個主要是因為李鴻章和曾國藩長期作為“京官”,熟悉官場規律又為清廷熟悉。所以,他們兩個並非真正的重點。相較曾國藩,李鴻章更讓清廷放心。

在太平軍被消滅後的裁軍中,曾國藩、曾國荃兄弟被裁了兩萬多人;非曾氏兄弟掌控的湘軍才是真正的重點。李鴻章更是僅受到微創,旋即在剿滅撚軍中又成為主力。曾國藩在平撚中,在李鴻章的授意下作戰頗不賣力,最終致使曾國藩交出帥印,更讓曾國藩不爽的是,連個交接儀式也不搞,很窩囊地交出權力。

清廷不是傻子兒,八旗兵難堪重用,楚軍被拆散了、湘軍因為統帥相對強悍清廷怕被丟失權力因此也進行抑製,那麽,誰來保衛天下?只剩下比較聽話的淮軍了。

其一,淮軍軍紀最差,其戰鬥力並不強,主要依靠洋槍洋炮,而這些都需要買,買就得由清廷掏錢。清廷控制住錢,就控制了淮軍。相反,楚軍則不完全依靠洋槍洋炮,楚軍有一種“倔強的草根精神”,硬仗、大仗,甚至可能去死的仗都敢打,這其實是清廷最怕的。

其二,李鴻章有小聰明,這點被清廷也就是慈禧把握。個人和家族、集團的利益被李鴻章重視,而這些清廷給得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