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朝兩次被攻破都城 為什麽堅決不肯遷移都城

清朝立國296年,兩次被外敵攻破都城。

第一次是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攻克了天津,在八裡橋擊敗清朝最後一支精銳騎兵後,長驅直入攻陷了北京。鹹豐皇帝被迫逃往承德避暑山莊。

第二次是在1900年,慈禧太后向11國宣戰,引發八國聯軍侵華。八國聯軍2萬餘人仍然從天津進犯北京,在輕輕鬆松擊敗清軍和義和團後,在廣渠門打開缺口,攻入北京,慈禧太后被迫帶著光緒皇帝逃往陝西西安。

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是“心髒”和“大腦”。都城一次被外敵攻陷,還可以說是偶然,連續兩次被外敵攻陷,那一定是某個地方出現了問題。

那麽,能不能將都城遷移到其他地方呢?中國那麽大,適合做都城的地方一定很多。比如西安、南京、洛陽、武漢等地。

其實,清朝時期,還真有人提出了遷都的建議。

第一個提出遷都建議的人是協辦大學士、湖廣總督官文。1860年,當英法聯軍第一次攻佔北京後,官文奏報朝廷,建議遷都西安。他說:“陝西一省則百二雄關,悉皆古來都會名區,物產豐饒,民以淳樸,龍興虎視,高屋建瓴,不揣冒昧,伏懇聖駕西巡。”

恭親王奕訢很讚成官文的建議,鹹豐皇帝也認為遷都未嘗不可:“夷人現雖盡退,明歲尚來駐京,能否相安,實難豫定,自宜豫擇一巡幸之地,以期有備無患。陝西古稱天府,雄據上遊,與中原聲息相通,人心系屬,轉餉亦易,誠為便宜。將來蹕路經行,由山西太原、平陽等處折入潼關,尚屬可行。”

在鹹豐皇帝的默許下,恭親王奕訢甚至草擬了《西巡章程十條》。可是,遷都也受到了一些封疆大吏的反對。後來隨著鹹豐皇帝暴崩於承德避暑山莊,遷都一事不了了之。

第二個提出遷都建議的人是洋槍隊隊長戈登。

戈登於1860年來到中國,成為洋槍隊隊長,參與平息太平天國運動。1864年,李鴻章解散了洋槍隊後,戈登離開了中國,在離開中國之前,戈登給李鴻章提出了20條建議,由李鴻章代為呈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其中,第六條建議就是遷都:“中國一日以北京為建都之地,則一日不可與外國開釁,因都城距海口太近,洋兵易於長驅直入,無能阻擋,此為孤注險著。”

由於當時中國已經平定了太平天國,外部威脅也不明顯,戈登的建議沒有得到重視。

第三個提出遷都建議的人是康有為。

1895年,在中日甲午戰爭進入尾聲之際,日軍從東北和山東兩個方向進攻北京,引起朝野震動。於是,遷都之議再起。

康有為在公車上書中提出了四大國策:“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第二條國策就是遷都。

遷都到哪裡呢?康有為建議遷到西安:“若夫建都之地,北出熱河、遼沈,則更迫強敵;南入汴梁、金梁, 則非控天險;入蜀則太深;都晉則太近。天府之腴,崤函之固,莫如秦中。”

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繼續堅持遷都的觀點。他認為,“京都建自遼、金,大於元、明,迄今千年,精華殆盡”“甚者太和正門、祈年法殿無故而災,疑其地氣當已泄盡”,而“竊維王者建都,必宅中圖大,為民所止,以招廣徠,而觀萬國”,所以應該盡快遷都。

康有為給出了遷都的兩個選項,要麽是內地,要麽是海濱:“不能自強者,恐為列強所挾製,宜深入內地。”“能變法自強者,與外國相流通,宜近海濱。”揣摩康有為的意思,他顯然主張遷都到上海。

當然,由於康有為人微言輕,再加上“戊戌變法”很快被慈禧太后扼殺,遷都之議再次擱淺。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倉皇逃到陝西西安時,隨行的大臣再次提出遷都之議:“乘此乘輿西行即可於秦中重建新都,成築部宅豐之基業。”

這次,反對遷都的聲音依然很強烈。就連支持遷都的人,也在遷都西安、遷都南京、遷都武昌之間扯皮。隨著李鴻章、慶親王與11國簽訂《辛醜條約》,局勢逐漸穩定下來,最後,由慈禧太后一錘定音,堅持回到北京。

【參考資料:《李鴻章全集》《清史稿》《清實錄》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