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糖前沿 | 它可能成為治療2型糖尿病的新靶點!全球最新研究4條


1. 僅2周不活動增加糖尿病風險

Journals of Gerontology發表了一項身體活動與糖尿病關聯的研究。

麥克馬斯特大學運動醫學系加拿大糖尿病研究員Chris McGlory等進行的這項研究,要求受試者減少其日常活動步數且每天不超過1000步,相當於因疾病居家。受試者使用計步器和專業活動監測器記錄步數和活動,研究人員則在2周內檢測血糖水準和血樣。

研究結果表明:

1、在不活動期間,骨骼肌的品質和強度顯著下降,2型糖尿病的共同特徵——胰島素抵抗很快發生,超重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僅2周不進行身體活動就會對健康產生巨大影響。

2、短暫的不活動不僅加速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發病,使血糖水準升高,而且研究人員報告,即使在恢復正常活動後,受試者的情況也沒有完全恢復。

3、因疾病、住院或臥床休息而身體不活動的老年人更可能產生對整體健康有害的結果。

貼士:糖友或是非糖友都需要經常活動活動,一般每天步行6000步,最好每周進行150分鐘的中低強度運動。如果因特殊情況一段時間不活動,後期則更需要積極活動以恢復其處理血糖的能力。

2. 對腸道菌群的乾預

可能成為防治2型糖尿病的新靶點

近期,發表在《中國糖尿病雜誌》、《中國微生態學雜誌》等的多篇論文表明,腸道菌群與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1型糖尿病以及肥胖相關性2型糖尿病有密切的關係。

腸道菌群與2型糖尿病

現有研究表明,腸道菌群中有可促進糖尿病的細菌,如糞擬桿菌、變異梭狀芽孢桿菌、大腸埃希菌等。同時,也有抗糖尿病的細菌,如梭狀芽胞桿菌、直腸鎮桿菌、羅斯菌等。

一旦腸道內促進糖尿病的菌群增多可造成機體物質代謝失調並發生慢性低度炎症反應,進而誘發糖尿病。

腸道菌群與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誘導的炎癥狀態。而脂多糖(來源於腸道內微生物群)是導致胰島素抵抗和慢性低度炎症發生的重要觸發因子。腸道菌群失調導致腸粘膜屏障完整性和通透性降低,脂多糖和脂肪酸向體內滲透增加,影響機體免疫反應。

腸道菌群與妊娠期糖尿病

目前的研究表明,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病可能與遺傳、炎性因子、脂肪細胞因子、肥胖等有關。妊娠期由於激素水準、飲食習慣等的變化,對腸道菌群造成一定影響是誘發妊娠期糖尿病的一個原因。

益生菌有利於防治糖尿病

有研究表明,通過食物進入人體的益生菌會導致某些特定的產短鏈脂肪酸菌群數量增加,促進短鏈脂肪酸和丁酸鹽的合成增加,有利於降低 2 型糖尿病的發病率 。益生菌也可以通過降低機體慢性炎症反應水準起到改善胰島素抵抗的作用。

3. 日本研究:2型糖尿病前期可能長達20年

日本Aizawa大學學者在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2018年度會議上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提示,2型糖尿病的前期可能長達20年

研究發現,在診斷之前長達20年裡已經出現了漫長的代謝異常改變,包括空腹血糖和胰島素敏感性。

研究者在2005~2016年間追蹤調查了27392名非糖尿病患者(其中15778名參與者有正常的葡萄糖調節和11614名受試者處於糖尿病前期),試圖弄清那些最終發展成糖尿病的人的血糖何時開始升高。

到2016年底,1067名確診患有2型糖尿病。結果顯示,在發展成2型糖尿病的人群中,與未發展成2型糖尿病的人群相比,一些危險因素更為常見。尤其是,BMI、空腹血糖和胰島素抵抗在診斷2型糖尿病前10年就有增加,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差異越來越大,在診斷前一年內急劇上升。

空腹血糖水準:

● 在診斷前10年,繼續發展為糖尿病的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為5.6mmol/L,而沒有發展為糖尿病的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為5.3mmol/L。

● 在診斷前5年,繼續發展為糖尿病的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升高為5.8mmol/L,而沒有發展為糖尿病的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僅為5.2mmol/L。

● 在診斷前1年,繼續發展為糖尿病的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升高至6.1mmol/L,而沒有發展為糖尿病的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仍為5.2mmol/L。

BMI:診斷為糖尿病的人群的BMI從24 kg/m2上升到25.5kg/m2,但是在沒有發展成糖尿病的人群的BMI保持相對穩定(正常的BMI:18.5~23.99)。

胰島素敏感性:在進展為2型糖尿病人中也在逐年下降,但是在沒有發展為糖尿病的人中胰島素敏感性保持相對穩定。

在初次健康檢查時血糖正常的15778人中,4781人在研究期間繼續發展為糖尿病前期,這些人同樣的出現了逐年的代謝異常變化,儘管程度較輕,這些異常的代謝在糖尿病前期診斷之前至少10年就已經存在。

研究者指出,在那些註定要患糖尿病的人,是因為其久坐的生活方式和暴飲暴食會導致肝臟輕微胰島素抵抗,胰腺分泌胰島素不足而導致空腹血糖升高。

這意味著,我們可能需要比糖尿病前期更早地乾預危險因素,以預防糖尿病的進展

4. 多吃魚可預防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曾有一些研究報告顯示,在幾個非亞洲種族中魚攝入量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具有良好相關性,亞洲飲食與西方飲食顯著不同,在亞洲人群中這種關聯是否仍存在尚缺乏數據。

Leopold Schmetterer等基於新加坡糖尿病管理項目進行了一項研究,評估了在新加坡生活的亞洲2型糖尿病患者中,膳食魚攝入量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嚴重程度的關係。

對437例受試者進行3年食物攝入頻率問卷調查,最終357例被納入分析。根據ETDRS分級系統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嚴重程度分為無視網膜病變、輕中度、重度。以90g魚為標準,按照每天、每周、每月、從不/很少評估魚攝入頻率。

分析結果顯示,膽固醇水準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嚴重程度具有顯著相關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不同階段與魚攝入量顯著相關。在亞洲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者多吃魚可能對預防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有益處

該研究結果表明,魚攝入量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風險之間的生物學關聯在各種族中一致。

貼士:《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魚、禽、蛋和瘦肉要適量攝入,優先選擇魚和禽。其中,每周吃魚280-525g。

內容出處:中國糖醫(編輯整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