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美貿易衝突背後,潛藏著哪些更大的挑戰

朱海斌/文

中美經貿關係近來矛盾加劇。3月22日, 美國總統川普簽署總統備忘錄,依據301調查結果,將對從中國進口的航空、資訊通訊技術、機械的部分產品徵收25%懲罰性關稅。總統備忘錄責成美國貿易代表在15天之內發布具體關稅產品的清單。目前預計涉及征稅的中國商品規模可達500億美元,也有說法稱500億美元指的是征稅的稅額。

500億美元是什麽概念?說小不小,說大也不大。說不小,以500億美元按稅進口而言,這也將是史上最大的單邊懲罰性關稅舉措,其規模超出美國今年以來宣布在洗衣機、光伏產品、鋼、鋁徵收高額關稅對中國影響的10倍以上。這意味著中國出口美國商品的整體平均關稅增加2.9%,差不多在目前關稅水準上翻了一倍。說不大,5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全年出口額的2.2%,涉及的征稅額(125億美元)僅相當於中國經濟總量的0.1%、美國經濟總量的0.06%。因此關稅對於中美兩國的短期經濟影響相當有限。

僅就貿易而言,中美之間演化為全面貿易戰的可能性並不大。但是,基於今年美國中期選舉的因素,加上中美雙方目前對話機制的不足和近期內目標的重大分歧,在短期內雙方達成重大妥協的可能性並不大,更可能是摩擦加劇、打打吵吵、邊打邊談的情形。

貿易保護是川普競選承諾的重要內容,在2017年成功通過稅改後,貿易成為今年的重要議題。2017年,中國對美國的貨物貿易順差進一步從2016年的2540億美元增加到2780億美元。2018年頭兩個月,中國對美國順差為428億美元,超出去年同期的318億美元。要求中方大幅降低對美貿易順差,是美方擺在桌面上的主要目標。

但是,通過關稅很難消除中美之間的貿易失衡。中國對美國順差最大的行業是電子通訊、電子產品、機械設備、服裝、家具、辦公設備。按中國商品在美國進口所佔份額排列,中國在鞋類、服裝、皮革、機械和電子設備均佔到30%以上。即使在鞋類、服裝這些行業,近年來中國製造開始逐漸轉向越南、緬甸、印度等生產成本更低的國家,但從市場份額而言,中國仍領先這些國家好幾個數量級。在高關稅擠壓中國供應商利潤迫使它們退出的情況下,其他國家(包括美國本身)能否填補產品供應的缺口值得懷疑。尤其在電子產品行業,中國是全球供應鏈不可替代的一環,與其他地區的生產商是合作而非替代的關係。對中國產品徵收關稅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可能是破壞性的。

從結構性的因素而言,美國的貿易逆差與其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相關。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在資本項下的流入必然對應經常項目的逆差。同時,美國過低的儲蓄率也造成了美國的過度消費和巨額逆差。如果美國在儲蓄率、資本項目等方面不做大的調整,其經常項目逆差會是長期的結構性問題,隻不過逆差的對象國從之前的日本變成現在的中國,到以後的新的貿易糾紛對象。

從歷史看,美國動用301條款的目的不是貿易戰,而是在雙方的談判中爭取先機,達到對自身更加有利的談判結果。針對特定行業和產品的高額關稅通常是短期性的,畢竟,報復性的關稅對雙方而言都是雙輸的結局,最終迫使雙方進行更理性的談判。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貿易和關稅只是中美矛盾的表象,深層的原因在於中國的崛起和中美經濟力量的此消彼長。301報告的重點是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市場準入、跨國公司投資技術轉讓等方面的美國認為不公平的做法。在總統備忘錄中,特別提出美國將限制中國企業在敏感行業的對美投資,而這些敏感行業基本一一對應了中國以“中國製造2025”為核心的產業更新領域。而儘管美國國內在采取關稅等貿易保護措施這些戰術層面存在重大分歧,但是,在針對中國對美貿易投資方面的不公平做法的判斷和美國應該反擊這些戰略層面的判斷,美國兩黨的認知是高度一致的。最近美國國會全票通過台灣旅行法,實質上已突破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底線,也給中美在經貿領域的談判投下了新的不確定性。

對於中美高層而言,如何對待和解決在貿易表象之後的政治、外交、軍事和地緣政治等方面的問題是更大的挑戰。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只是個時間問題。在核武器出現之前,大國地位的相對變化往往伴隨著大國之間的軍事衝突。而核武出現之後,大國競爭更現實的是通過經濟、技術、金融等方面的鬥爭,如美蘇冷戰和美日的貿易衝突。對於中國而言,一方面要加強內功,推動各方面的結構性改革以增強自身的風險防範能力,另一方面,如何避免或減少大國衝突過程中的尾部風險,實現和平崛起,將是中國長官層面臨的重大挑戰。

(作者為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編輯:王東)

(本文首刊於2018年4月2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