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京腔京韻京事,專家研評《芝麻衚衕》創作秘訣

由劉家成執導,何冰、王鷗、劉蓓主演的《芝麻衚衕》在開播以來一直受到觀眾的熱議。該劇以1947年北京沁芳居醬菜鋪為背景,圍繞老闆嚴振聲、妻子林翠卿及一心為父親治病的牧春花三人之間情感糾葛展開。該劇逐漸接近尾聲,嚴、林、牧三人的感情歸宿將迎來最後結局。

3月16日,《芝麻衚衕》研評會在北京舉行。電視劇的主創團隊,以及文藝界的專家齊聚一堂,就這部作品的文化內涵、精神情懷等方面,進行了深度討論。

用情,用心,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

據悉《芝麻衚衕》的劇本創作,在2015年就已經基本完成,但是當時因為各方原因,一直沒有時機來完成拍攝。直到2017年《情滿四合院》在北京衛視播出,劉家成導演對京味的把控,對情感的把握,對現實主義的呈現,讓出品人曹華益和編劇劉雁十分驚喜。之後的接觸中三人一拍即合,促成了這部作品的問世。

劉家成導演介紹,這次的創作大家在細節上下了很多工夫,從演員表演的尺度、服裝、道具一直到場景的設置,都十分用心,也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上,進行了一定的探索。當今社會缺失的一些仁義禮智信,都在這個劇中做了充分的表達。

談到劇作,本劇的編劇劉雁也感慨道:「我是把我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的,我對這些人物都是非常喜歡的,我很愛他們。」同時劉雁也表示,作為京味兒劇,《芝麻衚衕》的台詞中有大量俚語,劉家成導演在這方面費了一番苦心。「在現場他很用心地幫助演員掌握這些台詞,我對他表示感謝。」

編劇對角色的深情創作,導演及主創們的用心製作,造就了今天觀眾所看到的《芝麻衚衕》。

《芝麻衚衕》收視領先,打破地域文化限制

「作為一部講述老北京文化的作品,《芝麻衚衕》通過嚴振聲一家人的命運悲歡,體現了那個時代,北京人的性格與生活,煙火氣十足。京味,醬味,人情味這些元素合在一起,體現了這部戲的北京韻味。」 《文藝報》藝術部主任高小立這樣評價《芝麻衚衕》。

之前有人形容,地域文化的壁壘很難打破,京味劇難以跨越長江,獲得南方地區觀眾的歡迎。但是此次《芝麻衚衕》,在東方衛視和北京衛視收視率均破一,之後更是連續蟬聯收視率的榜首。

北京電視台影視劇中心副主任朱禮慶表示:「現在該劇已經播出了20天,35城市平均收視率1.4,北京收視率是8.95,全國收視率在1.7以上。從2月22日開播以來,《芝麻衚衕》就在北京地區乃至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收視熱潮。」

新麗傳媒董事長曹華益,對該劇收視率進行了分析:「《芝麻衚衕》不僅在北京地區以14.66%的觀看人群數佔據首位,而且在上海、浙江、江蘇等南方地區的綜合數據也達到了14.07%,可見貼近老百姓生活的電視劇作品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芝麻衚衕》受到關注,引發觀眾共鳴,折射的是地方文化自信的回歸。」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文藝評論家李準認為:「從《情滿四合院》到《芝麻衚衕》,這樣一批京味電視劇的連續播出和產生的重要影響,已經形成了一個內涵豐富、風格鮮明的系列。對於全國影視創作乃至文藝創作如何打造地域文化系列提供了新啟示,引領新潮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地域的才是全國的,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從《渴望》到《芝麻衚衕》,京味電視劇的未來發展

從《渴望》《編輯部的故事》到近年來《正陽門下小女人》《芝麻衚衕》這一系列的作品,完成了京味兒電視劇創作的文化積澱,趟出了一條特色電視劇創作之路。而未來的北京特色電視劇,要怎樣在這條創作之路上繼續走下去呢?

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盧蓉表示,現實主義創作在今天發生了裂變,今天我們面對的觀眾已經越來越年輕化,趣味越來越多元。從現實主義創作來說,用群像來體現一個時代的鏡象,是這個時代應該採取的策略,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代表所有東西。群像塑造,應該是今天現實主義創作的一個突出的特點。

而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研究部主任趙彤認為:「京派電視劇的路要走下去,是在老北京中去找故事,還是在新北京中去找故事,是在老北京人中塑造形象,還是在新北京人中塑造形象,這是值得思考的。」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表示,「時代在前進,在今天的時代,怎樣將藏於北京人性格深處的文化基因、精神標識與當代文化相聯繫,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是未來創作的必經之路。」

同時他提出:「要有揚棄地繼承。揚棄就是講對於傳統文化要完成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去粗取精的過程。揚棄,有揚有棄,跟當代文化相適應,跟現代社會相協調,這是它的途徑。目標在兩創。要對它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文/久酒 】

掃一掃更進一步接觸影視行當!

影視獨舌

由媒體人李星文創辦的影視行業垂直媒體。我們的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原創,咬定採訪,革新文體,民間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