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陰雨天對風濕病的危害,你不得不聽

時值秋季,潮濕、寒涼的陰雨氣象連綿不斷,大多數的風濕病患者對氣候的變化非常敏感。每當遇上這樣的陰雨氣象,關節處就會變的又紅又腫,疼痛難當,同時還有其它難以言狀的不適感。

風濕病是一種常見病,據流行病學調查,風濕骨病、強直性脊柱炎發病率極高,50歲以上的骨性關節炎患者比例高達50%,隨著生活水準提高,痛風性關節炎也日益增多。如何預防以及患上風濕後如何自我康復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中醫認為風濕病的病因有內因和外因兩方面

內因為幼年陽盛,或素體虛弱。

外因為風寒濕等邪雜至,由表入裡,鬱於經絡,阻遏氣血,痹而成病。

中醫學將風濕病歸為「痹證」,其風濕的病因主要由於身體虛弱,又感受風寒、濕邪,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1、臟腑陰陽內傷:

按中醫陰陽五行的觀點講,五臟是心、肝、脾、肺、腎。

心主血脈、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腎主骨。

發生風濕病主要是肝脾腎發生內傷,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在體為骨是作強之官;肝為筋之本,藏血生筋,統司筋骨關節;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來源,主四肢肌肉。

人體的陰陽之氣必須保持平衡,如果陰陽不平衡,出現偏盛偏衰,受到邪氣侵入,所以發生風濕病的熱與寒的癥狀表現。

2、外感六淫之邪:

六淫之邪氣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正常之氣太過的六氣侵入人身體引起發病的氣就稱為邪氣。

風濕病是受到風、寒、濕邪氣侵入人身而發生的。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風寒濕邪閉阻經絡和關節,不通則痛,故而引起關節腫脹疼痛。

3、痰濁瘀血內生:

痰濁與瘀血即是人體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產物,也可以作為病因作用於人體,風濕病大多有慢性進行過程,疾病已久,則病邪由表入裡,由輕而重,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就產生痰濁與瘀血,這些就是風濕病情纏綿而難治的根本原因。

4、營氣衛血失調:

中醫講營氣衛血,營氣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貫,氣調血暢。

營養四肢百骸臟腑經絡。營衛和調,衛氣在外保護人的體表,防禦邪氣侵入身體,營衛不和,邪氣乘虛而入,故營衛失調是風濕病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風濕性關節炎起病較急,受累關節以大關節為主。開始侵及下肢關節者佔85%,膝和踝關節最為常見。其次為肩、肘和腕、手和足的小關節少見。

關節病變呈多發性和遊走性,關節局部炎症明顯,表現有紅、腫、熱、痛、壓痛及活動受限,持續時間不長,常在數日內自行消退。

風濕性關節炎日常如何養護?

盡量不要食用寒涼的食物,久病脾胃虛寒者,少食生冷瓜果及蝦、蟹、竹筍之類。

牛奶、豆漿、麥乳精、巧克力雖是營養佳品,但體內有濕熱或舌苔粘膩者,多食反而腹脹不適,不思飲食;人蔘、白木耳、阿膠雖能補氣養血,但脾胃不和或濕熱內蘊者服之反而壅氣助濕,非但病不能去,反添病痛。

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大有好處。凡堅持體育鍛煉的人,身體就強壯,抗病能力強,很少患病,其抗禦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煉者強得多。

避免風寒濕邪侵襲。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

注意勞逸結合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結合是強身保健的主要措施。臨床上,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雖然基本控制,處於疾病恢復期,往往由於勞累而重新複發或加重,所以要勞逸結合,活動與休息要適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