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糖尿病「運動處方」如何開?5 個要點請收好

「醫生,我有糖尿病的併發症,血糖很高,是不是要多做點運動?」

「醫生,做家務可以算運動嗎?」

「醫生,您說的運動有點模糊,我該如何運動才合適?」

……

面對患者的詢問,我們也可能一時語塞。作為糖尿病治療的五駕馬車之一,運動治療的重要意義不必多言。臨床工作中,大多數醫院都沒有設定運動治療師的角色,而內分泌科醫生更注重藥物的療效,這就使得運動治療的實施多停留在口頭教育指導上,運動處方難得一見。

一張完整有效的運動處方,包括運動強度、運動項目、運動時機、運動持續時間和運動頻率。如何為患者私人訂製?縱觀《中國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國 1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和《中國糖尿病運動治療指南》,不難找到答案。

1. 運動強度:低中為佳

指南推薦:肥胖糖尿病患者以較低強度的有氧運動為好,一般糖尿病患者以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較為適宜。

解讀:運動強度直接關係到鍛煉效果。指南之所以如此推薦,是因為:運動強度較低的運動,能量代謝以利用脂肪為主,運動強度中等的運動,則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

衡量運動強度的「尺子」有最大攝氧量、運動時的最大心率等。筆者認為,心率運用較為便捷。

如低強度運動以最大心率達到 (220-年齡)×(35%~54%)即可,中等強度運以最大心率達到(220-年齡)×(55%~69%)為度。

強度由輕至重,循序漸進,最後達到最大心率。糖尿病合併妊娠者運動形式以散步、固定自行車等低強度有氧運動為主,運動時心率不超過 140 次/分。

2. 運動項目:取長補短

指南推薦:以有氧運動為主,可適當輔以抗阻訓練。

解讀:輕度有氧運動包括購物、散步、做操、太極拳、氣功、家務勞動等;中度運動包括快走、慢跑、騎車、健身操等。其中步行可作為首選方式。

此外,完善的抗阻運動與有氧運動結合,取長補短,既增加趣味性,又可動員更多的肌群參與運動。抗阻運動是在運動過程中針對某肌群施加了一定的阻力(包括自身品質或外來負荷)。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利用啞鈴、彈力帶和盛滿水或沙子的礦泉水瓶,針對大肌群進行抗阻運動,如上肢的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胸部、腰腹部等大肌群。

關節狀況較好的患者可選擇登樓梯和跳繩等。抗阻運動中以每組動作重複 8~15 次感到疲勞為度,即為中等強度。

3. 運動時機:伺機而動

指南推薦:餐後 1~3 小時開始運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空腹血糖大於 16.7 mmol/L、增殖性視網膜病、腎病(Cr>176.8 μmol/L)、嚴重心腦血管疾病(不穩定性心絞痛、嚴重心律失常、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合併急性感染及血糖低於 4.0 mmol/L 的患者暫不適宜運動。

解讀:中國的糖尿病患者多為餐後血糖升高,故指南推薦了餐後運動的時間。有低血糖傾向、急性或嚴重的併發症不宜運動,需要病情穩定後再適度運動。

要注意的是,注射胰島素後 1~1.5 小時是胰島素作用高峰,此時應避免劇烈運動;同時避免把胰島素注射到運動活躍的部位使其吸收加速,而增加低血糖發生風險。

若運動前血糖<5.6 mmol/L,應進食糖類後再運動;晚間運動後,如睡前血糖 <7.0 mmol/L,預示夜間可能會發生低血糖,也需進食一定量的糖類。最好叮囑患者運動時,身上常備些快速補糖食品(如糖塊、含糖餅乾等)。

4. 運動時間:由少到多

指南推薦:每天至少 30 分鐘中度運動強度,若不能一次運動 30 分鐘,可分次進行,每次 10~15 分鐘。每周至少進行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150 分鐘。

解讀:每次運動前應進行 5~10 分鐘的準備活動,運動後進行至少 5 分鐘的放鬆活動。但這段時間不能算作運動時間。

首次開始運動的階段可以稍短,每次 10~15 分鐘,以後視身體條件的不同逐漸延長,因人而異。年齡小、病情輕、體力好的患者,可增加運動強度、縮短時間,而年老者和肥胖者可降低運動強度、增加運動時間。

5. 運動頻率:由稀至繁

指南推薦:一般以每周運動 3~7 天為宜,具體視運動量的大小而定。

解讀:運動頻率應該由稀至繁,而且,如果運動間歇超過 3~4 天,運動受益會受影響。如果每次的運動量較大,可間隔 1~2 天,但不要超過 3 天。

所以指南推薦運動起始治療,可從每天運動 1 次開始,至少每周 3 天,並逐漸增加至每周 5 天甚至 7 天。抗阻運動可以每周 2~3 次,隔天 1 次,應避免連續兩天進行。

另外,為避免低血糖,指南建議運動治療過程中應對治療藥物(尤其是胰島素劑量)進行相應的調整,密切監測血糖。

推薦閱讀:

空腹血糖 = 早餐前血糖?90% 糖尿病患者都測錯了(點此查看)

專業夠硬應試不足?內分泌主治考看這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