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歷史上顯赫一時的黨項族,為何不姓拓跋,而是改姓李了

黨項,又稱黨項羌,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羌族的一支。原居青海東南部黃河曲一帶,公元7世紀中葉,黨項向西北遷徙,各部分散居於廣大的西北地區。從唐末、五代到北宋初,受到中原王朝所封的黨項拓跋氏夏州藩鎮割據勢力不斷增強。到北宋建立後,逐步脫離宋王朝的統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權——西夏。

公元7世紀初,黨項仍處在氏族社會趨於解體的歷史階段。在遼闊的草原上,他們按姓氏結成大小不同的部落,各自分立,互不統屬,過著遊牧狩獵的生活。

唐王朝建立後,漢族封建王朝對黨項采取羈縻政策,授予黨項部落首領以官職,讓他們統治本族人民。黨項逐漸歸入唐王朝的版圖。7世紀中葉,同屬於羌族的吐蕃日益強盛,從雅魯藏布江向東延伸。黨項各部受到嚴重威脅,開始陸續向北遷徙。唐太宗時期,一部分黨項人遷到岷江上遊和今甘肅東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陝西以北一帶:聚集在慶州附近的黨項人稱為東山部,聚集在夏州地區的稱為平夏部。還有一部分黨項人被吐蕃統治。

隨著遊牧、遷徙,黨項人同漢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觸,逐漸發展農耕,向半牧半農的經濟生活過渡。尤其是東遷到今甘、陝一帶的黨項人,農耕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人口也有了明顯的增長。

唐朝末年,黃巢農民起義爆發。

衰敗的唐王朝統治者利用黨項人來鎮壓起義。平夏部的強大部落拓跋部參與了鎮壓黃巢起義。

唐中和元年(881),黃巢起義失敗,平夏部的首領拓跋思恭被封為夏州節度使,統治夏州、綏州(今陝西綏德)、銀州(今陝西榆林)、宥州(今陝西靖邊)和靜州(今陝西省米脂縣境)等五州之地,形成割據之勢。中和四年(884)七月,唐朝升其為夏國公,並賜“李”姓。至此,夏州地區的黨項拓跋氏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唐朝藩鎮。

天祐四年(907)唐朝滅亡,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時期。黨項族的活動範圍擴大到河套地區,並向河西走廊擴展,同原來的吐蕃、回鶻、漢人相接觸,進一步促進了彼此的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西夏書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