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甲減治療的三生三世


現代醫學風雲際會,誕生出大量新思想和新療法,眾多不治之症得到了治療,甚至治癒。


人類對甲狀腺功能減退(簡稱甲減)的認識與鬥爭,是在人類與疾病抗爭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對甲減的早期觀察


1850年,倫敦醫院的一位外科醫生髮表了一篇可以稱得上十分重要的文章。


托馬斯·布利扎德·柯林


這位外科醫生名叫托馬斯·布利扎德·柯林,這個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但你可能聽說過柯林氏潰瘍,這種潰瘍就是以他的姓來命名的。


在這篇文章裡,柯林描述了兩起罕見的甲狀腺缺失的案例,兩起案例都是小女孩,一個10歲,一個6個月大。


10歲的那個女孩嚴重發育不良,身高只有76.2厘米,表情獃滯,幾乎沒有運動能力,也不會說話;6個月大的那個女孩身體虛胖,表情獃滯,臉大頭小,前額十分靠後,舌頭大,且從嘴裡凸出來。


不久,兩者都去世了,死後屍檢結果顯示,她們兩個都沒有甲狀腺。


柯林表示,他不知道還有沒有別的記錄,記載有人體甲狀腺缺失的案例……在克汀病和甲狀腺腫流行的國家,人們早就認為克汀病與甲狀腺腫有關係,但病理學家最近則傾向於認為這兩者並沒有直接關係,上面提到的兩起案例印證了病理學家的這種觀點。


然而,柯林提出克汀病臨床癥狀可能與甲狀腺有關的觀點並未引起重視。直到20年後才有另外一篇論文才再次談到這個話題。


1871年,同樣是來自英國的助理醫師法格提出散發性克汀病可能與甲狀腺腫並沒有關係,而可能與甲狀腺功能缺失或喪失有關。


當時的散發性克汀病按現在的診斷就是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


威廉·蓋爾


接下來要提到的是英國醫師威廉·蓋爾。幾乎所有的教科書都把他作為描述黏液水腫的第一人,他在1874年的一篇文章把黏液水腫描述成「成人的克汀狀態」。


威廉·奧德


1878年,英國醫師威廉·奧德發明了黏液水腫這個術語,並發表了黏液水腫病人的第一張照片。

黏液水腫病人的首張圖片。(a) 病人21歲時—出現黏液水腫癥狀之前 (b) 7年後 (c) 4年後


克汀病、克汀和克汀狀態是這些文章的關鍵詞,不過他們都沒有意識到甲狀腺是導致這些病症的根本原因。


克汀病、甲狀腺腫、碘與甲減


1883年,在讀一篇關於甲狀腺摘除的論文時,瑞士外科醫生特奧多爾·考科爾想到了他的一個患者的獨特術後過程,於是他對在他那裡做過甲狀腺手術的病人進行了跟蹤觀察,立即觀察到部分甲狀腺切除術患者和全甲狀腺切除術患者術後過程的不同,並提出了全甲狀腺切除術患者術後癥狀與克汀病患者的癥狀十分相似。


特奧多爾·考科爾


1909年,因其對甲狀腺的治療、生理學與病理學研究,特奧多爾·考科爾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也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外科醫生。


維克多·霍斯利


這裡還要提到英國的一位神經外科醫生維克多·霍斯利,他是研究甲狀腺功能的先驅之一,認為克汀病、先天性或後天性黏液水腫、甲狀腺切除後黏液水腫都是由甲狀腺功能停止引起的。


對於克汀病,雖然並沒有完全一致的定義,但可以說克汀病是繼發於發育關鍵階段缺乏甲狀腺激素的最極端臨床表現。


散發性克汀病主要是由於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不足引起,而地方性克汀病則是由於某一地區自然環境中嚴重缺乏微量元素碘而引起的,通常伴有地方性甲狀腺腫現象。


早在古羅馬時期,就有作品提到在阿爾卑斯地區經常會出現甲狀腺腫。


在1215年出版的《Reuner Musterbuch》一書中,一副插圖可能最早意識到了甲狀腺腫和智力障礙(克汀病的典型癥狀)之間的關係,這幅插圖畫了一個低能兒,伴有一個很大的甲狀腺腫。


1754年,克汀病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了法語詞典中。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法國皇帝拿破崙發動戰爭,需要大量硝酸鉀製造火藥。當時法國第戎的製造硝石商人、藥劑師貝爾納·庫爾圖瓦正在利用海草或海藻灰的溶液,把天然的硝酸鈉或其他硝酸鹽轉變成硝酸鉀。



1811年,他發現盛裝海草灰溶液的銅製容器很快就遭腐蝕,於是他進行了研究。他將硫酸傾倒進海草灰溶液中,發現放出一股美麗的紫色氣體。這種氣體在冷凝後不形成液體,卻變成暗黑色帶有金屬光澤的結晶體,這就是碘。


庫爾圖瓦在1813年發表了《海草灰中新物質的發現》論文,並把他取得的碘送請當時的法國化學家克萊門、德索梅、蓋呂薩克等人進行研究鑒定,得到他們的肯定。


正是蓋呂薩克命名它為iode,來自希臘文紫色一詞。由此得到碘的拉丁名稱iodium和元素符號I。


碘樣品


在碘被發現後,很快就有猜測認為碘可能對甲狀腺腫有預防作用。


威廉·普魯特


1816年,英國化學家威廉·普魯特勇敢地在自己身上試驗了碘的毒性,並且應用它成功地治療了甲狀腺腫。


科恩德特


1820年,瑞士醫師科恩德特在法國進行了關於碘酊的系統研究,並嘗試用於甲狀腺腫,取得了治療效果。


布魯斯辛高特


法國礦業工程師布魯斯辛高特在遊歷南美時發現,在飲用水裡富含碘的地方,沒有看到甲狀腺腫的現象,而在飲用水裡缺乏碘的地方,經常看到甲狀腺腫的現象,在人們從缺乏碘的地方遷到富含碘的地方後,有的甲狀腺腫消失了。於是,他在1833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描述了,碘鹽能預防和治療甲狀腺腫。


布魯斯辛高特早在1833年就能寫出這樣橫跨化學、地質學和醫學的文章的確令人稱奇。


阿道爾夫·查廷


1851年,法國化學家阿道爾夫·查廷在發表的論文中首次提出了甲狀腺腫可能與碘缺乏有關的觀點。


19世紀60年代,法國三個地方的實驗表明,服用碘治療甲狀腺腫效果喜人,5000名患有甲狀腺腫的兒童在服用碘後,4000名得到治癒或「有明顯改觀」。


從動物甲狀腺提取物到合成製劑


在人類治療甲減的歷史上,有幾個人不得不提,其中之一就是英國內分泌學家喬治·穆雷。


喬治·穆雷


1891年,喬治·穆雷首先應用羊的甲狀腺提取物治療一個嚴重甲減伴黏液水腫的女性患者,並獲得了奇效,這是臨床記錄的世界首例取得成功的甲狀腺替代療法,這位女性患者靠這一療法多活了30年,一直活到了74歲,這在當時也算長壽了。


儘管喬治·穆雷的這一療法並未得到主流醫學界的支持,但引起了醫學界的極大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1894年,默克研製出了第一款治療甲減的羊甲狀腺乾粉,奠定了默克在甲減治療領域先驅者的地位。今天,默克依然是甲減治療的領軍企業,其旗下的優甲樂佔2017年全球治療甲減藥物市場份額四成以上,這意味著,全球有將近一半甲減患者在使用該藥品,足見其分量之重。


那麼,到底是甲狀腺提取物中的哪種物質起到了治療甲減的作用呢?


德國化學家鮑曼的研究為這一問題提供了線索。1896年,鮑曼和羅斯經過細心觀察發現,在甲狀腺中發現了含碘的有機化合物,將其稱之為甲狀腺碘質,並介紹了碘與各種甲狀腺功能異常的關係。


1896年,喬治·穆雷概述了當時治療甲減的現狀,重申黏液水腫是甲狀腺體功能喪失的一個癥狀,是可以治癒的。


鑒於甲減在此之前沒幾年還是不治之症,其發病原因10年前還是模糊不清的,喬治·穆雷的這一論斷凸顯了當時醫藥科技進步之神速。


愛德華·卡爾文·肯德爾


1914年聖誕節給甲減治療送了一個重磅「聖誕禮物」。這一天,美國化學家愛德華·卡爾文·肯德爾結晶了一種後來被命名為甲狀腺素(thyroxine,T4)的物質,這一結晶物含碘量為65.3%,是人類歷史第二個被分離出來的激素。


然而,當他再重複這一流程時,卻沒有分離出任何晶體。又花了15個月時間,肯德爾才一步步把流程搞清楚,並最終提取出了33g的晶體物質,為甲狀腺素的生理特徵研究提供了基礎。


查爾斯·哈靈頓


接下來可能是因為一戰的原因,直到1926年才由化學家查爾斯·哈靈頓確定了甲狀腺素(T4)的化學分子結構。


1952年,生物化學家傑克·格羅斯和羅薩林德·皮特-裡弗斯報導了另一種活性更強的甲狀腺素,即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至此,甲狀腺素的組成得到闡明。


在有治療方法問世前,甲減通常是不治之症,從診斷到死亡患者生存期一般只有10年時間,許多患者在診斷時已經是晚期,智力、神經、精神等受損嚴重。


幸運的是,現在,人類不但已經弄明白甲減的發病機理,而且還發現了甲減的治療方法。


在此,我們向過去、現在以及將來為甲減治療貢獻的人致敬!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