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雙陳:言普洱,必說易武

說起普洱茶,必說易武。易武永遠是普洱茶人心中無法跨越的一座山。

易武靠近中老邊境,約750平方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大的茶山。易武種茶製茶易茶歷史悠久,尤其在清朝後期成為了六大茶山中最熱鬧繁華的茶馬古鎮和茶葉加工、集散中心。

早在唐代已有濮人先民在易武種茶;明朝末年,江西和雲南石屏的漢人進入易武。1726年,雍正皇帝指派鄂爾泰任雲南總督,推行「改土歸流」政策,三年後設「普洱府」,控制普洱茶購銷權利,推行「歲進上同茶芽製」,易武茶山正式成為普洱府的貢茶收采地。

清乾隆年間是易武茶葉快速發展的時期。由於清政府放寬經營,除了雲南本地的石屏人大量遷往易武地區種茶以外,不少做茶葉貿易的漢人和回人也開始遷入易武地區並種植茶樹。易武著名的「彎弓大寨」便是當時在易武地區種茶的漢人和回人共同建立的寨子。

到乾隆末年,整個易武茶山南至易比,北至倮得,100多公里的山樑上茶園呈帶狀連接。百裡易武,山山有茶園,處處有村寨,商旅往來不絕,山道馬鈴聲充耳,一派繁榮景象。

商賈的雲集促使易武地區出現了很多著名的茶號,比如瑞貢天朝的車順號就是易武繁榮的見證。

到清中期,易武進入了鼎盛時期。此時在易武古鎮製茶的商家過百家,每年春季來易武收茶的商家多達數萬人。漸漸的形成了以易武為中心的茶馬古道,當時比較著名的線路有「易武—寮國—越南—香港;易武—寮國—萬象;易武—寮國—泰國;易武—大理—拉薩;易武—昆明—北京。」

由於這些線路的形成,使得易武地區不同等級的茶可以滿足當時社會不同階層人的需要。上品供應皇親國戚,中品供應富商地主,下品供應邊民。當社會各階層的人都開始和易武有交集的時候,易武地區的興盛達到頂峰。

易武老街

到了清末民初,由於清王朝的沒落,貢茶制度的消失,同時思茅地區大面積瘧疾的爆發,易武古鎮一下子從極盛沒落至極衰。

20世紀90年代,台灣茶人對易武茶的關注使得易武茶區再度興起,僅存的一些老茶莊重新煥發出活力,同時也催生了一批明星茶品,如99易昌號,易武正山野生茶特級品等。

1999年易武正山野生茶(小綠大樹),雙陳乾倉儲藏

歷史上著名的老茶皆出自易武,易武茶以「津」見長,生津細長持久,茶滋柔甜,苦澀細膩,濃而不烈,口腔潤澤清甜。帶給人的美好體驗正如易武的歷史一樣悠遠綿長,耐人回味。

繼天官賜福後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