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逍遙津之戰”中,張遼如何用八百破十萬?

魏蜀吳三國中,魏武帝曹操、蜀漢昭烈帝劉備,都是馬上打天下,南征北戰,軍事能力很強(劉備看似軟弱,其實打過很多勝仗,只是“夷陵之戰”給他減分不少);“大魏吳王”孫權則相形見絀,繼承父兄的基業,絕對算不上白手起家。

雖然孫權的功業也很大,將孫策留下來的地盤,擴張到揚州、荊州、交州三州之地(諸葛亮五次北伐,才拿了武都、陰平兩個並不富庶的郡),但他本人在戰場上的表現卻並不怎麽高明,被後人戲稱為“孫十萬”。比較著名的一次戰例,就是在“逍遙津之戰”中,張遼所謂的“八百破十萬”了。

戰前背景

曹操和孫權之間隔著長江天塹。雙方隔江對峙,都有北上或南下的意圖。在建安十九年時,孫權成功攻克長江以北的皖城,作為繼續北上的橋頭堡,為後來攻打合肥打下基礎。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率軍西征,攻打漢中“五鬥米道”張魯。當時合肥隻部署七千兵力,由張遼、樂進、李典擔任守將。趁江北防禦空虛之際,在建安二十年八月,孫權率領十萬大軍,北上親征合肥,拉開“合肥之戰”的帷幕。

戰爭過程

“錦囊妙計”

皖城已經丟失,孫權素有北上進取之心。曹操已經預料到,孫權必定趁自己西征的時候攻打合肥。他玩了一個“錦囊妙計”的花樣,給合肥護軍薛悌留下一封書信,上面寫道:“賊至乃發”。

等孫權大軍過來時,張遼等人打開書信,上面寫著曹操對戰役初期的一個簡單的戰術部署:樂進與薛悌守城;張遼和李典出城迎擊。

江東集團有十萬大軍,合肥守軍只有七千,還要分兵出城交戰。很多人都不認可這個計劃,但張遼、李典力排眾議,認為孫權大軍一旦合圍,合肥士氣低落,很容易失守;當下只有趁孫權立足未穩時,發動一次突然襲擊,打擊江東軍隊計程車氣,才有利於接下來的守城階段。

踹營奪氣

張遼在夜裡招募八百敢死之士,殺牛分食,飽餐一頓。第二天張遼披堅執銳,率先衝入江東軍隊中,“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完成一次成功的致師(古代戰爭時,為打擊敵方士氣,派遣小股部隊對敵陣的挑戰),並且長驅直入,直接殺奔到孫權面前。

孫權大吃一驚,倉促之間登山退避。等到穩住陣腳後,孫權發現張遼部一共就八百兵力,於是指揮士兵進行包圍。張遼看兩翼有人包圍過來,立刻進行突圍,率領幾十人把包圍圈撕開一道口子。他為了救援圍在陣中的幾百人,再一次進行衝陣,成功救出這批人。

這一仗從清晨打到中午,張遼反覆衝陣,甚至一度威脅孫權;反觀江東一方,不僅損兵折將,這支八百人的小股部隊還沒有吃掉。可以說士氣低落到極點。

無功而返

第一次交鋒後,張遼回城守備。此時雙方的兵力差距還是很懸殊,但曹軍士氣高漲,吳人士氣低落,再加上張遼等人是守城一方,具有居高臨下、以逸待勞、城堅糧足等優勢,彌補了兵力上的差距。

“威震逍遙津”

孫權圍攻合肥十天不下,覺得再打下去也沒有什麽意義,再加上瘟疫橫行,於是全軍回撤。在撤退的時候,孫權腦子犯渾,先讓大軍南渡,自己率領“車下虎士”(大概是孫權的衛兵)一千多人,和呂蒙、蔣欽、凌統、甘寧在逍遙津以北斷後。

張遼發現孫權與主力部隊相隔,抓住這個大好機會,率領大軍掩殺過來。此時前軍和後軍分隔太遠,根本無法回救孫權,只能依靠一千“車下虎士”和呂、蔣、凌、甘四部阻擋張遼,掩護孫權撤退。

在這次戰鬥中,江東軍隊傷亡慘重,狼狽之極。呂蒙“以死扞衛”;蔣欽“力戰有功”;凌統率領三百部曲保護孫權過逍遙津,並且留下來斷後,“左右盡死,身亦被創”;甘寧“引弓射敵,與統等死戰”,種種記載足以說明江東四將為了掩護孫權、彌補他的錯誤決定造成的後果,進行多麽慘烈的戰鬥。《獻帝春秋》中記載,張遼、樂進在追殺的過程中,已經遇到孫權,只不過不認識,才錯失良機。

倉皇渡津

孫權渡逍遙津時,遇到重大危機。曹軍早已毀壞逍遙津橋,留出一丈寬的空缺,斷絕孫權的歸路。這時候多虧孫權近侍谷利幫助孫權催馬揚鞭,越過空缺,成功過橋。在逍遙津南,賀齊率領三千人接應,孫權這才脫離險境。

雙方對比

雙方兵力上的具體戰損不詳(或許是小編才疏學淺沒找到),但總體上看,孫權顯然是失敗者。“合肥之戰”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前期的“踹營奪氣”,和後期的“逍遙津之戰”。兩次戰役中,張遼均取得勝利;江東一方雖然主力部隊可能沒有太大損失,但也稱得上損兵折將,陳武戰死(不確定是前期還是後期)、徐盛受傷(同樣不確定)、凌統部全軍覆沒,自己受傷(潛泳回來的)。張遼經此一役後聲威大震,甚至有止江東小兒夜啼的傳說。

總結

綜合來看,在“合肥之戰”中,孫權抓的時機很好,兵力佔優。但張遼利用致師的手段,成功打擊江東計程車氣,為固守合肥創造條件;後來張遼更是利用孫權的主帥斷後的錯誤決策,打了江東軍隊一個措手不及,並且毀壞橋面,險些活捉孫權。從這兩次戰役的表現中,足以看出張遼有勇有謀。雖然“逍遙津之戰”並非“八百破十萬”那樣誇張的程度,但也足以成為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一個經典戰例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資治通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