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真正打出“八百破十萬”戰績的不是張遼,而是另有其人!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趁曹操發兵漢中之際,集結十萬精銳大軍直撲合肥,結果被張遼七千守軍所破,大敗而回,“合肥戰神孫十萬”的名號由此而來。

張遼威震逍遙津,江東小兒聞張遼名而不敢夜啼,他也因此成為唐德宗追封的“”武廟六十四名將”之一。

然而張遼真的打出了“八百破十萬”的戰績嗎?其實不然。

我們通過此戰的一些細節不難發現:所謂的“八百破十萬”,其實水分相當大。

根據《三國志-張遼傳》的記載:

於是(張)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

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塚,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複還突圍,拔出餘眾。

張遼敢以八百死士突襲孫權十萬大軍,挫其銳氣,這份勇略值得稱讚。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張遼的突襲確實把孫權嚇了一跳,但是沒有嚇懵。他一看張遼才帶這麽點小弟,便迅速指揮將士,把張遼包圍了。

陷入重圍的張遼突圍後,身邊只剩下了幾十個人,出於為將者的責任,張遼殺入重圍又救出了其他還活著的將士。

張遼該戰的表現是十分英勇的,但他的這次突襲除了搓敵銳氣之外,並未給孫權造成實質性的傷害,他自己也因為兵力過少,有所損失。

所以所謂的“八百破十萬”,其實根本就不存在。

孫權整頓好兵馬後,對合肥發起了進攻,但是始終未能攻破。軍中還爆發了疫病,所以10天后撤兵。

而張遼後來大破孫權,正是在孫權撤退時。

當時孫權的大部隊已經撤走,他自己親自斷後,兵力只有一千多人。

張遼則調動了三四千人馬,在優勢兵力下差點生擒孫權。“張遼止啼”由此而來,但也不是什麽八百破十萬。

八百對十萬,兵力比高達一比一百,這種力量懸殊的戰鬥,想想都不太可能。

然而在張遼之前,有一人卻實實在在的打出過這樣的戰績。

他就是——公孫瓚。

公孫瓚好戰,人稱白馬將軍,曾一度令塞外異族聞風喪膽。

而他的上司劉虞卻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胡人,看不慣公孫瓚崇尚武力的作風。

時間一長,劉虞和公孫瓚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劉虞便集結兵馬,發動了對公孫瓚的戰爭,劉虞所調來的軍隊,也是有十萬之多。

按《後漢書》:“四年冬,遂自率諸屯兵眾合十萬人以攻(公孫)瓚……瓚時部曲放散在外,倉卒自懼不免,乃掘東城欲走。(劉)虞兵不習戰,又愛人廬舍,來不聽焚燒,急攻圍不下。

瓚乃簡募銳士數百人,因風縱火,直衝突之。虞遂大敗,與官屬北奔居庸縣。瓚追攻之,三日城陷,遂執虞並妻子還薊。”

當時公孫瓚的部曲都放散在外,大部隊都還沒回來,聽聞劉虞十萬大軍來攻,倉卒間第一反映就是逃跑。

但是等到劉虞的部隊逼近以後,公孫瓚卻發現劉虞計程車兵並不擅長作戰,而劉虞本人還是個仁義之士,他下令不準損害民居、不準騷擾百姓,導致久攻不下。

於是戰場經驗豐富的公孫瓚,馬上集結幾百個精兵,趁著風勢放火,發動對劉虞的突擊,很快就將劉虞的十萬大軍打敗。

幽州牧劉虞因為親政愛民,不喜歡用兵,所以他在到任後進行了精兵簡將政策。裁軍過後的劉虞為什麽還能集合出十萬人馬來呢?

那是因為劉虞的部隊是組合而成的。

劉虞身為幽州牧守,本身就有一定數量的漢朝軍隊,而幽州因為是塞外邊陲,為了防備,以及處理漢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

漢朝廷一般會在邊境設置武官,比如防備羌族的就叫“護羌校尉”,幽州這裡的異族是烏丸,所以就是“護烏丸校尉”,護烏丸校尉手下的軍隊也歸劉虞調遣;

而除此之外,劉虞還成功說降了烏丸首領峭王,峭王手裡的烏丸軍隊就有五萬人之多。所以劉虞手上的烏丸軍和漢軍加起來,沒有十萬也接近十萬了。

公孫瓚這個人是非常彪悍的,他第一次和烏丸交手就敢用幾十個人打烏丸幾百人,而後更是憑借這股子敢於以少打多的勇氣,打的塞外異族“千軍萬馬避白馬”。

論軍事能力,公孫瓚是絕對碾壓劉虞的,但畢竟劉虞是有絕對兵力優勢的,正如某電視劇的經典台詞說的那樣:就是十萬頭豬伸長脖子讓你砍,你也得砍個三天三夜,累個半死。

可公孫瓚那是實實在在的用幾百人擊敗了十萬大軍,劉虞與他的部下往北逃到居庸縣(今北京延慶東)。公孫瓚三天就攻破了居庸城,活捉劉虞及其妻子兒女回到薊縣。

所以,相比於張遼打的那場漂亮的突襲戰,公孫瓚用幾百人將劉虞十萬人徹徹底底的打敗,這含金量可高多了。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孫權的軍事才能要遠遠超過劉虞,打孫權的副本難度那是要遠遠超過劉虞的,所以筆者並不是貶低張遼將他拉下神壇,只是想說明一下,單論公孫瓚的作戰能力,其實也是彪悍的可怕。

如何才能看更多三國精彩故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