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近代歐洲逐漸普及了火器,為何中國還堅持使用弓箭

文/寂寞的紅酒

提起火槍,人們都不陌生。雖然中國是火藥的發明國,而且最先發明了火器,但火器卻是興盛於歐洲。明清時期,火器逐漸在歐洲普及,最終成為了歐洲軍隊的製式裝備。但在火藥的故鄉中國,中國軍隊卻抱著弓箭不放,最終在和西方人的交鋒中被打得一敗塗地。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歐洲逐漸普及了火器,為何中國還在堅持使用弓箭?

其實兩地出現如此的差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兩地的實際情況不同。和西方相比,中國是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僅地盤大而且人口多,資源又非常豐富,所以中國軍隊走的是人海戰術。中國軍隊屬於典型的民兵流,不像西方一樣走的是職業兵路線。西方國家普遍不大,資源和人口都非常有限,所以他們的軍隊數量很少。為了增強實力,他們不得不走精兵路線,在軍事裝備上下功夫。比如歐洲的騎士數量很小,但武器裝備尤其是鎧甲非常堅固,特別是在14世紀板甲出現以後,防禦力非常高,普通弓箭都穿不透。所以剛剛興起的火器派上了用場。雖然當時的火器不管是射程還是威力都遠比不上弓箭,但對裝備重甲的重騎兵和重步兵非常有效。子彈和火藥的衝擊雖然不能擊穿堅固的鎧甲,但其強大的衝擊力往往會給穿鎧甲計程車兵身體造成嚴重的傷害。到17世紀初,當滑膛槍和燧發槍出現後,板甲已經完全防不住火槍的攻擊,所以歐洲傳統的騎士和重步兵逐漸被淘汰。

同時,由於歐洲國家人少、資源少,而弓箭特別是箭支的製造成本很高、製造速度很慢,所以歐洲國家更青睞製造速度更快、製造成本更低的火器。一個熟練工人一天也就製造十幾支最多幾十支箭,還不夠一個士兵一次作戰的消耗。而火槍使用的鉛丸則不同,一天能生產成千上萬。火槍子彈生產效率和成本都遠遠優於箭支。此外,弓箭手的訓練周期很長、身體素質要求很高,培養一名合格的弓箭手非常不容易。像英法這樣的歐洲大國也不過只有幾千名弓箭手。在中世紀由於戰爭規模較小、頻率較低,所以幾千名弓箭手完全夠用,性能還不夠完善的火器優勢並不明顯。

但隨著火器性能的不斷完善和歐洲戰爭規模的急劇擴大以及戰爭頻率的增加,弓箭已經完全不能滿足龐大持續的戰爭消耗。比如到拿破侖戰爭時期,動輒就是幾萬、十幾萬甚至規模更大的戰爭,幾千名弓箭手已經根本不夠用,箭支生產也不能滿足需要,所以火器成為了主流。慢慢的隨著火器性能的不斷完善,火器的威力越來越大、射程越來越遠,性能已經遠遠超過弓箭,所以火器在歐洲迅速普及,最終取代了弓箭。

而中國就不同了,中國是人口大國,中國有的是兵員,征召成千上萬的合格弓箭手是非常輕鬆的,在短時間內製造幾十萬支、幾百萬支箭也不是什麽難事。加上對手大部分都是不注重防護的非職業兵,多是防禦力很弱的輕步兵,所以根本沒有發展的需求,反而是弓箭更有優勢。當然,和歐洲同時期的明朝倒是對火器非常重視,研發出了五花八門的火器,但由於缺乏技術體系和軍事體制等原因,火器造的質量很差,火器的性能始終無法和弓箭相媲美。雖然明朝從歐洲和土耳其等地引入了一些性能出色的火器,並開始仿製,但由於農民起義和清軍入關最終戛然而止。清朝是女真人建立的一個王朝,女真人是一個漁獵民族,他們擅長騎馬射箭,不僅有的是合格的弓箭手,而且箭術水準很高。

憑借強大的戰鬥力和騎射技術,他們取代了明朝。清政府認為他們以弓馬立國,射箭和騎馬才是他們的立國之本,除了火炮他們對其他的火器根本不屑一顧。乾隆時期英國使臣馬戛爾尼曾進獻了一批性能先進的火槍,但乾隆皇帝視其為奇技淫巧,把火槍都扔進了倉庫,清政府對火器的態度可見一斑。同時,他們害怕漢人利用火器造反,認為火器會威脅他們的統治,所以清政府對火器研發和製造嚴加限制。加上清政府承平已久,長期的安逸使得他們對研發火器沒有一點興趣和動力,因此導致中國火器發展緩慢,火槍製造水準遠遠落後於歐洲諸國。

雖然清軍裝備了一些火器,但性能極差,即使引以為傲的大炮也根本無法和西方火炮相比,不僅射程近威力小,而且不能移動。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當精銳的八旗騎兵遇上英國火槍兵的時候,被英國火槍兵揍得幾乎毫無抵抗之力。清軍終於意識到了他們眼裡“奇技淫巧”的威力,才意識到火槍的厲害。但冥頑不化的清政府仍然抱著弓馬立國不放,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僧格林沁和他精銳的蒙古騎兵被英法聯軍打得全軍覆沒,清政府才意識到火槍確實比弓箭厲害,因此才同意了引進西方工業和技術的洋務運動。

參考資料:《改變歐洲歷史的中國火藥火器》、《中國火藥與火器的西傳對歐洲軍事革命的影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