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沈建光:關於貿易戰的八大誤區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沈建光

  一旦貿易戰開打,經貿壓艙石動搖,很可能將中美關係帶入冷戰模式,中國受到的外部衝擊對於改革開放以及加入WTO以來延續的經濟增長奇跡是很大的打擊,需要竭力避免。

關於貿易戰的八大誤區關於貿易戰的八大誤區

  中美貿易爭端硝煙再起,輿論一時間成鼎沸之勢。有驚呼中美貿易戰全面開火的;有建議中國采取強硬態勢,全面反擊,大豆、汽車、飛機是重點回擊方向的。中美外交辭令上也是針鋒相對,美國貿易年度報告聲稱將使用“所有可用工具”向中國施壓,中國官方亦表示打貿易戰奉陪到底。這幾天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中美貿易戰問題也一躍而起,成為最受關注的議題。

  然而,針對中美貿易戰,筆者發現,當前討論還有不少認識上的誤區,對緩解貿易危機有害無益。某些煽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的姿態切不可取,在當下山雨欲來風滿樓之際,還原當前中美貿易衝突的事實和本質,推動討論向符合中國經濟利益最大化的方向發展,並尋找切實可行的應對之策,才是需要積極探尋與爭取的方向。

  筆者認為,當前中美貿易戰激辯還需走出以下八大誤區:

  誤區一:中美貿易戰已經開打

  雖然態度上劍拔弩張,但從已經落地的貿易製裁來看,只能算是貿易磨擦,並未達到貿易戰的標準。目前,美國針對中國的鋼鐵和鋁產品加征關稅對中國影響有限。中國對美國鋼材出口不到20億美元,佔中國鋼鐵出口比例的3.6%;中國對美國鋁出口約為19.3億美元,佔中國出口比例16%。而中國針對美國對鋼和鋁232措施反擊清單涉及到30億美元,基本相當於對等還擊,而且涉及到30億美元商品份額隻佔中國對美出口份額的0.7%,和前幾年一般貿易磨擦相當,遠非貿易戰的開始。

  當然,值得警惕的是,美國301條款對中國製裁備忘錄可能涉及到600億美元商品,如果最壞的情況出現,14%的中國對美出口份額會受到影響,主要是高科技和機械產品受到波及,而中國也勢必會采取還擊。

  但從目前情勢來看,還有很大回旋太空,美國301備忘錄簽署後,會留出15天清單制定,30天公示時間,且當前美國商會的反對聲音也十分強烈,美國45家商會致信川普要求勿對中國加征關稅。而且45天的期限也沒有說不可延長,從這個角度來看,中美貿易戰只是山雨欲來,川普率先叫陣,公開價碼,中國斡旋仍有太空。

圖表 1: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再創新高圖表 1: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再創新高

  誤區二:中國打貿易戰贏面大

  中美是全球第一、二大經濟體和出口國,兩者貿易額從1979年的25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5836億美元,增長了233倍,貿易戰不會有贏家。而且二者在地緣政治,意識形態,知識產權保護、網絡安全等諸多領域都有著很大分歧,一旦貿易戰開打,經貿壓艙石動搖,很可能將中美關係帶入冷戰模式,中國受到的外部衝擊對於改革開放以及加入WTO以來延續的經濟增長奇跡是很大的打擊,需要竭力避免。

  首先,中國有巨額貿易順差,受到的影響更大。因為從中國方面來看,中國對美國出口的依賴體現在多個方面。2017年,中國對美商品出口佔中國商品總出口的19.1%。對美商品出口不僅集中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上,如玩具,家具,紡織等對美出口均佔該行業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並且隨著中國自身製造業的更新,資本密集型產業如電子機械等對美出口也大幅增加,出口量甚至趕超勞動密集型產業。

  雖然,理論上中美爆發貿易戰後,中國對美國的商品出口會轉向其他國家地區,但筆者研究發現,中國主要出口商品中在其他幾大出口國所佔的比重已相當之高,進一步提高出口比例和市場佔有率的太空極其有限。例如,對美國出口量最大的電子機械與設備,日本從中國的進口佔全部進口的49.6%,韓國從中國的進口佔全部進口的40.7%,德國佔23.0%,英國佔22.7%,消化更多的中國進口相對困難,而非主要貿易國市場的自身需求又相對有限。

  當然,貿易戰也勢必對美國造成嚴重打擊。原因在於中國是美國繼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後的第三大出口國,美國對華商品出口不僅包括高附加值的工業產品,如飛機、汽車、電子設備,也包括資源型商品,如原木和穀物。當前中國零售市場比肩甚至超越美國,一旦引起中國方面的反擊,美國企業來自中國利潤會大幅縮減。事實上,美國絕大多數的大型跨國公司都視中國為重要市場。

  此外,中國服務業對美國也十分重要,相比於貿易逆差,美國對中國的服務業是順差;此外,如果考慮到香港“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每年有相當多的中資企業利用香港作為並購和投資平台,真實的影響會更大一些。從替代的角度而言,筆者認為,美國同樣依賴從中國的進口,短期內找到中國製造的完全替代品相對困難。貿易戰將會推升美國人民的生活成本並提高通脹風險。例如,美國九成的雨傘進口,八成的玩具進口、七成的頭飾進口來自中國,一旦貿易戰開打,則難免推高通脹,對美國消費者不利。實際上,當前已經有擔心美國工資上漲會推動美國通脹的上升。

圖表 2 中國出口美國金額排名前十圖表 2 中國出口美國金額排名前十

  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長樓繼偉提到,當前中國商務部給出的措施比較溫和,應該對美國大豆、飛機、汽車等對華出口佔比較高的領域三箭齊發。但在筆者看來,這一聲明可以看作是防止美國貿易戰的直接威脅,提醒美國需三思後行,但若切實付出行動,則真正打到美國的痛點,有可能會開啟貿易戰並推向難有回旋余地的境地。

  誤區三:當前中國反擊措施過於溫和

  實際上,正如上文所說,雖然美國目前看來劍拔弩張,但並未打到中國痛點,如落地的鋼鐵和鋁關稅對中國影響不大,針對2025產業的抑製也並非中國對美出口的主要構成,不能說貿易戰的開始,只是率先叫價,試圖贏得更多利益,中國還有很大的周轉太空。而中國目前的回擊,也以對等還擊為主,並未冒進。在筆者看來,這是避免貿易戰更新的姿態,也是正確的應對策略。畢竟中國對美的巨額貿易順差,一旦打起,必將影響多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保持定力,防止貿易戰不到最後迫不得已,始終是努力爭取的方向。

  此外,縱觀這三種產品,作為應對武器,也均是有利有弊。首先,飛機是美國對中國出口第二大商品,年出口接近150億美元,佔美國出口到全球的11%,回擊的話,對美國直接影響不言而喻。但正是由於市場份額較重,短期內國產大飛機替代還困難。即一旦大幅減少美國波音進口,唯一替代是空客,歐洲政治風象也多變,過度依賴歐洲同樣十分被動。

  其次,美國對中國汽車及零附件出口約110億美元,對汽車反擊同樣效果明顯,但同樣非到萬不得已不宜動用。美國通用汽車在華投資亦在逐年加大,目前通用在中國生產的別克昂科威及凱迪拉克CT6車型均以進口車的形式返銷美國市場,美國通用去年在華銷售400萬輛汽車,2014-17年在華投資120億美元,打擊美國汽車企業對外資流入不利,也可能加劇當前對,外資不能一視同仁的批評。

  再有,美國對中國油料種子出口接近150億美元,超過其全球出口的一半。打擊大豆等農產品,雖然單品價格不高,但影響群體廣泛,而且美國農產主是川普的重要選民,可以影響川普的選民基礎。但從中國而言,減少美國大豆進口短期內也會造成供給短缺,推升飼料價格上漲,並引發通脹。

  總之,在全球貿易聯繫日益緊密的當下,難以找到對一國絕對有利,對他國無利的回擊手段。以打促談,避免貿易戰仍然是最佳策略,從這個角度而言,不到緊急時刻,仍然堅持你來我往的回擊策略,並非溫和,而是避免矛盾更新到不可收拾,盡量在多個回合中尋求雙方合理價位,早日結束貿易爭端的相對佔優選擇。

圖表 3 美國出口到中國商品按金額前十名圖表 3 美國出口到中國商品按金額前十名

  誤區四:拋售美債、打匯率戰是終極武器

  有觀點建議,中國可以拋售美債,或讓人民幣匯率貶值加以應對。但在筆者看來,二者均不宜作為貿易戰的應對方式。一方面,中國雖然擁有1.18兆美元美國國債,是美國國債第一大的持有國,拋售美債會造成美元一定程度上貶值,但大舉拋售,難以找到體量相當的接盤者,必定會造成拋售時的大幅折價。而且縱觀全球,也難以找到匹配美債收益率與穩定性,且足以承受中國如此大體量的金融資產,拋售引起的金融市場波動將造成中國巨大的財富損失,並加劇恐慌,讓事態更新。

  另一方面,匯率政策亦不應作為應對武器。實際上,當前中國出口表現良好,對歐盟、日本、“一帶一路”國家出口強勁,儘管對美出口或有下滑,也不需要通過貶值刺激。且從近年來的觀察來看,匯率若非單方向大幅波動,對貿易影響其實有限,貿易情況更多的與海外經濟復甦情況以及關稅政策關聯更大。

  去年人民幣匯率對美元大幅升值,但得益於海外經濟的復甦,出口卻強勁反彈,而在2014-2016年,人民幣貶值階段,由於外部環境低迷,出口反而差強人意。而一旦采取貶值策略,如果貶值幅度很小,很難起到效果,大幅貶值則可能出現預期恐慌,加劇資金外流,葬送難得的匯率企穩局面,並引致他國競相效仿,使得第一次貶值效果大打折扣,得不償失。

  誤區五:貿易戰會推遲中國開放步伐

  在這場貿易衝突中,中國仍有較大的回旋太空。在筆者看來,中美貿易戰演化的方向大概率是以戰促和,邊打邊談,中國會做出一定的妥協與讓步,如在增加進口方面做出努力,以減少逆差;承諾加大金融、服務業開放、增加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保護以及勞工保護;真正做到確保外資主體市場地位一視同仁,降低強製技術轉讓比例等。但筆者並不認同這些改革全是受外部環境所迫。在筆者看來,這既是對抗美國咄咄逼人態勢的反製讓步,也是中國既定的改革方向,一舉兩得。

  實際上,近年來,外資企業在中國利潤逐步增加的同時,對中國市場環境的抱怨已然增加。根據中國美國商會發表的2017年度調查顯示,411家會員公司中,64%的公司公布其2017年收入出現增長,近3/4的受訪公司表示實現盈利,為3年來最高比例。但報告同時顯示,3/4的受訪公司表示,他們感到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不如從前。七成左右的公司對中國的監管程式持悲觀或中立態度,反映最多的問題包括中國監管不透明、法律應用存在矛盾及勞動力成本上升。

  至於外資企業抱怨中國政府對國有企業的補貼,也並非全無根據。實際上,近年來,僵屍企業大量存在對於中國而言也造成了資金運用低效率,推高企業杠杆率等問題。未來推動國企改革,實現微觀主體地位一致,在筆者看來,不僅是外資企業在華發展的要求,也是打破中國資金軟約束,降低金融杠杆與金融風險的必要舉措。此外,外資企業近年來對中國強製轉讓技術的抱怨加大,在筆者看來,以市場換技術雖然獲得巨大成功,但中國終究要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加強自主研發投入與提高自我創新能力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要求。

  更進一步,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外需的依賴程度已然降低,內需已然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未來加大力度支持消費轉型更新,提高中高端產品消費和服務品質,並配合新一輪服務業的供給側改革,有助於解決消費領域供需錯配難題,增加內需以減弱外部衝擊。

  實際上,筆者認為,當前中國金融業、高科技行業與服務業都有開放的太空。例如,金融領域,當前中國金融市場外資參與度不高,加大開放力度,既可以緩釋外部壓力,也可增加競爭,適應全球化與提高國內金融業潛能。同時,適度增加對美國進口,特別是增加美國高科技公司、服務類公司的中國市場份額,可以提升中國的服務業發展水準和爭取更多的盟友。

  總之,切實落實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減少政府補貼、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打破隱形玻璃門、旋轉門,完善監管與法律,既是外部訴求,也是延續中國改革開放的未盡之路。

  誤區六:多邊貿易體系已經失效

  有觀點認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有國際承諾,即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日起15年後自動取得市場經濟地位。但當前,美國、歐盟與日本仍然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因此中美貿易戰是尋求國際組織框架也難有幫助,甚至中評社社評稱,中國應無懼退出世界貿易組織。

  在筆者看來,這樣的建議並不可取。美國政府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引起廣泛批評。在雙邊貿易衝突背景下,加強廣泛的多邊合作仍是應對之法。實際上,開放與加入WTO是近四十年中國獲得經濟騰飛奇跡的重要原因。如今,中國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對全球經濟貢獻達30%,經濟實力空前提升。與此同時,經濟上競爭力的增強也使得近年來中國在金融與全球治理方面的話語權大幅提升,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倡議的提出,G20會議、金磚國家長官人會議的舉行,中國在全球治理方面正在發揮越來越強的長官力,而這些成就都得益於全球化背景下廣泛合作共贏的理念。

  展望未來,除了上述硬回應與推動市場化改革以外,最大程度上爭取倡導全球化國家的支持,共同抵抗美國貿易戰威脅,還是一個重要策略選擇。在筆者看來,在WTO框架下尋求解決途徑,並在全球範圍內,爭取越來越多的支持自由貿易國家的盟友,十分重要。與此同時,爭取美國企業界反對貿易戰解決爭端的力量,重視美國企業的合理訴求,並通過美國商業界反對貿易保護的理念,有助於對美國川普政策形成掣肘。

  誤區七:中國會重蹈日美貿易戰的覆轍

  一種悲觀的判斷認為,中美貿易戰會重蹈日美貿易戰覆轍,並向日本一樣,成為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對此,筆者仍然認為,兩者有比較大的不同,結論難以輕易複製。最主要的不同體現在:

  第一,中日市場規模對美影響不同。中國零售今年有望超過美國市場;而日本1985年零售市場僅為美國的三分之一,零售業市場規模相對較小,且多為自產自銷,對進口消化能力相對較弱,使得日本市場對美國的牽製較小。

  第二,中日對美的出口產品構成不同。當前中國有一半出口來自外商投資企業,其中又約半數是美國企業。如若美國通過貿易戰重挫中國出口,其實也間接打擊了美國在華企業的產銷和利潤。而當時日本對美出口多為本國品牌,限制日本出口對美國企業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第三,中日應對方式不同,與日本采取對美自動出口限額不同。中國或會更加開放國內市場,同時通過在促進公平競爭、企業待遇均等、開放金融市場以及價格市場化改革等方面做出改變,以增加來自美國的進口,而非采取對美出口限額。

  第四,中日匯率政策的選擇不同。廣場協定後十年,美元兌日元從1:240三年內跌至1:120,之後三十年以1:120為中心波動,一度觸及1:80。日元大幅升值促使日本政府采取了過度寬鬆貨幣政策,引爆了後來泡沫經濟破滅。而中國政府自去年以來一直致力於維持匯率穩定,盡力避免通過匯率波動來調整貿易。

  從上述角度來說,筆者認為,中美不會重蹈美日之間貿易戰的覆轍,回旋的余地可能會更大。

  誤區八:中美“修昔底德陷阱”不可避免

  有觀點認為,美國對中國挑起貿易爭端只是耍花腔,對中國2025製造業涉及到的領域如高性能醫療器材、生物製藥、新材料、農機裝備、工業機器人、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汽車、航空產品和高鐵裝備等征稅,而考慮到這幾類中國並不是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強項,更不是中國出口到美國的主要商品和服務項目,因此美國貿易戰是放空槍,主要針對技術轉讓問題。

  筆者希望此言成立,但情況未必如此樂觀。這涉及到問題的關鍵,川普的底線究竟在哪裡?一種解釋是選舉的製約。由於去年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再創新高,今年年底美國議會中期選舉,川普為贏得選民支持,以貿易戰要價,作為討價還價的籌碼。但還有另外一種擔憂,就是川普此舉是對中國全面反製的開始,不僅貿易領域,美國大打台灣牌、朝鮮牌,對華鷹派人士全面上位,說明對華將展開全方位的強勢抑製。甚至更為深刻的一種觀點是,這是“修昔底德陷阱”的必然體現,無關乎川普,甚至未來無論誰出任美國總統,緊張情緒都將延續。

  實際上,上述擔憂早在幾年前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便有所涉及,2015年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博士便在發展論壇演講中指出的,中美摩擦背後的實質是“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的傳統衝突”,筆者同年發表《中國經濟“新常態”和外交“常態”》一文,做出了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中美未來不僅僅在傳統的安全領域,就連一向被視作中美利益交匯點的經濟領域,兩國摩擦也將持續上升的預判。

  從這個角度來說,目前就斷言美國出招是虛晃一槍過於樂觀,當然,也不應反應過度,沒有邏輯的出牌。雖然川普真正的底線在哪裡尚難知曉,或許只有通過以戰促談,通過打出來、才能摸出來。但筆者認為,無論怎樣,堅持守住中美經貿關係壓艙石不動搖,在應對策略上,軟硬結合,審慎選擇回擊標的,並以同等程度的回擊為宜,爭取在WTO框架下尋求解決途徑,並在全球範圍內,爭取越來越多的支持自由貿易國家的盟友。同時,加速改革開放,促進市場環境更加公平,加強環境、知識產權、勞工保護,完善法律與監管等應是始終堅持的策略。

  如今看來,中國的應對也並未偏離這樣的方向,是值得欣慰的。例如,劉鶴在出任國務院副總理以來,首次與美國財政部長通電話時便提到,希望雙方保持理性,共同努力,維護中美經貿關係總體穩定的大局。央行新任行長易綱在談中美貿易時,表態做好自己的事,對市場風險,要用市場化、法治化的方式化解。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也提到未來重點將會對金融、電信、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擴大開放,在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方面對外資的股比限制也將進一步放寬,甚至取消。

  總之,正如習近平在2017年與川普在北京會面時提到的,經貿合作是中美關係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合作給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巨大收益。我們希望川普此時扣下貿易戰扳機是虛張聲勢,但也要為美國對華策略發生重大改變的局面有所準備。如今美國政治上對中國強硬的勢力越來越壯大,如美國新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白宮全美貿易委員會主席納瓦羅(Peter Navarro)、以及新晉首席經濟顧問拉裡.庫德洛(Larry Kudlow)等,都是鷹派代表。在筆者看來,越到這時,越需要強調中美經貿關係壓艙石的重要性,以避免突破這一屏障將矛盾更新為全面對抗。

  (本文作者介紹: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複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客座教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