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前搞不懂星爺的癲,現在看不透黃渤的笑

中國人偏愛喜劇。

這話可不是魚叔隨口說說。

但凡了解一下每年的院線片單就會發現,喜劇片扛起了當下中小成本電影的頂梁柱。

國產片影史票房記錄榜單裡,前13名,9部都是喜劇片

票房並不一定能反映電影質量,但絕對能說明觀眾的審美偏好。

然而。

我們只看到每年都有數十部喜劇片批量生產,但真正能沉澱下來的,卻寥寥無幾。

你已經有多久沒碰到一部,值得二刷、三刷,甚至N刷都不會膩的喜劇片了。

很多人都說自己愛喜劇。

可到底什麽是喜劇?

亦或者說,什麽是好的喜劇?

喜劇都有著一個悲的內核。

但凡所有偉大的喜劇,說到底都是悲劇。

小時候不懂,隻覺得星爺的電影很歡樂。

周星馳誇張癲狂的表演,極盡荒誕,似乎離現實很遠,是徹頭徹尾的無厘頭。

那句「他好像一條狗啊」,曾被大家爭相模仿,相互取樂。

長大後,經歷過愛情,才看懂了《大話西遊》的悲。

才知道這個轉身,有多難。

帶上金箍,愛不了你;

不戴金箍,救不了你。

寧讓自己囚禁在猴子的軀殼裡千百年,只為換你自由一生。

浮誇背後的深情,才最叫人潸然淚下。

同樣的還有《喜劇之王》。

曾經看不懂「我是個演員」這句話對尹天仇的意義。

每每會被「就算非要叫我跑龍套的,也能不能請不要在前面加個死字」戳得笑出眼淚。

如今,還是會笑,但更多是無奈的苦笑。

笑的是那個同樣為夢想而卑微的自己。

這就是周星馳電影的魅力,你總能從那些他的角色裡,看到最狼狽的自己

看起來越不真實,越是現實。

有些故事,真的得等到一定年紀,才能真正看懂。

慢慢地,看悲劇的人笑了,看喜劇的人哭了。

有時候笑才是最催淚的炸彈

這世界最悲傷的戲,莫過於笑了全場,卻哭在結局。

「意大利的卓別林」之美稱的羅伯托·貝尼尼。

自20歲第一次登台表演喜劇,到45歲拍出《美麗人生》,準確把握了喜劇的精髓。

在《美麗人生》這部電影中,父親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童話世界。

直到被納粹槍斃的那一刻,依舊給孩子做著鬼臉,走著滑稽的步伐。

他用笑容,為孩子擋住了可怖的現實。

你明明看著演員在搞笑,卻已經哭得不能自己。

沒有哪個精彩故事真的是信手拈來的。

《喜劇之王》是周星馳對自己剛出道那幾年鬱鬱不得志的自我書寫。

《美麗人生》是結合羅伯托·貝尼尼的父親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寫成;

在這些偉大的喜劇裡面,糅雜進去的,是演員自己悲涼的底色。

陳佩斯曾說過:

「喜劇演員都是把自己當做了祭品奉獻給觀眾。」

關於喜劇演員,有個很有名的段子:

「醫生,我得了很嚴重的抑鬱症」

「這個鎮子裡有個最棒最搞笑的小醜,也許他的表演能治好你」

「我就是那個小醜」

如果小醜哭了,你會覺得他是在搞笑嗎?

五月天《你不是真正的快樂》的MV,也有這樣一個以講笑話維生的街頭藝人。

把歡樂帶給別人,卻無法傳達自己內心的苦痛。

當笑成為一種職業,也就因此被剝奪了哭的權利。

就像魯迅說過的:

「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

他們只能把眼淚藏進笑容,用悲傷寫就喜劇。

所以可以看到,很多喜劇演員台上與台下的狀態差別巨大。

周星馳私底下是個沉默寡言的人,連微笑都是收斂著的。

「喜劇大師」卓別林,「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頓,兩位影史最偉大的喜劇演員,逗笑了無數觀眾。

但他們的很多照片,眼神裡卻都透著悲憫。

連郭德綱都說:

台上鬧的越歡的人,台下越安靜,如果台上台下都是一個樣子,那這人就是個瘋子!

你看到的只是鏡頭前,喜劇演員的笑、跳、鬧,理所當然的摔跤、迷糊、犯蠢;

卻沒有看到鏡頭後,他們為每一個段子,每一句台詞,每一個動作絞盡腦汁的模樣。

看似最隨意的喜劇,恰恰需要最認真的創作。

被周星馳評價為喜劇「王中王」的黃渤,對喜劇有著同樣深刻的理解:

他認為,喜劇和鬧劇的區別,就在於鬧劇少了認真二字。

喜劇就是一個人特別認真地做著別人看來特別傻的事。

有些觀眾甚至演員自身,都會對喜劇有誤解,以為搞笑就是裝瘋賣傻。

實則不然。

喜劇其實遠比悲劇更難演繹。

讓人哭,有時候只需要情緒到位、音樂煽情、眼淚在線,效果基本就八九不離十了。

讓人笑,卻需要台詞、表情、肢體、節奏全方面都把控地恰到好處才行,任何一環搞砸都可能全段垮掉。

更重要的是。

悲劇就算真哭不出,也總能傳遞出悲傷感的大致意思;

喜劇要演得不好笑,那基本就是對觀眾的公開處刑,很難熬了。

真正的幽默,是瓷器活,要得是技術。

而黃渤,是真有那把金剛鑽。

比如令他一舉成名的《瘋狂的石頭》。

他沒有刻意地去搞笑,僅僅是還原了黑皮這個人物在現實中的狀態,就讓人忍俊不禁。

這種渾然天成,一方面自然是來自於他的生活經驗;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他對作品的精益求精。

當年周星馳找黃渤拍《西遊·降魔》,黃渤一開始是拒絕的。

因為他覺得,周星馳的《大話西遊》高度已經在那兒了,無可超越了。

不演,沒人說你,演砸,就得被罵,壓力太大。

後來好說歹說,他才終於接手。

既然演了,那就必須演到最好。

一個孫悟空出洞的鏡頭,黃渤就給出了三五十種方案,想法一個接一個。

要知道,周星馳是除了名的嚴苛,對電影極其認真,這也是很多合作演員略有抱怨的地方。

演得不夠令他滿意,就得一遍遍重來,沒得商量。

所以黃渤對完美主義的要求,完全打在了星爺的心坎上,令他極為欣賞。

周星馳如此評價黃渤:

黃爺就是個,只要能再多一分好,他都會努力去做的人。

這種完美主義,貫穿了黃渤的所有作品。

包括他最近拍的這部微電影《人生電影》,為了一個拍一個笑的鏡頭,NG了12次,依然找不到滿意的笑容——

黃渤在鏡頭前問自己:

到底什麽才是好的表演?

票房、獎項,以及鋪天蓋地湧來的讚美之聲,這一切都有了,自己卻迷失了方向。

他曾說:

人在半山腰的時候是最開心的,有了一定高度,可以繼續攀登,也有往下俯視的快感,山頂其實特別沒有意思,因為沒有再高的余地了。

他被冠以影帝,仿佛就被架到了山頂,失去了本真。

就拿笑這個表情來說。

這對喜劇演員是基本功,同時也是最難演的部分。

因為每個人都會笑,沒有真心,無感染力的笑,一眼就會被人識破。

現在的黃渤,開始變得有些不會笑了。

他回憶起自己當初選擇這份職業,到底是為了什麽。

獎項?票房?名譽?

如果是這樣,那為什麽如今明明都已經擁有,自己反而笑不出來了呢。

因為這些其實只是附加品。

他真正熱愛的,是那份簡單而純粹的快樂。

只是越來越多外界的聲音太過嘈雜,讓人誤以為吹捧就是價值和快樂,而蓋過了對演戲本身的享受。

所以他真正要做的,是放下

人生有兩大快樂。

一種,是拿起你從未得到的東西;一種,是放下你背負太久的東西。

有時候,放下是更好的拿起。

我們總愛吹一個演員的演技如何如何高超、專業,沒錯,這確實是演員基本的職業素養;

但演技只是輔助,是錦上添花,真正打動觀眾的,還是情感本身。

為什麽有些演員拿了獎、成了名,反而演不好戲了?

就是因為心思雜了,忍不住端著。

放下背負太久的包袱,回歸生活,才能釋放最真實的情感。

而這也是雷克薩斯所致敬的「高而不端著」的人生態度。

雷克薩斯的YET兼·融之道,格調與謙虛共存,突破和穩重互橫。

這種將看似矛盾的特質,呈現出層次豐富、耐人回味的質感。

兼容並蓄,融會貫通,用品牌哲學化境人生。

而人生就是一部電影,兼融了笑與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